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燕: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SCI评价体系引入中国,以南京大学作为高校的典范,旨在鼓励教师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参与到国际学术竞争中,并且连续8年在高校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中位居榜首,当时在全国高校及科研领域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由此开始,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始效仿,该评价体系在中国日渐盛行,尤其是近年来愈演愈烈,自然科学领域内逐渐形成了-股SCI热,甚至科研管理机构将SCI数量作为科研评价、学科评估、职称晋升、基金评审、学位审核、成果奖励等各方面的重要甚至唯一指标,这样的评价体系就愈加助长了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气势,以致高校教师以及博硕±将发表SCI论文作为其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SCI论文数量呈迅猛发展之势,2014年我国发表在国外SCI期刊上的论文达到26.35万篇,占到14.9%,高校作者发表的论文占到80%以上。与此相反的是,国内科技期刊缺乏高质量的论文,使得期刊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SCI热引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流失到国外,尤其是作为科研主体的高校作者群文章的外流,给中国高校科技期刊造成严重的冲击,使得国内科技期刊稿件质量受到重创,致使高校的学科优势与其所办的期刊质量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等。更有甚者质疑高校学报,发出了“高校学报垃圾论”的垢病,使得高校学报的声誉遭遇极为严重的破坏。
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与中国SCI论文数量呈现出了巨大的落差,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科研水平与科技期刊之间的剪刀差,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中国学者的SCI情结己陷入一种崎形的学术怪圈,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外期刊对中国论文的拒稿率以及国际学术出版商索取的高额费用。高校科技期刊是记录我国自主知识资产发展演变的重要媒介,高校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也巧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显现方式,而优秀成果的缺失显然与国家倡导的民族自主创新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要解决两者的尖锐矛盾就必须大为扶持我国的知识服务产业,一方面鼓励科学研究人员将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另一方面在科学走向融合的常态化国际语境下,努力办好本土的科技期刊,以此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而赢得国际学术话语权。高校科技期刊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时,也在寻求自身的改革路径,从办刊模式、出版经营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力图实现在新时期的转型。
2012年起中国科协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实施了“科技期刊国际影响乂(提升计划”,致力于培育一批优秀的科技期刊,参与到国际科技期刊的竞争行列中,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76种入选期刊中高校科技期刊有26种,占到34%。A类计划资助的项目中,高校创办的有《纳米研究》(NanoRearch)、《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国际口腔科学杂志》(IJOS)3份期刊,占到一半。这对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也增强了我国科技期刊直面国际竞争的信心和勇气。这3份期刊的国际影响因子也在不断地提升,在国际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张月红目前已是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ALPSP)、国际化版者链接协会(NLA)及美国学术出版学会(SSP)等国际出版协会少有的成员,而且还是ALPSP协会官方刊物一《学术出版》(Learned Publishing)的国际编委,也是唯一的中国编委。这不仅増加了期刊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与平台,也为中国的期刊编辑在国际出版领域争得了话语权。【摘录者按:仅有一人发声是不够的,仅仅为英文刊发声是远远不够的】
由此可见,在国际形势极为严峻的环境下,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进路,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赢得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地位。同时,在2016年两会期间,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学报》编委王涌天提出了关于"办好中国中文科技期刊"的提案,可见,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已成为众多学者和期刊人的共同呼声,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国家的鼓励政策与高校科技期刊的共同努力,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将会走出自己的一条特色办刊之路。
(籍利平,2020-10-09摘自刘小燕博士论文《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西北大学,2016.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