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飞跃
去年年底,在第七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期间,我为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两本译著《数字法则:机器人、大数据和算法如何重塑未来》和《大智能时代:智能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经济、社会与生活》写序。之后不久,《新智元》的创始人杨静又送来机械出版社的两本译书,《机器人的未来》和《机器人新时代》,希望我还能为其写序。两本书都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且我正准备赴美参加一年一度在LasVegas举办的CES(消费电子展),今年无人车机器人等智能科技又是重点,因此就带上差不多一千页的两本书之译稿上路了,它们算是我行李中最重的二样东西了。
说实话,我很怀疑这个世界上能有多少人会同时对这两本书很感兴趣。两本书的原作者都是意大利人,或许这是二者之间唯一的共同之处。一本书源于对机器人“科学”想象与探索的努力和研究,是作者多年工作的普及化尝试,充满自创的思想与方法,更像是来自火星的一份初步科研或实验室报告;另一本出于一个技术市场分析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其趋势的观察与描述,并试图找到评价和获利的方法,没有多少原创的思想,却是来自地球的一份内容丰富的机器人手册;天上地下,虚幻现实,这就是两本书给人最初恐怕也是最终的印象。然而,如果你想对这个新时代有一定的感知与把握,特别是你希望自己在近年来的“新IT(IntelligentTechnology,不是InformationTechnology)技术”热潮中避免丧失感觉、由人“忽悠”,建议你两本书同时读。而且,可以用读新闻看小说的态度来阅读,不必像我一样为了写序必须明白细节。我愿意推荐这两本书,因为它们确实从天上到地下虚实结合全景全方位地介绍了机器人产业与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机器人的未来》是两本之中的“火星”篇。对于电子游戏、人工生命和计算社会科学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相信或担心“奇点理论”、“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机器人统治人类”等言论,又想“拯救”人类的有志之士,这几乎是一本必读之作。作者长期从事利用计算智能(主要是神经元网络和遗传算法)方法和人工生命模型来模拟分析个人和社会行为的工作,是计算神经认知功能模型TRoPICALS的提出者之一。本书可视为其研究成果的“自由”发挥,其目的是通过“HumanRobot(人类机器人)”的方式,体现“theoriesas artefacts(理论作为人工构造)”的思想,构造一个人类的机器人科学,使之成为从事人类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不分学科的研究方向。
之所以用这种“机器人”方式研究人类和社会,是因为作者相信这种方式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及其社会:机器人组成的“社会”就像镜子,透过它们,人类可以看到自己,加以研究和应用,进而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自身所面对的以及未来可能要面对的难题,并使人类找到这些难题的可能解决方案。这不由得让我想到自己关于平行系统的研究、耶鲁大学计算机教授David Gelernter的著作《镜像世界》(Mirror Worlds)以及科幻电影《未来战警 》 (Surrogates,英文意为代理,与“战警”没有关系)[1]。这种想法的威力,由两件事可见一斑:1)《镜像世界》出版后,引起轰动,作者Gelernter收到一件邮包,打开时被炸,险些丧命,造成手眼永久损伤。原来他的书引发了著名的“Unabomber”Ted Kaczynski的注意,此君反对工业革命和现代技术的进步,为此自做邮件炸弹杀死3人伤害23人,如果不是关在监狱里,今天的“奇点理论”和“机器超过人类”不知该让他疯到什么程度。2)后来Gelernter成立了“镜像世界”技术公司,开发Scopewave软件,但不成功,关闭后却因控告苹果公司在Mac OSX和iOS中的Cover Flow, Time Machine和Spotlights等技术侵犯其知识产权获赔6.255亿美元而名声大噪,这是当时美国有史以来的第四大知识产权判产案,可惜后来被美国地方法官推翻,美联邦法院又拒绝重审,此案至今还是不了了之。
由此可知此书目标之宏大,任务之艰巨,非凡人之功力可以完成。为此,本书作者特请来一名叫做“火星眼”(Martian Eye,书中简写为ME,隐含“我”的意思?)的火星科学家来协助写作。火星眼ME让我联想起中国神话中的“火眼金睛”孙悟空,不但眼冒金星,而且其“七十二变”正是书中提倡的“一个机器人,多种现象”的最佳注释,可惜是“一个猴子,多种行为”,无法称的上是科学。为了成为科学,特别是研究人类及其社会的科学,作者要求火星眼ME具有如下三个原则的研究"哲学":
——如果你想理解人类,构建和人类行为一样的机器人;
——如果你想理解人类,构建能再现人类并能再现人类发展过程的机器人;
——如果你想理解人类,构建可以尽可能多地再现人类现象的机器人;
我不是十分理解第二条与第三条原则之间的关系,总觉得原则三蕴含于原则二之中。不管怎样,作者提出这三原则的目的就是实施“理论作为人工构造”的思想,限制或消除人类语言所具有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语言的价值导向和情感负荷,由此产生一门崭新的人类和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之所以如此,按这位对语言认知有深刻研究的作者看来:对于科学而言,用文字表述科学理论始终是个问题,因为文字表达出来的理论让我们处于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所说的“与文字及其意义角力的让人抓狂的境地”。
因此,本书花了十五章,500多页的文字试图指明一条逃离这种“抓狂的境地”的途径,成功与否,请读者阅后自行判定。我不希望在此“厚上加厚”,成为一个破坏大家读书乐趣的“书透”。不过,就一些相关的问题,我希望谈一下个人的经历和认识。
首先是语言的问题。许多前年我翻译了库恩的“3C”理论,即《可公度性、可比较性、可交流性》一文。库恩的结论[2]就是不可公度、不可比较、不可交流,而且还是以化学为背景做的研究和论证,如果是社会科学为背景,结论就更不知如何了!库恩为何如此悲观?原因就是语言。文字在不同阶段通过其它文字的不断地定义再定义,加上定义这些文字的其它文字和其本身的意义同样不够清晰,陷入意义上不确定性的循环,所以导致库恩的“3C”不可理解理论。本书作者的意图非常好,也符合可视化的时代趋势,问题是人类之间的公度、比较、交流还必须靠语言,就是本书的火星科学家火星眼ME也必须把它的成果化成洋洋500多页的文字再由英文转中文呈给大家,而且许多问题的发挥,完全是靠文字不确定、不清晰的比喻、放大、诱导之效果而完成的。因此,即便读完整本书,我依然没有理解作者指明的摆脱因文字而“抓狂的境地”之路在哪里?没有语言文字,就连本书第一幅图1-1的效果都无法实现。或许,因为我不是火星人?
虽有疑问,我的确是利用人工生命研究社会问题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与亚利桑那大学人类与社会学领域的几位同事对此深入研究过,还十分积极地参加了圣塔菲研究所(SFI)的相关学术活动,与当时人工生命Alife的领军人物ChristopherLangton(也是人工生命一词的提出者)交流过。只是那时自己无法认同他的强人工生命(Strong ALife)观点,在研究上试图保持距离,但对利用人工生命构建人工社会用于研究社会复杂性问题十分感兴趣,与同事Steve Lansing合作写了相关文章[3],可惜后来他们都加入了SFI。本书的工作也使我想起这一方向的另一本重要著作,就是Epstein和Axtell的《生长人工社会》(Growing Artificial Societies),采用的是基于代理的方针,可视为是本书E-Puck机器人的前身,而E-Puck又是软件定义的机器人(Software-defined Robots)的一个实例而已。一定程度上,本书关于“类人机器人”(Human Robot)和“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的定义与区别,与传统机器人中的概念和现状恰恰相反。
相当程度上,自己关于平行系统和社会计算的研究[4-6]也是由人工生命和人工社会的工作促成的。而且,个人认为,本书的观点与我关于复杂性研究的ACP计算方法也几乎完全一致,就是基于人工社会(ArtificialSocieties, A)对复杂现象进行建模和表示,利用计算实验(ComputationalExperiments, C)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估,最后通过虚实互动的平行执行(ParallelExecution, P)对复杂任务进行管理与控制。本书内容主要是关于A的层次,很多方面涉及C的层次,但关于P很少触动,因为没有进行实际的应用。如果希望具有P层次功能,本书中的E-Puck机器人最好扩展成平行机器人[7,8]。本书以及《生长人工社会》有助于ACP方法的深入与推广,这也是为什么十多年前自己曾组织学生学习并翻译Epstein和Axtell著作的原因。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本书描述的工作,并有更多的学者投入相关的研究。
通过构建行为表现像人类一样运转的人工制品(如E-Puck机器人)来阐释人类及其社会的理论,无疑是场社会科学的革命。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言:“所有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生活之树常青。”对于社会科学的理论而言,这尤其合适。理论之“灰色”在于其抽象且“冷静”;而生命之“常青”是因为其“生动”且深不可测,还像树一样有自己的成长和周期。本书作者希望他的机器人人类学理论能像树一样常绿,尽管它是一株“人工树”。我祝愿作者的愿望早日成为现实。然而,这个愿景在“人类世(Anthropocene)”恐怕不行,希望在“计算机世(Computerocene)”里早日实现。至于到了“机器人世(Robocene)”,如果能到的话,这就不是实现的问题了,而是担心是否“超调”过度实现的问题了!
相关读物
[1] Fei-YueWang, “Back to the Future: Surrogates, Mirror Worlds, and Parallel Universes”,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11, Vol. 26, Issue: 1, pp. 2-4. DOI: 10.1109/MIS.2011.24.
[2] 王飞跃,库恩的思想与对学人、学科、学问的认识.世界哲学. 2004(03).
[3] 王飞跃,史帝夫 ·兰森,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复杂系统与复杂科学,2004, 1(1): 33-41.
[4] 王飞跃,平行系统方法与复杂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控制与决策,2004, 19(5): 485-489.
[5] Fei-YueWang, “Toward a Paradigm Shift in Social Computing: The ACP Approach”, IEEEIntelligent Systems, 2007, Vol. 22, No. 5, pp. 65-67.
[6] 王飞跃,李晓晨,毛文吉,王涛,社会计算的基本方法与应用,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7] 王飞跃,未来一定有多个平行的你——王飞跃谈正在来临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南方周末,2015, 第41期第20版.
[8] 王飞跃,机器人的未来发展:从工业自动化到知识自动化,科技导报,2015(21):39-44.
本文是为《机器人的未来》一书所作之序,原文放置博客,谨做记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