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的困惑与NP理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2205 平常心是道

博文

参观“航海博物馆”-“大航海时代”弄潮儿葡萄牙

已有 5335 次阅读 2018-12-31 06:38 |个人分类:在中法文化之间流连|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航海博物馆, 大航海时代, 葡萄牙

出租车把我们带到里斯本的航海博物馆(Maritime Museum),本以为航海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建筑,没想到却是在著名的热罗尼莫斯修道院(Hieronymite Monastery)里面!

博物馆位于修道院的西翼,而修道院是曼努埃尔一世为纪念航海家达·伽马(Vasco da Gama,1460-1524)意义重大的印度远航而建的,在教堂入口处,达·伽马的棺木与写下千古绝唱“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葡萄牙诗人卡蒙斯(Luís de Camões,1524-1580)的棺木相对,两位葡萄牙史诗般的人物冥冥之中灵魂在对话。

博物馆展示了葡萄牙从古到今各种航海船模型,航海仪器、图表,航海上的装饰、货物等,还陈列着一些以航海为主题的油画和雕塑,每一位在航海史上写下一笔的航海家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 —— 发现好望角的迪亚士(Dinis Dias,15th-century),发现印度的达·伽马,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 – 1506),哥伦布虽然出生在意大利但是在葡萄牙学习了航海技术,。。。行走其中仿佛在穿越大航海时代。

对于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人,为了打破阿拉伯人从东方到西方传统商路的垄断,向海洋开疆拓土是寻求财富的唯一突破口,于是,他们怀揣逐利的初心,凭借爱冒险的天性与强大的宗教信仰,在大西洋率先启用航海罗盘,向广阔神秘的海洋发起挑战,。。。

在博物馆里我特别注意到讲述方济·沙勿略(San Francisco Xavier,1506-1552)与航海几幅画。沙勿略被天主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生于西班牙,年轻时前往法国巴黎攻读哲学,在巴黎受同乡依纳爵·罗耀拉影响,罗耀拉常给他说一句《圣经》金句:“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于他有什么益处?”(玛窦十六:26)。于1534年,罗耀拉、沙勿略等人创立了“耶稣会”,沙勿略受命成为耶稣会的首批传教士。当时葡萄牙国王约翰三世欢迎耶稣会教士前往葡萄牙开辟的东方地区去传教,于是沙勿略来到葡萄牙,前往印度、中国、日本等地传教。

在日本传教时沙勿略发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很深,于是决心访问中国。于1552年,沙勿略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葡萄牙使团,想参见明朝皇帝,博物馆的这幅画Carrack "Santa Cruz"就是表现此次航行沙勿略显“神迹”:他把脚伸进海里把海水变成淡水,解救了船上饥渴的人。

沙勿略到达距离中国广东海岸很近的上川岛(属于台山),计划偷渡入境,但是,答应帮助他们偷渡的中国商人反悔,迟迟不来,沙勿略因疟疾病逝于岛上,年仅46岁,终未达成进入中国的心愿。同年10月6日,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Macerata),三十年后,利玛窦成功的将天主教传入古老的中国,耶稣会于1847年至1853年在中国建造的第一座主教座堂就将其命名为圣方济各沙勿略堂(上海董家渡)。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2004)在《全球通史》中,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因为1500年以前的人类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不知道地球是方是圆,不知道海外有海、天外有天,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地球的中心;1500年前后,随着开启的大航海时代,世界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地区文明,全球跨入同一个世界的版图,。。。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方濟·沙勿略

【2】「葡萄牙里斯本」海事博物館看昔日海上霸王:http://queeniego.com/blog/post/43622728

【3】里斯本,那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http://www.sohu.com/a/144306713_100650

【4】参观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瓦萨沉船博物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2490-1154467.html

上一篇:参观“大发现纪念碑”-“大航海时代”弄潮儿葡萄牙
下一篇:介绍国际中国哲学会系列国际哲学大会
收藏 IP: 82.246.87.*|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