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的困惑与NP理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2205 平常心是道

博文

关于“概念”的对话(2)

已有 2845 次阅读 2016-8-5 22:56 |个人分类:不确定性问题和算法讨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概念

“概念”的认知是我们的“不确定性问题理论(NP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之一。这里继续分享与网友wangbin6087关于“概念”的对话:

wangbin6087:

概念的相对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对存在的定义性描述。不同的的层次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表述。但从概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表述者的境界。一切的争论都是出于对某一概念的执着。人类的进步全在于文化之中的概念体系的进化和丰富。凡是进化的都具有相对论的特征或性质。

柳渝:

同意,人类的进步全在于文化之中的概念体系的进化和丰富。

概念的相对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为什么如此明显的常识会被人忽视?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这方向的思考或许会给人们以启发。

wangbin6087:

越是基本的,其概念表述的进化论性质越强,因为它靠近本质。人类对本质的认识显然是不断进化的。

这就是佛义中常说的“我执”之故。意识是一个可分的整体,其主体是“意”,是本体论性质的;“识”则是认识论性质的,属于概念的范畴。本体即真理,概念是对意的认识和定义,只能无限地靠近真理,而不能完备地表述真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律就深刻地阐述了这层意思。真理是不可说的,不能用语言概念完备表现的,一说就错。如果把识当做真理,便陷入我执的境地。识是思维运动的逻辑起点,错没关系,只要有识,思维运动便会不断向真理靠近。有意无识的状态是懵懂的原始状态。

柳渝:

是的。概念者,概略念头,也就是说,“概念是对意的认识和定义,只能无限地靠近真理,而不能完备地表述真理。”可以说,概念的本质具有“不确定性”。

wangbin6087:

“对称性”是宇宙的本质。它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当由概念表示的“识”存在明显的错误时,就会自然地产生“疑难”;而对疑难的消解则表现为对概念的修正和进化。研究科学的人对这一过程是非常熟悉的。关键的关键是别把认识和理论当作真理;如此,便是入“魔”。

柳渝:

同意,最困难的是“自觉”。

wangbin6087:

理论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在探索和认知真理道路上的重要“法门”。仅此而已。

柳渝:

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层次有别。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理论可以简御繁,。。。

wangbin6087:

的确,阴阳理论与对称性原理是等价的。二者是表述同一种存在但又分属不同文化体系的定义概念。前者是整体论的产物,后者是还原论的产物。从不同的认知路径却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可见二者共指的那个存在的份量。

柳渝:

同意,从中可看出中国思想和西方哲学的互补性。

wangbin6087:

补偿一下:“识”对“意”的认知是通过“概念”来表现的,从“真”的意义上说,它只能是相对的“真”。就像我们照镜子,镜子里面的那个我不是“真”我。就是说“真”在意中,而不在“识”中。“真”是不可见的,可见的都不是“真”。哦,我明白了,这的确和你说的NP问题有关。虽然我不太懂。

柳渝:

所以我们说,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人的不确定性,。。。

wangbin6087:

泰勒级数通过逻辑将连续和离散两个世界统一起来,而拉格朗日余项则把二者的差异表现出来。其中的寓意似乎应该和你所说的NP问题有所关联。这仅是我的直觉,不知柳老师怎么看?离散的物理世界没有完美的“对称性”,故矛盾性是与生俱来的,是推动现象世界生生灭灭、万象流转的根源。如果没有“对称性”,物理世界的矛盾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柳渝:

您的直觉可以说是对的,但直觉与理论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如果一定要说“泰勒级数将连续和离散两个世界统一起来”的话,也可以仿照地说,NP-Algorithm将NP和P联系起来的,但“泰勒级数”是无限逼近,而NP-Algorithm是最优近似,这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也可以勉强地说“拉格朗日余项把二者的差异表现出来”,但算法理论中的概念就很难与之相对应了。直觉有助思想,但专门理论总是在前人大量的知识成果中一点点堆积起来的。

wangbin6087:

相辅相成,便是知行合一。法门的含义就是说理论可以有很多,并衍生出许多的概念和体系。而其中绝大多数是被抛弃的。科学最明显的特征是概念在通约的基础上收敛,故十分重视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不太重视这个,故不能产生科学。

柳渝:

中国传统文化不太重视概念的定义,这是到目前为止人们一般的观念。正如您说:人类的进步全在于文化之中的概念体系的进化和丰富。我以为,在时代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阐释“文以载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概念”资源,比如在我们的NP理论研究中,将NP的定义与公孙龙的“白马论”相互阐释就是我们工作的一个尝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2490-994806.html

上一篇:关于“概念”的对话(1)
下一篇:辨析“circle-free”与“halting”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收藏 IP: 82.246.87.*| 热度|

2 杨正瓴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