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gqing83 庄稼地里刨点饭, 科研坎坷何时返?

博文

MOOCs浪潮下高校教育该如何把握

已有 3102 次阅读 2014-6-13 07:2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MOOCs浪潮下高校教育该如何把握

1、何为MOOC

所谓MOOC是四个英文单词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首字母的缩写,指的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2008年,Dave CormierBryan Alexander教授第一次提出了MOOC这个概念。顾名思义,MOOC的主要特点就是大规模、在线和开放。“大规模”主要表现在学习者人数上,与传统授课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在线”是指学习需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开放”则是指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免费学习优质课程,也就是说这些课程资源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目前国内将其译为“慕课”。“慕课”根植于学校教育并由信息技术催化衍生而成,被一些人称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毫无疑问,“慕课”正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的教学形态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如今国内高校教育现状

2.1 学生数量呈现递减趋势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日益体现,国内适龄学童数目已达峰值,部分地区已呈逐年递减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201010日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同时,随着国内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适龄学童大量流失。而在我国,年轻人的主要出生地不是城市,而是农村。如今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已多为“老幼村”,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留下的是羸弱老人和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教育质量如何保障?在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适龄学童如何迈过高考独木桥?没有生源的补给,高校学生数量如何保持?

2.2 师资力量的分布严重不均

   在目前经济杠杆的调控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冲向城市,涌向发达地区,而落后的地区则出现师资紧张,甚至无师可用,在一些地区,一名老师不仅教他擅长的本专业,还得担负着其他各类科目的授课。

2.3 中国高校网络建设相对滞后

进入互联网时代,比拼的不是网民数量,而是网络沟通方便程度。如今国内高校,很少有提供免费网络,高速网络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在IPV4IPV6时代的过渡上,大部分高校均处于起步,甚至停滞状态。

2.4 上网成本太高

   上网离不开网络,更离不开硬件支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或者无线上网)则是必须。在目前国内高校免费网络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学生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投入到网络。没有免费电脑配置,学生也必须面临进入大学就买电脑的窘境。各种消费,削减了学生网络学习的热情和冲动。

2.5 高校学生学分数过高

   在社会不断呼吁中小学生减负的同时,更多的人忽略了高校学生是否需要减负。一名本科生,4年需要修160左右学分,按照18个学时1个学分计算,差不多需要3千个学时才能完成学业。按照一学期上课18周计算(一般19-20周为考试周),每周要上20学时,平均每天4学时。一天4节课,加上各种作业,一天下来,何来时间去网络学习,扩充知识面?

3、当前高校教育该如何把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责任,教师的意义,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承,更多的应该是思想、文化的延续。教育需要人文关怀,需要情感交流,缺少实时互动的慕课在带来知识快餐的同时,不经意中失去了精神思想的碰撞,更难以实时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的扎实和真实程度。综上,目前慕课有其特殊意义,但并不适合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仅应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转化教育理念,改革创新应该是目前高等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大学,设置不同的专业,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仔细思考,那些课程需要加强,那些课程应该摒弃或者压缩,这些应该是改革关注的重点;在能力范围内,补充师资,完善网络等硬件建设,为文化传播提供更有效的帮助才是硬道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9461-802923.html

上一篇:咨询一个问题:关于发表文章时候 查重涉及的重复率问题
收藏 IP: 14.18.205.*| 热度|

2 张骥 姬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