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日本关东地区四天内连续三次五级地震:关注7月18-20日潮汐组合

已有 2160 次阅读 2016-7-20 13:4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日本地震

日本关东地区四天内连续三次五级规模地震:关注7月18-20日潮汐组合


日本关东地区四天内连续三次五级规模地震

2016-07-20 11:13:55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东京7月20日电 20日清晨,日本东京匆匆动身赶路的“上班族”,再度遭遇来自地面的明显摇晃。

  日本气象厅公布的信息显示,当地时间7点25分前后,发生了震源位于茨城县南部的地震,推测其规模为里氏5级,包括东京中心城区在内的不少地方,实际震感烈度达到4度(日本标准,下同)。属于较强震感。

  地震给部分区域内的一些干线交通带来一时影响,但不久便恢复正常。据预报,此次地震没有引发海啸之虞。

  令人瞩目的是,这已是最近4天来日本关东地区连续发生的第3次5级规模的地震。之前的7月17日下午,发生了同样以茨城县南部为震源的5级规模地震;而7月19日中午,又发生了以千叶县近海为震源的5.2级地震。这两次地震的最高实际震感烈度,也皆为4度。由于这些地震的震源都位于广义的“东京圈”内,距离东京较近,故其都给东京市内带来明显的震感。

  此外,4天内两度成为震源地茨城县境内,坐落着日本重要的核能与研究基地东海村等。按此间震后迅速发表的说法,这些地方的相关设施和放射线检测数值未因地震而出现异常。

(责任编辑:窦远行 UN833)

http://news.sohu.com/20160720/n460094308.shtml

2016年7月潮汐组合:潮汐活动变弱

已有 818 次阅读 2016-5-15 14:12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潮汐预警    推荐到群组

2016年7月潮汐组合:潮汐活动变弱

                         杨学祥,杨冬红

  2016年3-6月和9-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6年1-2月,2016年7-8月为弱潮汐时期。2016年7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一个月。

  潮汐组合A:7月4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18.59868度,7月4日为日月大潮,7月1日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B:7月11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39度。7月12日为日月小潮,7月13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C:7月1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8.57032度,7月20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7月2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011度,7月27日为日月小潮和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E:7月31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52901度,8月3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次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次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734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1774.html

上一篇:日本东京近海发生5.2级地震:关注7月18-20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入汛以来北方最大范围降水:与7月18-20日潮汐组合相关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3 杨文祥 钟炳 icg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