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子》中有相似文字)汉代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见取豪(毫)作笔,害及其躯,故夜哭。”
造字怎么就会惊天地泣鬼神了?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过这么一句话,“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以造化灵秘之气泄尽而无遗矣!”
仓颉造字之前,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依靠种植、捕猎和采集生存,这些生存条件受自然灾害的制约,达不到丰衣足食。因对大自然认识不足,人们畏惧大自然。因而上古民风淳朴,通力协作,对自然现象赋予拟人神化的解释,比如干旱是因为龙王发怒,要讨好祭拜龙王。人们安土重迁,为口粮劳作,小心翼翼,祈求大自然庇护,哪有欺诈作假。
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正合道家所崇尚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才是人类最完美的社会。
仓颉造了字,一切都不一样了。文字开启民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人们失去了对世界神秘的、深藏不露的敬畏。“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被崇尚的人类最完美的社会即将被打破,紧张了,编造神话故事出来警示。
《淮南子》中“苍颉作书”一段在于说明“能愈多而德愈薄”、“大巧之不可为”的观点。这个观点实际上就是《老子》“智慧出,有大伪”思想的细化。
从《鲁班书》的遭遇,从历朝历代对待“奇技淫巧”的态度,可以体会到远古这些东西的长远影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