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生活的机器人化?
王飞跃
去年年底,在第七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期间,我为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两本译著《数字法则:机器人、大数据和算法如何重塑未来》和《大智能时代:智能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经济、社会与生活》写序。之后不久,《新智元》的创始人杨静又送来机械出版社的两本译书,《机器人新时代》和《机器人的未来》,希望我还能为其写序。两本书都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且我正准备赴美参加一年一度在Las Vegas举办的CES(消费电子展),今年无人车机器人等智能科技又是重点,因此就带上差不多一千页的两本书之译稿上路了,它们算是我行李中最重的二样东西了。
说实话,我很怀疑这个世界上能有多少人会同时对这两本书很感兴趣。两本书的原作者都是意大利人,或许这是二者之间唯一的共同之处。一本书源于一个技术市场分析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其趋势的观察与描述,并试图找到评价和获利的方法,没有多少原创的思想,却是来自地球的一份内容丰富的机器人手册;另一本出于对机器人“科学”想像与探索的努力和研究,是作者多年工作的普及化尝试,充满自创的思想与方法,但又更像是来自火星的一份初步科研或实验室报告;地下天上,现实虚无,这就是两本书给人最初恐怕也是最终的印象。然而,如果你想对这个新时代有一定的感知与把握,特别是你希望自己在近年来的“新IT(Intelligent Technology,不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技术”热潮中避免丧失感觉、由人“忽悠”,建议你两本书同时读。而且,可以用读新闻看小说的态度来阅读,不必像我一样为了写序必须明白细节。我愿意推荐这两本书,因为它们确实从地下到天上虚实结合全景全方位地介绍了机器人产业与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机器人新时代》是两本之中的“地球”篇。对于没有专业背景但又希望了解现代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及应用,特别是投资或希望从此产业中获利的人士,本书非常合适。从协同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拟人机器人,到无人车、无人机、航天军事机器人无人系统等等,作者全方位地进行了介绍,并且描述分析了核心研发人员、相关组织、主要会议、上市企业相关信息及其评估方法,可谓包罗万象。在附录中,作者还详细地介绍了本书提出的“六个气泡”的广义三重滤网分析方法,用于分析机器人公司的证券,为投资获利提供决策支持。特别是作者对北美和欧亚50家上市机器人公司的股票分析,可做为读者对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公司和产业群体进行分析的实际案例,也是进一步创建智能技术产业公司分析方法的可能基础材料。
本书描述了社会生活机器人化的可能前景,以及我们在机器人社会中的工作、生活和投资的方式与途径。作者的视角明显与许多同类著作的写作角度不同,这十分有助于希望了解和投资机器人产业的读者。只是作者对于机器人风险因素的担心,我不是非常认同。例如,作者所叙的机器人和无人机事故,并不是这些智能机器的智力太高所造成的问题,其实是这些机器目前根本没有智力的问题。此外,我也相信不存在书中所提到的Brynjolfsson和McAfee在《与机器赛跑》中所言的工作岗位增多与生产率提高不再成正比的“大解耦”现象,因为以机器人为特征之一的智能产业一定会像传统工业一样,产生更多更好更适宜于人类习性的工作岗位。否则,这将是一个没有前途必定灭亡的产业。
百年之前,英国医生、作家和社会改革者Havelock Ellis曾声称:文明当前所面临的最大任务是使机器成为它们本应的角色——做人的仆人,而不是主人(“The greatest task before civilization at present is to make machines what they ought to be,the slaves, instead of the masters of men”)。希望更多的人能阅读这本书,实实在在地了解机器人行业,智慧地投资智能产业,使Havelock Ellis的担心和“任务”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或许,Havelock Ellis当年应该这样讲:文明当前面临的最大任务是使机器成为它们本应的角色——做人类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本文是为《机器人新时代》一书所作之序,原文放置博客,谨做记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