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成功的灾害链预测: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根据1890-2006年拉马德雷现象2个周期的统计规律,从2005年开始我们预测全球将发生四大灾害,目前已基本得到证实:
一、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8.5级以上地震爆发时期,其中前17年,即2000-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证实情况如表1。
二、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流感大流行时期,集中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附近,具有六大特征。证实情况如表2,2009爆发了甲型流感。
三、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低温期,地球将进入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低温阶段。事实上,变暖停滞15年,2008年和2016年发生严重的雨雪冻害。
四、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时期,中国北方发生干旱,全球出现热异常,2014年和2015年出现有记录以来最热年新纪录。
表1 1890年以特大地震、地球自转、气候变化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地球自转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加快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减慢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47-1976冷 | 低温期 | 加快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减慢 |
2000-2012 | 6(6) | 0 | 2 | 2000-2030冷 | 低温? | 加快 |
注: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8322.html
相关文献
杨学祥.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22(4): 380-384.
杨学祥.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8-9.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481.html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修改稿)
作 者:杨学祥,杨冬红 上传日期:2006-12-18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摘 要: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关键词:拉尼娜,低温,太平洋十年涛动,强震,禽流感,台风,厄尔尼诺
20世纪最强烈的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连续两年的1998-2000年强拉尼娜事件。此后,全球灾害频繁发生,其中,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地震海啸和2005年美国的飓风灾害是最严重的两大灾害事件。
科学家在对从1861年开始至今的全球气象数据进行汇总比对后发现,1998年是最热的一年。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温度14摄氏度高出0.48摄氏度。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地表温度比这30年的平均值高0.54摄氏度。干旱、洪水、飓风等极端气候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美国宇航局(NASA)最新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人类记录到的最热一年。物极必反是自然发展的规律,自然界存在控制温室效应的机制,否则无法解释地球历史上冰期的存在。2006年初的欧洲严寒已经发出了异常信号。
2006年的新年异常寒冷,几乎整个北半球都遭受着极度低温的考验。来自西伯利亚的持续寒流已经在俄罗斯、乌克兰、东欧、日本夺去上千条人命,并波及我国河南陇海地区。就连往常属于温暖地带的南欧、印度都发生了暴雪,导致大批人畜冻死。为什么今年这么冷[1]?
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规律性?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是本文通过历史资料的对比与分析将要回答的问题。
1. 地震灾害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为2000-2035年之间。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2,3]。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4],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注:到2012年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周期为18.6年)变化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另外,地震活动存在11年的准周期。他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2006/2007年[5]。潮汐也有11和22年周期变化。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对解释大气、地磁、地震、海温的11和22年周期变化更有说服力[6]。
2. 台风和飓风灾害
今年以来,我国台风登陆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从1995 年起,每年大西洋主要飓风的数量平均为3.8个,明显高于60年来的平均数量 2.3 个。科学家分析发现,近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研究者说,美国因此将面临新一阶段飓风高活动期的威胁[7]。
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
3. 低温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2]。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度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8]。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1957、1969、1972和1976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2,9]。
4. 禽流感
1889-1890年(流感世界第一次大流行)、1918-1919年(流感世界第二次大流行)、1957-1958年(亚洲型流感)、1968-1969年(香港型流感)和1976-1977年(俄罗斯流感),都是厄尔尼诺年(其中,1888-1889年是厄尔尼诺年),都发生在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内,2000-2030年全球又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而其前期的1886-1887年,1916-1917年,1955-1956年,1975-1976年都是拉尼娜年[9]。
最近的研究表明,流感爆发不仅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时期,而且也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弱时期。1889-1890年流行性感冒第一次全世界大流行是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889年为6.3;1890 年为7.1),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第二次全世界大流行为太阳黑子活动次高值期(1917年为103.9;1918年为80.6;1919年为63.6),1957-1958年“亚洲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57年为190.2;1958年为184.8),1968-1969年“香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68年为105.9;1969年为105.5),1977年“俄罗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次低值期(1976年为12.6;1977年为27.5)。
太阳黑子的极值期与中国东北的低温冷害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的太阳黑子高值期对应1917年、1957年和1969年的严重低温冷害年,1976-1977年的太阳黑子低值期对应1976年的严重低温冷害年,都发生在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世界性爆发不仅与太阳黑子有关,而且与拉尼娜年、厄尔尼诺年、低温冷害年都有关。流感爆发年有以下特征:前一年或前两年为拉尼娜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年,当年为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1886-1887年是拉尼娜年,1988-1889年是厄尔尼诺年,188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1889-1890年流感爆发;1916-1917年是拉尼娜年,1917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低温年,流感孕育;1918年为M+1年,厄尔尼诺年,流感爆发;1954-1956年是拉尼娜年,分别是太阳黑子谷年m、m+1年、M-1年,1957-1958年为厄尔尼诺年和流感爆发年,分别是太阳黑子峰年M和M+1年,1957年为低温年,流感爆发;1967-1968年是拉尼娜年,流感孕育;1968-1969年是厄尔尼诺年,1968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流感爆发,1969年为低温年;1975-1976年是拉尼娜年,1975年是m-1年;1976-1977是厄尔尼诺年,1976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低温年,1977年是m+1年,流感爆发[10]。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也可灭活该禽流感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的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因此,禽流感在人类间爆发的可能时间就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已经预测的厄尔尼诺年有2008、2011、2015和2018年[2,10-13]。
注: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沙尘暴,2008年中国南方发生罕见低温冰冻事件和罕见太阳黑子谷值,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和全球甲型流感暴发,符合流感暴发的6大统计规律。
由于当时2007年被天文学家预测为太阳黑子谷值,2008年被林振山等人预测为厄尔尼诺年,所以我们预测2008年发生流感爆发,中英文对照发表。结果上述事件均推迟一年发生,验证6大统计特征的正确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4869.html
相关资料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possiblepandemic next 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
发表人:yxx119 发表时间:2008年1月27日14点57分
来源:ViewSinglePost。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5.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1999年,林振山等人发现,极地和高纬地区的日食与厄尔尼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连续3-6次发生的高纬地区日食都将使极地气流减弱,从而可以减弱赤道信风,诱发厄尔尼诺现象。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0就可以引发一次厄尔尼诺事件,2004年的厄尔尼诺系数为8.5,他们预测2005年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这是一个能源动力机制上的预测[11]。
2003年,我们发现,太平洋海温的准两年震荡是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与厄尔尼诺之间存在12-24个月位相差的原因,厄尔尼诺一定发生在太平洋海温暖年,拉尼娜一定发生在海温的冷年。从1951年到2003年,这种对应关系无一例外,是预测厄尔尼诺的最有效指标,也是决定厄尔尼诺发生的主因。2004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较大值8.5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或2006年的暖年,2008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大值12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暖年)。这是一个综合因素预测[12,13]。
2004年10月14日极区日食使厄尔尼诺系数由5.5变为8.5,是2004年厄尔尼诺最终形成的原因,我们预测厄尔尼诺发生在这次日食之后。我们已经证明,强潮汐可均衡混合中太平洋高温海水与东太平洋低温海水,2004年11月-2005年3月强潮汐将使厄尔尼诺达到高潮。因此,到2005年3月,东太平洋将保持增暖的势头[13]。观测表明,2004年9月开始的弱暖水过程在2005年2月结束。
反之,发生在赤道和低纬地区的日食可诱发拉尼娜事件。2005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2,与1998年相同,可诱发一次拉尼娜事件。2005年4月8日的低纬日食使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有利于拉尼娜的发生。2005年5月-9月的强潮汐使变冷的海水变得更冷,加速拉尼娜的发生,2005年10月3日的低纬日食使拉尼娜最终形成。这是我们预测厄尔尼诺在2005年5月以前结束的根据[13]。观测表明,2005年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海洋表现出明显的冷位相特征。过去3个月中,太平洋部分区域水温低于正常值。
从1951年以来,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达到-2的年份共有14个,其中9个发生了拉尼娜事件,发生概率为0.64。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负值有累计特征,没有发生拉尼娜的负值,一定累计到下一次负值,强化下一次的拉尼娜事件。如,1954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累计值为-4(1951-1952年累计值为-3),发生了拉尼娜事件(中间间隔1953年厄尔尼诺事件)。
1954年单凭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值-1是不能发生拉尼娜事件的,所以,没有连续两次不发生拉尼娜事件的负值出现。这就是能流不灭定理,即一种能量在没发生作用前是不会消失的。2001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3,没有发生拉尼娜事件,2005年为-2,累计值为-5[13]。这是我们预测2005年5月以后发生拉尼娜事件的根据。拉尼娜最有可能在2007年的海温冷年发生[12]。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单一因素模式将受到其他因素的强烈干扰。这是厄尔尼诺事件的时间序列出现可公度性规律的物理原因,即在周期性的规律中,因其他因素干扰而使某些个别时段该出现的事件没有出现,形成间断性的周期。海温指数的小波变换结果表明[12],在不同阶段的同一个周期振荡以及同一个阶段的不同周期振荡所表现出的强弱程度互不相同;具有不同位相的各种周期振荡相互作用时不可能出现很强的厄尔尼诺;强度极强的厄尔尼诺只有在几乎所有周期的震荡都表现为较强的正位相时才会发生。1982-1983年的主要周期振荡为3-5年,而且在所有周期上均表现为较强的正位相,1997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也表现在所有周期上均为正位相的特点,不同周期的振荡同位相叠加,从而形成了两次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周期叠减法的数据模拟,5年和11年周期是厄尔尼诺事件权重最大的可间断型主周期,受干扰较轻;18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周期有很好的历史对应数据,但易受干扰;2年、3年、4年和19年是厄尔尼诺事件权重较小的可间断型周期,受干扰较重。1997-1998年几乎具有所有产生厄尔尼诺事件因子的周期特征,所以形成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2008年在所有7个因素的周期中出现了6个(2、3、4、5、11、18年周期),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性为90%。
6.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测不仅涉及到全球的气象灾害,而且与禽流感爆发和强震发生有关,所以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东西太平洋海面40-1500px的反向升降,由此导致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均衡运动是地震频发的原因[15]。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计,巴基斯坦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发生过的17次破坏性地震。对比表明,有16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或拉尼娜年,仅有一次1921年例外。因此,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是南亚大震发生的危险年。2004、2006、2008、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5、200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10-13]。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美国气象部门1月3日警告说,2006年春季和夏季将再度发生“拉尼娜”现象。在美国气象学会于亚特兰大举行的会议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象预报中心负责人爱德华•阿兰•奥利尼克说,“拉尼娜”现象可能将在今年春末持续发生,甚至持续整个夏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已确认,过去3个月中,太平洋部分区域水温低于正常值[16]。由于2006年是海温暖年,拉尼娜现象受到抑制,9月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而拉尼娜事件将延后到2007年的海温冷年发生[12]。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测不仅涉及到全球的气象灾害,而且与禽流感爆发和强震发生有关,所以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东西太平洋海面40-1500px的反向升降,由此导致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均衡运动是地震频发的原因。
强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按此规律,2009年和2020年有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竺可祯)。周期为18.6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郭增建),它可以说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其中2005年已发生两次8级以上强震)。
预测中的2004年或2006年厄尔尼诺现象、2005年或2007年拉尼娜现象和2008年厄尔尼诺事正在按既定程序接连发生或将要发生[12,13],2006年或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中国易发生低温冷害。因此,禽流感可能在拉尼娜的2006-2007年孕育,在厄尔尼诺的2008年爆发,人类必须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为预防禽流感提供一个科学、安全、和平的生态环境。
注:事实上,厄尔尼诺和甲型流感在2009年爆发,比预测推迟一年。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忽视自然灾害的警告将付出巨大的代价,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已经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17]!
参考文献(略)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9983.htm
抗流感药物市场分析:流感起疫苗研发急
2007年10月22日17:56
来源:医药经济报作者:蔡德山
随着候鸟的迁移,禽流感疫情更显紧张,医药行业已整装待发。
科学家预测,2007~2008年,世界正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流感在世界大流行的几率会大幅增加。而如今人们深感担忧的不仅是疫情的流行,最严峻的是医药界还没找到有特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
中国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最近发布的消息证实,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9月份发生的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已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1亚型禽流感。
目前,疫区加紧扑杀销毁鸭子,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疫情发生后,农业部、广东省政府按照有关应急预案要求,组织做好疫情处置各项工作。当地兽医部门已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处置技术规范》要求,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立临时动物检疫消毒站,实行24小时值班,禁止易感活禽及其产品运出;对受威胁区易感家禽紧急强制免疫;对疫区内所有禽类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消息一传出,使本来就对疫情发展高度紧张的医药产业更是箭在弦上。
形势严峻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播快、流行性广、变异性大的特点。迄今为止,世上还没有能够消灭流感病毒的特效药物。流感病毒(IV)属正黏病毒科,颗粒表面的糖蛋白层由两种糖蛋白纤突组成:一种是神经酰胺酶(N抗原);一种是血凝素(H抗原)。甲型病毒的表面抗原最易变异,产生新的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的亚型毒株。
目前,抗流感疫苗、干扰素和抗流感病毒药物是抵御流感的主要品种,也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类药物,经过广泛的临床推广,人们对这一类药物的认知度有了普遍的提高,从而推动了市场的蓬勃发展。
实际上,抗病毒药物研制起步较晚,临床上速效、显效的治疗药物也较少,从而使抗流感病毒药物显得十分匮乏。虽然抗流感病毒疫苗能降低发生率,但是高致病性病毒和变异性大的病毒仍是临床中的棘手难题,因此成为了国内外研究开发的重点。
市场需求
20世纪初,H1N1亚型流感病毒曾在西班牙流行,H3N2亚型流感病毒于1968年又在我国香港特区蔓延。研究表明,全球已发现3种H亚型与两种N亚型人流感病毒,但在禽类中另外发现了13种H亚型与7种N亚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变异主要方式是抗原漂移和抗原突变。在人与禽类之外的中间宿主体内,病毒复制组合过程中易发生人与禽流感病毒基因片段的重组,产生新的突变病毒株。1975年分离出的H3N2病毒血凝素分子与1968年香港流感H3N2仅相差29个氨基酸,进一步证明是抗原漂移的结果。
在呼吸道感染中,绝大部分是由病毒所引起,其中流感病毒分A、B、C共3种类型,
A型是引起流感的主要病原,A型流感病毒每隔2~3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10~15年发生一次较大的变异。全球性大规模流感的爆发,已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近年来,在SARS病毒、禽流感疫情此起彼伏的形势下,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2006年全球七大医药市场抗流感病毒药物已达到了35亿美元的规模,同比增长了60%。
我国引发的流感多为亚A型流感病毒,其变种也曾在一些地区发现,受流感病毒抗原的易变性和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多重性影响,这一类药物开发的障碍较大,而干扰素由于来源、给药剂量、副作用等原因,限制了它在流感防治上的应用。因此,抗病毒药物仍是防治流感的主要方向。
目前,对流感的治疗多采用抗病毒及其对症药物疗法。在诸多因素下,这一类药物在抗病毒药物市场中的比重仍然较小。2006年重点城市样本医院抗流感病毒用药除了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外,主要是抗流感病毒药品复方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奥司他韦(达菲)等等,阿比多尔是2006年SFDA新批准上市的药物,另一种新药扎那米韦在我国也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在统一招标采购和平价药品的推动下,全国样本医院抗流感病毒用药金额中,金刚乙胺占据了45.83%的份额,奥司他韦占28.83%、复方金刚烷胺占25.35%。
http://health.sohu.com/20071022/n252789880.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