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京津冀局地12日起可能再现重度污染:关注1月潮汐组合

已有 1843 次阅读 2016-1-10 08:3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厄尔尼诺,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雾霾高潮

京津冀局地12日起可能再现重度污染:关注1月潮汐组合

             杨学祥,杨冬红


  新京报2016年01月10日讯 (记者金煜)环保部新启用的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系统显示,京津冀地区今明两天空气不错,但12日至13日中南部地区局部可能出现重污染。

  京津冀中南部今日可能重度污染

  根据环保部的最新提示,未来5天,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北部空气质量较好,基本维持优良至轻度污染水平。中南部区域10日可能出现重度污染,11日有所好转,12至13日污染物有一定积累,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重度污染,14日受冷空气影响,空气质量转好。

  新一轮的重污染主要是12日至13日出现在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全区域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根据北京市环保局截至发稿时的预报,北京市近几日不会出现重污染。

   我们在2015-11-15 13:22指出,2016年3-6月和9-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6年1-2月,2015年7-8月为弱潮汐时期。2016年1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二个月,2016年1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潮汐组合A:1月1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1月2日为月亮远地潮,1月2日为日月小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B:1月9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2516度,1月10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C:1月17日为日月小潮,1月1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度。1月15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1月24日为日月大潮,1月2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2235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小,地球自转变为最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396.html 

   2015年1月1-2日潮汐组合导致的弱冷空气活动是雾霾加重的原因,9-10日潮汐组合导致的暖空气活动是重度空气污染的原因。预计15-17日潮汐组合将清除雾霾,22-24日潮汐组合有利于雾霾的发生


相关报道

京津冀局部地区下周二起或再现重度污染

2016年01月10日02:20新京报 京津冀局部地区下周二起或再现重度污染

  原标题:京津冀局地12日起可能再现重度污染

1月9日,河北省邯郸市被雾霾笼罩。图/CFP


  新京报讯 (记者金煜)环保部新启用的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系统显示,京津冀地区今明两天空气不错,但12日至13日中南部地区局部可能出现重污染。


  京津冀中南部今日可能重度污染

  根据环保部的最新提示,未来5天,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北部空气质量较好,基本维持优良至轻度污染水平。中南部区域10日可能出现重度污染,11日有所好转,12至13日污染物有一定积累,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重度污染,14日受冷空气影响,空气质量转好。

  新一轮的重污染主要是12日至13日出现在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全区域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根据北京市环保局截至发稿时的预报,北京市近几日不会出现重污染。


  新平台预报区域空气质量

  据了解,环保部新的预报发布平台全称为“全国重点区域及主要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去年底初步建成,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向社会发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

  登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官网可见,其页面上增加了“全国空气质量预报”子栏目。进入页面后,能看到一张全国空气质量预报的地图,并用不同颜色标明空气质量程度,其数据每日17时发布,包括24小时和48小时预报。

  该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区域空气质量形势预报、省域空气质量形势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三大块内容。重点区域包括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每个区域中还附带包括地表风速、PM2.5浓度等因素在内的形势图。省域空气质量形势预报则同样以全国地图形势表现,通过点击,可以看到每个省的空气质量预报情况。同样,全国各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可以通过点击地图展现。

  此外,该平台上还有对空气质量级别、污染物的常识解释,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建议措施等。

  据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介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以及全国31个省区市、32个重点城市(包括27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已全面完成区域、省区市级、市级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全面开展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通过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平台系统实现全国联网。


  ■ 相关新闻


  环保部回应“核雾染”:雾霾形成与核辐射无直接关系


  据新华社电 昨日,记者从环保部获悉,针对近日社会上重新出现的“核雾染”言论,环保部近日再次组织专家结合最新数据进行了分析研判,认为十多年来我国大气环境放射性水平平稳,未发现高铀含量的颗粒物,核辐射与雾霾的形成没有关联性。


  某些地区煤中天然铀含量是否过高?


  2013年底,一篇题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崩溃和核雾染灾难》的网络文章说,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煤矿含有铀等半衰期达数亿年的核辐射物质,这部分物质通过煤矿燃烧后以粉尘形式排到大气中,并通过核辐射粉尘的方式污染大气,是导致我国PM2.5超标的罪魁祸首。“核雾染”之说一度甚嚣尘上,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

  大面积雾霾真的与核辐射有关吗?某些地区煤中天然铀含量是否过高?对此,环保部回应称,根据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煤矿中煤样和矸石样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测量结果,内蒙古大营铀矿所在的鄂尔多斯地区,煤样中铀-238的含量为6.3至57.7贝可每千克,煤矸石中铀-238的含量为14.6至87.2贝可每千克,与全国平均值相比处于同一水平。并且,内蒙古大营铀矿与周围的煤矿处于不同深度,煤矿在铀矿下约一百多米,目前该铀矿尚未开采,铀矿下的煤矿亦未开采。


  大气颗粒物中的铀影响公众健康吗?


  当前,我国已在所有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设立了167个空气放射性水平自动监测站。根据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十多年来对大气中放射性水平的监测结果,我国大气环境放射性水平平稳,气溶胶中天然放射性水平未发生异常变化,未发现高铀含量的颗粒物。

  此外,环保部组织有关专家进一步分析了空气颗粒物中放射性同位素铀的含量,结果表明,与我国土壤中天然铀的浓度基本一致。

  “如果大量高铀含量的燃煤飞灰进入空气,结果可能要高很多,但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现过。我们将所有大气监测站的监测结果都与当地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都基本一致,说明各监测站均未监测到高铀含量的颗粒物。”环保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研究员赵顺平说,“这表明,我国空气中的放射性水平完全正常,大气颗粒物中的铀含量极其微小,对公众的健康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焦点】


  北京近两年空气辐射测值均在正常水平之内


  “通过遍布全市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和人工瞬时监测技术手段,我们对全市的辐射环境一直在进行监控和预警。”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马国学说。

  “以近两年监测数据为例,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28日,测得的环境空气γ辐射吸收剂量率日均值范围在68.5~83.8nGy/h(纳戈瑞/小时),测值均在正常水平,且与空气质量的水平值无显著关联。”马国学说。

  据介绍,自2013年11月起,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针对不同等级空气质量(记录PM2.5和PM10的数据)的天气进行了为期约一年的连续空气核素分析。

  监测结果显示,空气气溶胶滤膜的采样灰重与空气质量有着明显的强相关性,空气质量好时,滤膜灰重偏低;空气质量差时,滤膜灰重相对偏大。但空气气溶胶样品(滤膜)中的放射性水平与空气质量无明显关联,不同空气质量条件下,气溶胶中放射性含量均较低,天然核素铀-238均未检出。在空气重污染条件下,空气中的放射性水平也未见异常。

  据环保部网站

责任编辑:瞿崑 SN117

http://news.sina.com.cn/o/2016-01-10/doc-ifxnkkux1030464.shtml?cre=sinapc&mod=g&loc=8&r=0&rfunc=2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9333.html

上一篇:数据解读:雾霾跟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关系
下一篇:今冬重污染:近地层空气流动性较差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