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terials Studio官方教程:Forcite——寻找分子在表面上的低能构型【1】
4、表面上的分子的平衡位置计算
下一步是在表面上放置分子,并优化结构。在工程根目录文件夹中创建一个新文件,并将其用于计算。
使得优化好的表面结构为当前文档,从菜单栏中选择File | Save As...,打开Save As对话框。导航至工程根目录文件夹,将文件名更改为ChloroTiO2_110,单击Save按钮。
将在工程根目录文件夹中保存表面的一个副本。现在需要将有机分子粘贴到表面上。
选择优化后的chlorophenol.xsd文件。选择3D Viewer Selection Mode工具,选择距离测量,按下DELETE键。按下CTRL + C键,将当前文件重新改回ChloroTiO2_110.xsd文件。按下CTRL + V键。
将氯苯酚粘贴在包含表面的文件中。现在将重新调整分子取向,使其使垂直于表面。
按住SHIFT键和ALT键,单击鼠标右键,然后定位氯苯酚,使其悬停在表面上。
提示:如果使用带滚轮或鼠标中键的鼠标,可以通过按住SHIFT键和鼠标中键或滚轮来平移片段。
初始起始结构与下图类似。
悬停在TiO2表面的氯苯酚
注意:注意确保氯苯酚分子不会穿透表面。在尝试优化体系之前,请使用CPK显示样式验证这一点。
当研究分子与表面的不同相互作用时,固定表面原子。
使用3D Viewer Selection Mode工具选择TiO2表面中的所有原子。打开Edit Constraints对话框,清除并重新选择Fix Cartesian position复选框。关闭对话框。
现在优化结构。
单击Forcite Calculation对话框上的Run按钮。
这将创建一个包含优化结构的新结果文件夹。分子在表面上的取向大致是平的。
这是结构的一个能量极小值构型,但这只是对最小能量吸附位置的猜测。要计算全局能量最小值,可以尝试大约20种不同的起始构型,以确保已包含尽可能多的相空间。
或者,可以使用淬火分子动力学方法对许多不同的构型进行采样。继续计算之前,请保存项目并关闭所有文档。
从菜单栏中选择File | Save Project,然后选择Window | Close All。
5、使用淬火动力学对构型进行采样
将运行分子动力学模拟。
重新打开优化过的ChloroTiO2_110.xsd文件。
在Forcite Calculation对话框中,将Task更改为Quench,并单击More...按钮。
将打开Forcite Quench Dynamics对话框。
Forcite Quench Dynamics对话框
将可以访问淬火的基本选项。但是,可以通过其他动力学选项指定温度等。
单击Dynamics options后面的More...按钮。
打开Forcite Dynamics对话框。
Forcite Dynamics对话框的Dynamics选项卡
注意:Frame output every XXX steps选项取决于Forcite Quench Dynamics对话框上的Quench every选项。
设置Temperature为350 K。
这个温度平衡了动能过大的体系(分子从表面解吸)和动能不足的体系(分子在表面移动)。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温度下执行多个计算以确定正确的温度。对于本教程,350 K是一个合适的温度。
使用默认的5000步数以350 K运行动力学,进行5 ps的模拟时间。目前,每5000步执行一次淬火或几何优化。对于此模拟,它将只执行一次淬火。因此,将淬火次数值更改为每250步一次。
关闭Forcite Dynamics对话框。在Forcite Quench Dynamics对话框中,将Quench every更改为250步,然后关闭该对话框。在Forcite Calculation对话框中,单击Run按钮并关闭该对话框。
将在Project Explorer中创建另一个新文件夹ChloroTiO2_110 Forcite Quench,其中包含实时更新的结果文件以及以下文件:
ChloroTiO2_110.xsd:输入结构
ChloroTiO2_110 Quench Energy.xcd:包含淬火结构能量的图表
ChloroTiO2_110 Quench.std:包含淬火动力学结果的研究表,包括能量的分项
ChloroTiO2_110 Quench.xtd:包含淬火结构的轨迹文件
ChloroTiO2_110.xtd:包含原始非淬火结构的轨迹文件
ChloroTiO2_110.txt:包含初始设置和结果总结的文本文档
首先,研究初始的非淬火轨迹。
在Project Explorer中,双击以打开ChloroTiO2_110.xtd。
.xtd文件是由动力学计算结果的帧构成轨迹文件。可以使用可以使用动画工具栏查看轨迹。
选择View | Toolbars | Animation,显示Animation工具条,单击Play按钮。
播放轨迹文件,可以看到氯苯酚分子在表面上的运动。氯苯酚分子可能会离开表面。这是2D周期性边界条件导致的镜像。可以更改可视化以删除此镜像。
单击Stop按钮。单击Animation Mode按钮的下拉箭头,从下拉菜单中选择Options,打开Animation Options对话框。勾选Recalculate atom visibility everyframe复选框,关闭对话框。单击Play按钮。
氯苯酚分子将在表面附近移动。
单击Stop按钮结束轨迹播放。
接下来将查看淬火后的轨迹。
将ChloroTiO2_110 Quench.xtd打开为当前文档,单击Play按钮。
将产生若干低能量构型,但是其中哪个是能量最低的构型?可以通过查看Forcite文本输出文件或使用数据表确定。
停止播放轨迹,并使得ChloroTiO2_110 Quench.std数据表文件为当前文档。
数据表的第一列为结构,其余列为轨迹和能量分项。总能量列于D列中,标记为哈密顿量。
选择列D, Hamiltonian。单击Quick Plot按钮。
将绘制总能量与行号之间的关系图。
单击Chart Viewer Selection Mode工具。在数据表可见的情况下,单击图表中的一个点。
在图表中选择一个点将高亮显示数据表中的相应行。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识别低能构型。或者,可以使用数据表上的排序工具。
使得数据表为当前文档,再次选择Hamiltonian列。单击Sort Ascending按钮。
这将对数据表中的行进行排序,顶端的是能量最低的行。可以通过双击A列中的结构进行查看。
双击以打开A列中的能量最低的帧。
还可以使用3D原子收集文档将所有结构重叠显示,以查看表面上是否有优先成键位置。
使数据表文件为当前文档。选择结构列A,将鼠标移动到此列中的任何单元格上,单击鼠标右键,然后从快捷菜单中选择Extract To Collection。在警告对话框中单击OK。
默认视图将显示所有分子的位置。
打开Display Style对话框,在Lattice选项卡上将Style更改为In-Cell。
这将2D表面上的所有分子重叠显示,因此可以看到是否存在优先方向或吸附位置。存在有一种有效成键模式。
6、计算结合能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分子和表面之间的结合能:
Binding Energy = Etotal - (Echlorophenol + ETiO2Surface)
如果将这些能量中的每一个取为最小值(换句话说,使用几何优化构型的能量),则可以在低温极限下获得一致的结合能结果。
Etotal是氯苯酚-TiO2体系的能量,从淬火计算中得到。
由于已经把数据表按能量增加的顺序排列,可以从第一行读取哈密顿量的值,大约是-23.2 kcal/mol。
同时从初始几何优化结果中,可获得氯苯酚的能量。打开chlorophenol Forcite GeomOpt/chlorophenol.txt,找到最后报告的总能量Total Energy值,大约是5.85 kcal/mol。
注意:由于表面中的原子受到约束,它们之间的力的能量在整个模拟过程中保持不变。由于这些恒定力不影响吸附质的整体运动,计算中不包括这些恒定力,也并未对其进行报告。因此,对于固定的TiO2表面,报告的能量为零。
由于TiO2表面的能量为零,可以得出结论,TiO2上氯苯酚的零温度结合能为-29.05 kcal/mol。要在有限温度下获得结合能,需要孤立氯苯酚分子和TiO2表面上的氯苯酚进行分子动力学计算。然后使用每次计算得到的平均能量,包括动能。
使用之前的淬火分子动力学方法,已经找到了该结构和表面的优先结合位点,并计算了结合能。现在可以进一步功能化这个有机分子,看看是否有不同的相互作用,或者可以改变表面。如果需要,也可以尝试运行更长时间来采样更多构型。
本教程到此结束。
Materials Studio是久负盛名计算模拟软件,问世20余年来,经过不断地迭代优化,使其功能异常强大,极易上手,初学者只需通过简单的参数设置和点击鼠标就能完成DFT计算。其计算可靠性久经考验,备受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认可。
华算科技和Materials Studio官方代理深圳浦华系统联合推出Materials Studio建模、计算、分析课程。课程专为零基础学员设计,沿着理论讲解、模型搭建、性质计算、结果分析层层递进讲解,带你快速入门DFT计算。课程极度注重实操,全程线上直播,提供无限回放,课程群在线答疑。(详情点击下方图片跳转)
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或者联系手机1300542716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