|||
又谈科学研究
先从大的方面谈起。一个国家,之所以重视科学研究,不仅是因为国内甚至国际上存在着大量需要研究也值得研究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难于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难题,都需要通过研究去获得解答;也因为期望通过这些研究去改变旧面貌,开拓新领域,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大财富,去为社会为人类造福;同时还因为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其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或震撼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这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威望。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其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是评价这所高校在国内、国际知名度及其在高校排名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标志。衡量这种能力和水平的主要看点,普遍认为:1)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如知名教授或院士的多少;2)承担科研课题的级别,如国家级、部省级和横向等;3)研究内容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以及它的社会影响或经济效益;4)获奖的级别和等级等等。
对于一所高校,是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也是评价它是否知名的一个方面。如果这所学校只能搞教学却又拿不出像样的研究成果,只能小打小闹地搞点小课题,显然它只能是一所低档次的学校。名校之所以有名,不仅因为它有一大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更看重的是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多达38人之多,确不愧有名校之称!于是,有人把高等学校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教学型几个类别。一般高层次的院校都属于后者,教师们也都竭力向着这个方向而拼搏着。
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如果只能教点书却不会搞研究,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研究成果,这种教师也只能算个低水平的教书匠。科研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一方面它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工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表现他的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同时,对于个人来讲,也是提升自己社会地位和同行知名度的一种途径。
不过,在高等学校里,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名人、院士凭借其自身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一般都能申请或争取到更多、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其科研经费少则数百万,多则上千万。一些官们也能倚仗其权力和地位,较容易地获得名利兼收的多种项目,特别是那些来自横向的项目。这些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头们,一般都很少干具体工作,主要靠下属的团队或招兵买马去完成既定的目标。而对于那些平头老百姓的小人物而言,要么从这些头那里去瓜分一碗羹汤(这还要看你的关系和实力),要么独当一面去闯荡一片天地。
实际上,个人要能闯荡出一片天地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涉科研战场或已在科研路上却又尚未露头的人来讲更是如此。有大批教授、专家成功的实栵,他们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谁都不可能一步登天,也并非一帆风顺,可是他们最终成功了,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崇敬,但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的艰辛和付出,也许一言难尽,值得借鉴。
对于那些寄望于在科学研究中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来讲,如何也能在科研战场上一显身手,施展才华,去实现自己宏伟的目标?我觉得,也许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一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知识,不妨先加入某个科研团队,从分一碗羹汤开始起步,慢慢地从实战中获取研究经历和增强自己的研究实力,然后再自立门户去开辟自己的阵地;而另一种则是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找准研究方向,并确认该研究的必要和重要性,通过不断探索与追求,加上及时在优秀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学术会议上的宣讲,在逐渐博得同行或社会专家认可的基础上,去开创并拓展自己新的领地。无论哪种途径,争取专家的指点和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教训,对于少走弯路也是有益的。总之,条件是创造的,路要自己去走,只要坚持不懈,事在人为!
当然,一个人的成就,科学研究也不是万能的,行行出状元嘛。我只是说的是,在高等学校里混,你不搞点像样的研究,那怕是课程研究、教学研究,社会研究等,也许就说不过去了。
以上是本人在上一篇“浅谈教书育人”之后的又一篇博文——“又谈科学研究”,也是一点点感悟,很不成熟,欢迎指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