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游爬山有感:两种科研方式
某日,与众人相约郊游爬山。
茫茫白雾中,漫山翠竹,隐隐约约,曰“竹海”,颇为壮观。一干人等,边爬边聊,嘻戏游乐,真可谓“寄情于山水之间,忘乎于尘世烦忧”,此处略去不表。
及至山顶,环视周围若干起伏山峰,就像势能高处的若干振荡峰与谷,不由得回想起近日被迫思考的问题“究竟该如何做科研”。
做科研就像打拳,有很多的模式,我这里比较其中两种。其一,可称之为“峰顶跳跃式”,简而言之,一直盯着峰顶,一心只想跳上去,然后最好是不下来,再在若干峰顶之间跳跃。具体到与我相关的领域,比如,不局限于什么材料,什么器件,只要能做出完全原始创新的东西就好,最好是非传统的新概念新原理的。优点是,或许能做出重量级的工作。而缺点呢,没有下面的山脚和山腰的支撑,怕是不容易上去吧,上去了怕也是不太稳定的吧?大家都知道,昙花一现的工作在NATURE SCIENCE上是数不胜数的。
另外一种,可称之为“阶梯爬山式”,选定一座山峰而不是群山,一步一步爬,当然了,中间跳几步也是挺有意思的,甚至跳到山顶再回头夯实它。这是大家熟知的,不用具体到领域了。好处是容易做系统深入的工作,在确定领域内可形成一定影响力。缺点是,万一由于当初视野的原因,选的这座山峰高度不高,那么最后能爬到的高度也就有限了。
其实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被忽视了。每个人的研究背景、研究风格都是逐渐形成的,就像人的性格一样,不易突然改变。如果没匹配好,会不会其反作用呢?
或许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岂不淹死在“海”中。
道无道,非常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