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令人动容的《桥》

已有 3859 次阅读 2021-10-27 11:15 |个人分类:科学书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桥——施庆申的传奇故事》是河北高邑作家秦宗贤的报告文学作品,2011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封面见图1 )。全书13万字。

   image.png


      360百科介绍《桥》时,有这样的句子:

作者利用两年时间深入基层,塑造了施庆申这个活跃在农村田间地头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入户的优秀代表的形象。为了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他可以装傻充愣忽悠人为了更好地搞好技术服务,他走南闯北拜师学艺;为了推广农业技术,他贴上自己的收入。他能使几近绝望的棉花峰回路转获得丰收,他能使遭受灭顶之灾的大棚蔬菜起死回生,不减收成。他殚精竭虑,用一颗赤诚的心为农民排忧解难,赢得了一方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陈金锁(时任县政协主席)在序一里,这样写道

按说农业题材的作品,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一个乡镇农业技术员也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桥:施庆申的传奇故事》这部书稿却写得跌宕起伏,波澜层起,情理交融,感人至深。秦老师流畅的语句,娴熟的技法,清晰的文路,不能不使人叹服。只两个晚上我便将书稿读完,不由得赞道:"宝刀不老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的传统农业已经发展为高科技的现代农业,农村的改革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崭新面貌,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农村的发展折射出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进程。农业、农民、农村,"三农"是一个非常大的题材,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近些年来反映"三农"的文学作品不多,农村的素材广泛却不易浓缩,能够写好的就更少,而《桥:施庆申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写我们身边的人,眼前的事儿,常见的活儿,百姓的理,娓娓道来却津津有味。

施庆申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业技术员,直到退休,他的职务也才是个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桥:施庆申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以施庆申的个人经历为线索,描写了他一生为农业经济发展奋斗的事迹。施庆申的成长过程,体现了他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他虚心好学的追求精神,体现了他向善为人的大爱精神,体现了他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书中的故事虽然都是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但它的境界却是无上崇高的,无处不闪烁着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的光芒。

   

      我阅读此书时看到一些熟悉的家乡话、劳动场面和劳动者的困境与喜悦,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了。我在家乡读小学和初中时接触过一个农业技术员,他落实政策之前在村里刷了不少各种字体的标语(还有漫画)。起初我以为他是学美术的。交谈后才知道,美术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这个技术员的家境,比《桥》的主人公要好一些,落实政策后进了县城。

     在“开篇”中,作者这样写道:施庆申是个小人物,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贴近农业、贴近农民,他所办的事儿,都是农民想办又办不了的,看来微不足道,农民却为他叫好。所以农民喜欢他、信服他。…… 现在为小人物立传的是在太少了,我要为小人物立传。图2 为《桥》的主人公与花园技术站和县农广校的研究者合写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的《河北农业科技》,是很实用的文章。花园是高邑县的一个乡(公社)的所在地,1980年代初期,我去过几次,在那里买过化肥、农药。我不知道,是不是在花园街头遇见过他。哥哥对花园更熟悉一些,当我说起《桥》中人时,他当然上知道的。



image.png



        该书的封底(图3)这样写道:

 image.png


        实际上,在农民和读者的心目中,《桥》的主人公及其采写者也是英雄。一个是知识英雄、一个是文字英雄。那些克服了巨大困难,为农民做实事、为读者奉献优秀作品的人,不都是英雄吗? 科技史上值得书写的人物,正在书写或者已经书写他们事迹的人,都是英雄。 英雄是有多种类型的。

     这里,还有一个对于英雄的界定问题。

    “施庆申是个孤儿,自打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父亲,7岁上失去了母亲,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16岁时,一家之主的爷爷也因病去世,无依无靠的他还要找管婶子留下来的一个妹妹......”。他没有潦倒,硬是凭着勤奋和努力,进入了农业技术领域,一干就是30多年。肯学、肯干、肯问。他完成了几十个农业科研项目,写出的科技论文有十几万字。序言中提到威胁农民的“风灾、水灾、虫灾、雹灾”,我印象较深刻的是那些很难对付的虫子们。玉米、棉花、黄豆地里的虫子们,有的我动手捉过,有的我和父亲一起用六六粉、敌敌畏消灭过。在一边打花杈、一边捉棉铃虫的夏日,曾经接受过突然来临的“太行雨”的洗礼。书中描写的棉铃虫喜欢杨树叶气味的细节,我阅读后不禁感慨,如果那时候我知道这一点儿,消灭棉铃虫的效率会提高多少啊!一只棉铃虫,一年能吃掉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若干年前,刚参加工作的应届生一个月的工资都买不起一辆“飞鸽”的。谷子的产量不高,可是虫子们的嘴可是无底洞。书中提到“马留存的一块谷子,被虫子吃成了光杆儿”。一棵谷子上,能有二十多只粘虫,太吓人了。施庆申和他的伙伴们与虫子作战,是要知己知彼的。 他观察、了解了“敌情”,了解粘虫的迁飞性和群聚性;还知道:谷子扬花时,农药不能狠劲地打,不然就算虫子打下去了,谷子秋后也是秕子儿多。“ 从科学角度讲,虫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该治。不然,就得不偿失。”这与作战差不多,何时出击、何时开火才算恰到好处,不懂门道的肯定“作战效果不佳”。

    “立春雨水天气长,惊蛰春分牛驴忙。”“粪大水勤,不用问人””卖瓜的恶不说瓜苦,卖杏的不说杏酸。“诸如此类的谚语在书中很常见,为该书增色不少,也令人觉得亲切。

  “棉花好不好,关键在桃。”“一龄打尖儿,二龄打圈儿。”主人公颇有技术含量的顺口溜,是他多年经验的总结。扳疯棉花的故事,可谓验证了一句话:“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儿”。走完人们心目中的险棋之后,主人公说,说危险,其实不危险。一是凭科学;二是凭经验。棉花的再生能力很强,我在生产队的时候试验过。没有十成把握,我也不敢冒险。 

     书中还描写了主人公北上、南下买农药的故事;虚心求教和传经送宝的故事。总之,正如该书的跋中所言: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无私的胸怀感动人;以模范的事迹带动人,让人们尊重科技、尊重人才,便是这部作品的立意所在。

  ( 籍利平,2021-10-27)

**********************************************************

 附: 《桥》的目录( B9 是一种喷洒于花生的农药,有增产效果。)


序一

 

序二

 

开篇

 

一、苦命的孩子

 

二、"野孩子"成了技术员

 

三、逍遥派并不逍遥

 

四、"丑小鸭"要变"白天鹅"

 

五、喜从天降

 

六、这块手表要不得

 

七、首战告捷

 

八、干中学,学中干

 

九、家庭的温馨与烦恼

 

十、 父子情深

 

十一、不要金钱要乡情

 

十二、智救险球

 

十三、谋划

 

十四、都是B9惹的祸

 

十五、为保一箱农药,白扔了五十块钱

 

十六、发现问题就不能放过

 

十七、治住了小麦吸浆虫

 

十八、为传授技术,他不知贴进多少钱

 

十九、为更新知识,再拜师学艺()

 

二十、为更新知识,再拜师学艺()

 

二十一、起死回生

 

二十二、发生在服务站的故事

 

二十三、救活一个棚,挽救一家人

 

二十四、对老百姓有利咱就干

 

二十五、小人物的技术推广

 

尾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309671.html

上一篇:游北京冬奥公园
下一篇:科技期刊编辑的“三牛”精神
收藏 IP: 114.64.232.*| 热度|

10 郑永军 张晓良 郭战胜 李宏翰 张学文 谢力 康建 周忠浩 杨正瓴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