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刷朋友圈,看见一个之前认识的阿姨将微信名改为“xx+心理工作者”的样式,说实话,我很反感这样的叫法,虽说这是她的个人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否对大众有一种误导呢?“心里工作者”这个词它意蕴了些什么?
这个阿姨是我研究生同学妈妈的一个朋友,据说之前是一名工人,后来下岗开了家内衣店,阿姨在同学的介绍下,加了我的微信,说是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想多了解一下,说实话,我对每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的好感度都会不自觉飙升,特别是在这个学科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了解和认同的当下。刚开始,阿姨很喜欢我这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让我帮忙推荐一些入门的书籍,还经常问我一些关于心理咨询师考试的相关事宜,我都很乐意的与之交流,后来有一次她问我为什么喜欢心理学,我记得我当时回答的是“当时选专业的时候有点稀里糊涂,读着读着觉得即便以后没有什么作为,学心理学本身对自己是十分受益的”;我想我的理由表达了我一部分的想法,也是在鼓励阿姨学心理学是件不错的事,但是当我反问她的时候,我得到的答案比较让我失望,她说“最开始关注是因为看了一些书,也想充实下自己,后来就去找了个人算命,那个人说她适合从事这行……”,我想这个理由任哪一个喜欢这个学科的人听到,都并不舒服!之后我们的交流不再频繁,她对一些问题的咨询我也不再如之前的耐心讲解,我朋友圈发的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她的回复也不会再得到我的关注,可能我还是个包容度比较差的小孩子吧!
之后看到这个阿姨参加了一些类似研修班的东西,但是感觉多数带有佛学色彩,单单从朋友圈来看我并看不出这与心理工作者有什么关系,这顶多算是个人的心灵修行,基于这个角度,她讲自己成为心理工作者我是拒绝的。是我的狭隘吗?还是大家对心理工作者这个词有太多误解?还是这个社会没有给心理工作者一个明确的准入机制和评价标准?在上海去看过心理咨询师的人跟我说过“心理咨询师都是精神病,全都主观判断,啥都不懂”,我也曾以来访者的身份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惜我也觉得那里的咨询老师跟我的思政老师没什么区别!我也打过上海心理咨询机构的热钱电话,他们的专业程度也并非让我满意!
对我自己而言,我不是心理咨询师,也并非心理工作者,因为我知道我还没有资格,我不能以此作为帽子,去给别人的心灵以毒药!如果每一个热爱这个学科,热爱这个行业的人都多一份自知的话,如果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与培训更加规范一些的话,如果对这个行业的监督更严格一些的话……我想这个社会可能少一些所谓的“心理工作者”,但一定会多一些真正的“心理工作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