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2.0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qdriven 创新从身边做起

博文

论文写作入门指南(3)

已有 4623 次阅读 2009-6-30 07:10 |个人分类:教师探索|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6、              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写东西,仅仅着重写自己最重要的正文部分,自己做得工作最多。而把Background部分当做无用的累赘,草率处理。这看似精明,本质上是非常荒谬的。一定要极其认真的推敲background部分。背景部分的重要在于能够合理的“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还重要”,这句话应当这么来理解。1)、如果你提出了新问题,并给出一种解决方案,那么你应当着重论证问什么你提出这个新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还重要”此时意味着一个新领域/新维度/新观点,其价值更大。2)、新问题的提出会带来读者的兴奋感,因此会直接提升对于论文的印象分。3)、如果是别人提出了问题,你在其中又发现了一些新特征,提出一些小问题,那么在背景介绍部分就客观的引用前人的各种工作,然后尽快的进入到自己解决问题的那部分——事实上,此时,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重要。因为问题的提出不是你的主要工作。

 

17、              有必要从评审者与写作者的心态差异再次强调一下背景部分的重要性。从论文的评阅角度,他需要判断论文的价值,因此,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用。因此,背景部分评审者是会很细致的去阅读的。但他们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反倒有时候会马虎或短时间内根本看不懂。因此,如果背景部分写得有问题,就会给评审者充分的理由来节省自己的阅读时间,不再浪费时间细读后面的东西,堂而皇之地直接把你撂倒在起跑线上。但写作者通常是学生,我们的学生通常也很少思考老板为什么要给自己选择这些方向定这些研究内容,大量的具体工作已经让他们不能站在外面思考问题了。另外,自己的工作本身就是具体工作嘛,所以“理直气壮”地着重写自己作的那几个仿真, 有时候甚至连系统框架都懒得给人交代清楚。但评审者是不会有这样的同情心的,他们通常不会关系你的“苦劳”,而会更关心文章作为整体在整个学术体系中的“功劳”。

 

18、              一篇好文章,实际上就和一个好产品一样,是经历了反复测试的,是经历了摔打的。一篇一般的文章,就像是一个原型一样,可能经不起过深的推敲。

 

19、              因此,如果想写好论文,一般要进行反复的自检和他检。其中一定要强调自检。一定要考虑到,根据我国的传统文化,周围的同学、老师很可能会给你留面子,因此即便他们看出了很多问题,最多也只告诉你一部分,免得看到你无地自容的表情以及气得发绿的脸孔。老师往往会太忙,最多说说你应当严谨,然后点出几个代表性问题,其余的期待你自己举一反三。同学们还和你一样稚嫩,无法熟练地作到“委婉的指正”,并且对你的肚量到底是大是小没有经验,因此也往往会欲言又止。所以,还是得靠自己啦。所谓“文责自负”,就是要更加强化“自检”过程。多进行“自检”,也要多找几个人帮助“他检”,帮助自己不断查找问题,并且可以学习到别人看问题陈述问题的思路和视角,真是一举多得。要用阿Q精神支撑自己的行动:求人骂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做到这一点,并且愉快的去做,将来一定前途无量。

 

20、              论文的图表都有专门的格式。如果不明白这些,你可以翻开自己手边的数学书看看,几乎所有的表格都是类似的风格,说明是有规范的。

 

21、              引文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有资深的读者能够根据引文的水平判断作者的水平。领域的经典论文、最早的论文、最引起你思考的论文、综述得比较全面的论文是经常被引用的。写完自己的论文之后,也要思考一下,自己的文章是否值得别人引用?如果别人引用你的文章,会最看重自己在哪个方面的贡献呢?写一篇能被别人引用的文章相当于还债,也相当于奉献——我们毕竟通过论文共享体系分享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成果,现在终于能回馈这个体系并对其他人产生新的价值了。这是一种成就。

 

 

 

      暂时到此为止。我认为作为入门而言,知道这些也就差不多了。主要是要了解文章的功用,在知识体系中的价值,文章涉众的各种心态。很多学生并不是很了解这些事情,也许知道一些对写作有帮助,对心态与习惯的养成更是一种帮助。

      一般而言,硕士生开始写文章,最少读个50篇,然后开始写,找到几个模版模仿别人的风格。博士生写文章,读个500篇论文开始写,会更有感觉一些。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1500-241029.html

上一篇:论文写作入门指南(2)
下一篇:科研生态圈:学校、科研项目、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之间的经济学基础数据
收藏 IP: .*| 热度|

4 王力 龙桃 屈贵贤 闫朝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