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国近一半人口居住于潜在地震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已有 3767 次阅读 2015-8-12 18:06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旱震理论, 高温干旱, 美国地震

美国近一半人口居住于潜在地震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据俄罗斯RT新闻网11日报道,美国地质调查最新研究发现,美国有1.43亿人口居住的48个州位于易发地震区域,其中2800万人居住于潜在的破坏性强震区。

  这个结论来自于美国地震杂志最近发布的一项以美国地质调查为基础的新研究。

  中新网7月24日电 据外媒报道,近日,美国旧金山发生地震,之后出现至少13次余震,最高强度为2.7级。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地质学家布罗谢表示,过去5次在该断层发生的大地震均相隔约140年,而上一次距今已有147年,故现在“任何一刻”都可能发生威力强大的大地震,呼吁民众做好准备。

  2012年2月20日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2015年4月2日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 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据媒体此前报道,依据气象预测,加州连年的干旱似乎将持续下去,当局警告,加州将出现前所未见的水源短缺、森林野火威胁升高、农作物收成和农民收入锐减、更高的电费,以及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面临庞大的经济损失。

  专家表示,加州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将对抗预期在未来几个月将更将恶化的干旱。而且负面的冲击更加严重,因为科学家甚至预测在本世纪中期以前,加州将面临超级干旱。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阿拉斯加地震连续发生:美国地震还有多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9163.html 


相关报道

美国近一半人口居住于潜在地震区

国际时事腾讯国际新闻2015-08-12 16:21我要分享 27

美国近一半人口居住于潜在地震区

   2015年好莱坞电影《末日崩塌》假想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发生9次大规模地震后“天塌地陷”般的末日惨景。而现实中,美国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美国本土破坏性大地震的可能性。

   据俄罗斯RT新闻网11日报道,美国地质调查最新研究发现,美国有1.43亿人口居住的48个州位于易发地震区域,其中2800万人居住于潜在的破坏性强震区。

   这个结论来自于美国地震杂志最近发布的一项以美国地质调查为基础的新研究。

   研究结论指出大部分居住在落基山脉和太平洋之间的人口都面临高达7.5级地震的威胁。其中居住在加州海岸的人口受影响最大。其他可能受到连续强震影响的区域还包括田纳西州东部,南北卡罗莱纳州等。

   研究者马克-彼得森指出,除了数量庞大的人口外,美国有很多重要的基础设施也位于强震区,政府应当确保这些设施达到可以承受强震的安全标准。

   研究还指出18%大约5700万美国人居住在中度强地震区,包括密苏里州东南部,阿肯色州等。

   这项新研究发布的数字与二十年前的研究结果相比翻了一倍。之前的研究显示只有7500万人口居住的39个州在地震区。彼得森认为数据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人口持续增加以及人口不断向震区集中。此外,新研究也考虑了更多地震带的影响,例如西北太平洋的卡斯卡迪亚断层。

http://news.qq.com/a/20150812/047043.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2550.html

上一篇:墨西哥科利马火山一天三度喷发:关注8月7-10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盲目炒作 文理不通:2015年超级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将出现?
收藏 IP: 221.9.94.*| 热度|

3 蔡小宁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