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分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重视人才的时代,不必像父辈那样因为拥有知识而被视作“臭老九”,甚至扣上“白专”的帽子。更可喜的是,许多德才兼备的人士得到国家的重用,正为民族的复兴发挥栋梁的作用。
但身边也有许多事使我感到困惑:许多年轻的科研人员不但工作十分辛苦,同时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和生活上的压力,似乎生存环境还不如过去。显然,这与当前重视人才并以人为本的国策不相吻合,因为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实实在在的人才,理应活得更好,干的更愉快才是。
我只好查查词典,看看是不是自己把人才的基本定义弄错了。《现代汉语词典》上说“【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看来比我想像的标准还低,也使我更困惑了。思来想去,一个可能得原因是在许多地方“人才”的慨念“异化”了,成了“天才”。君不见,许多地方一些活得潇洒的“杰出人才”身上担着几乎数不清的项目和责任,相信只有“天才”才能胜任。当然,他们可能确确实实就是天才。为此,我也查了天才定义:“【天才】:卓绝的创造力、想像力”。看来爱因斯坦也不是“天才”,因为他至少还没有到“绝”的地步。
其实,这种“异化”古来有之。《孟子·离娄上》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字面上看就是以“人(才)”为本。可是通过董仲舒的“君人者,国之元”的不断发挥,中国历代之“国”就成了皇“家”所私有,皇家之本的“身”自然就是自称“天子”的皇帝了,结果孟子的以“人(才)”为本也就异化成以“天子”为本了。今天没有天子了,可几千年的惯性思维还在,也只能凑合着以“天才”为本了。
只是真正的天才可遇不可求。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下,中国的发展与安全必须依靠一大批的实实在在的普通的人才。个人为了其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希望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天才”,而且还必须在短短的“机遇窗口”里完成。可对整个社会而言,必须以长远历史性的角度去考虑其利益,其生存和发展也就必须依靠大批的人才以及有效的制度和结构,绝对不能追求甚至依靠什么“天才”。
当然,国家也必须从大批人才中培养挑选出一批“帅才”式的领军人物。他们能起到“画龙点睛”般的神奇作用。但是“帅才”人物千万不能忘记一个基本的事实:如果没有龙身,又何“睛”可点?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都希望自己早日成为“人才”,最好是“帅才”,社会也应予以鼓励。但鼓励归鼓励,个人的利益不等于集体的利益,而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社会不应就那个人是不是“人才”过早甚至急于做出判断,特别是在人才还不是“青黄不接”的时代。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应当是做一件事可有许多人才可挑,因此总有人才“失意”的时候。这种“失意”是自然的、良性的,不是由于“庸才”的“得意”而造成的。
总之,我们一定要立足于培养人才,不要追求天才。否则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会“造就”出一些只能说不能做的假天才,更可怕的那些言行不一甚至相反的真“天才”,其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正如旬子所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本文作为“千字文”发表于2005年《科学新闻》第23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