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虫分类学是一个传统的学科,同其他生物一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兴起逐渐衰落。自从事分类学研究起,我一直在寻求将新的技术、方法与思路引入线虫学领域,make taxonomy great again,3D技术便是其中之一。2016年,通过一个技术讲解视频了解到3D设计界明星产品 Autodesk Maya软件。该软件主要为动画与设计行业开发,学术界鲜有报道。随后开始自学相关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做了个单齿目线虫头部的3D模型,如下图。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模型。做完后开始寻找能打印的地方,在比利时根特市找了一圈,不是要价狮子大开口就是长达一个月的排队。最后我想到了万能的淘宝。搜了下发现果然很多店铺提供打印服务,遂选择热成型打印,花了50元完成了打印。完成后觉得就这么做完放家里也没啥意思。线虫头部感受器与食道结构复杂,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如果将此模型用于教学一定很有意义。 于是按照这个思路,我又花了一周时间将制作过程和未来应用的展望写了篇方法学的小论文。文章写好后跟导师汇报,导师是典型欧洲传统学者,在他们理念里没参与工作就不能挂名,即使我是他博士生。他认为自己没参与论文思路设计与试验过程,挂名不符合传统。从这件事我对欧洲学术界的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对老板也更心生敬意。不过我还是认为这样不符合中国传统,于是跟他讲他间接有贡献,包括给我提供办公环境,后期对论文修改提意见等。最终,老板还是同意和我共同发表。第二天,导师一大早放了两瓶啤酒在我桌上,说感谢我把他列为共同作者。文章后来投了线虫学杂志(Nematology),分不高,但是是线虫学科中的老牌杂志,较为权威的。出乎意料,此文章一星期直接接收,完全没有修改。是我第一篇也是目前唯一直接接收的论文。随后我又打印了十几个,送给了比利时与英国多个高校作为线虫形态学教学模具。最终算下来,这篇论文总共耗资50元,从开始设计到最后投稿一共15天,算上审稿与在线,总共也不超过一个月,成为一段有趣的故事。
之前有朋友认为这是灌水,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灌水文章短期快速发表只是表象,关键在于其目的是发文章,内容上重复前人工作新意不足。而我这篇论文虽然投入较少,但是是世界上第一个3D打印线虫,具有新意。同时完成的结果也广泛用在了教学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算是一种靠新意取胜的策略吧。
文章发表后,我有进一步完善了此方法,采用光敏树脂打印,并用于线虫分类特征展示和解析,辅助分类研究和新种描述。光敏树脂打印技术较之前的热成型技术打印精度更高,表面更为光滑。虽然为了能够在国内科研界立足,以后不能只关心分类学问题,但分类学技术创新还会坚持去做,这个无关文章与奖励,完全是兴趣所在,就像打游戏,花钱熬夜也得打。
其中A为热成型打印,B与C是光敏树脂打印
这幅图是打印所使用的3D模型,其中同源结构用同色标注,用于分类研究
相关论文见:
1. Qing, X., Sánchez-Monge, A. & Bert, W. (2015). Three-dimensional modelling and printing as tools to enha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Nematology. Nematology 17, 1245-1248.
2. Xue Qing*; Wim Bert; 3D printing in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 integrative taxonomy of Labrys chinensis gen. nov., sp. nov. (2018)(Nematoda: Tylenchomorpha), Journal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ary Research 56, 35-4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