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厄尔尼诺事件进入衰减阶段 预计于2016年5月结束

已有 3594 次阅读 2016-2-5 18:2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南极海冰, 厄尔尼诺, 日食

厄尔尼诺事件进入衰减阶段 预计于2016年5月结束

             杨学祥,杨冬红


   中国气象报记者徐文彬报道 2月3日,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6年1月第5周(1月25日-31日),厄尔尼诺指数为1.9℃,较上周下降0.1℃。同期美国监测指数为2.5℃,与上周持平;澳大利亚监测指数为2.2℃,与上两周持平。本次厄尔尼诺事件自2015年11月达到峰值后,强度开始减弱,进入衰减阶段,其峰值强度2.4℃仅次于1997/1998年的2.5℃,列历史第2位。

  据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介绍,目前,暖水区主要位于赤道太平洋日界线以东海区,中心强度为3℃至4℃;由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异常西风较前期明显减弱,因此不利于暖海温的继续维持。根据赤道地区太平洋海洋和大气环流现状,以及国内外多家气候动力模式及统计方法预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继续衰减,预计于2016年5月结束。


   我们在2015年8月24日指出,受2015年3月20日日食在极区的影响,2015年3月厄尔尼诺已经发生。受2015年9月13日日食在极区的影响,2015年厄尔尼诺在9月下旬至12月末逐渐达到高潮。2015年9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的影响必须及时监测,异常变小将增强厄尔尼诺,异常增大将减弱厄尔尼诺并导致其消亡。

   受2016年3月9日日食在低纬的影响,2016年3月厄尔尼诺开始减弱。受2016年9月1日日食在赤道的影响,2016年拉尼娜在9月至11月末逐渐达到高潮。

   郑飞教授的预报与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大致相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55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8912.html


相关报道

厄尔尼诺事件进入衰减阶段强度继续减弱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4日07:55
分享到:


图为厄尔尼诺指数逐周演变图(2015年5月-2016年1月)。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中国气象报记者徐文彬报道 2月3日,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6年1月第5周(1月25日-31日),厄尔尼诺指数为1.9℃,较上周下降0.1℃。同期美国监测指数为2.5℃,与上周持平;澳大利亚监测指数为2.2℃,与上两周持平。本次厄尔尼诺事件自2015年11月达到峰值后,强度开始减弱,进入衰减阶段,其峰值强度2.4℃仅次于1997/1998年的2.5℃,列历史第2位。

  据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介绍,目前,暖水区主要位于赤道太平洋日界线以东海区,中心强度为3℃至4℃;由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异常西风较前期明显减弱,因此不利于暖海温的继续维持。根据赤道地区太平洋海洋和大气环流现状,以及国内外多家气候动力模式及统计方法预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继续衰减,预计于2016年5月结束。

  从2014年5月开始,此次影响全球的厄尔尼诺事件已持续21个月。和此前的两次(1997/1998年、1982/1983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相比,本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呈现持续时间长、累积强度大、峰值强度大等特点。

  受本次厄尔尼诺事件与热带印度洋海温持续偏暖的共同作用,1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偏西,来自南海等地的暖湿水汽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异常偏强,造成我国华南等地降水异常偏多。据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未来这种环流异常特征维持的可能性仍然较大,我国南方降水偏多、北方降水偏少的概率较高。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周兵认为,此次厄尔尼诺事件与1997/1998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天气气候造成的影响较为相似,需密切关注。

  (责任编辑:赵天宇)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602/t20160204_30360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4691.html

上一篇:假期前半段最高温6℃后半段再降温:关注2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湖南确诊5例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 2例死亡:关注流感6大统计规律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3 杨文祥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4 0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