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5日)是元宵节,南方多地迎来阴雨雪天气,其中安徽、湖北等地有大雪。北方地区在冷空气离开后,气温开始回升,不过气象条件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建议公众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有大雪 天气湿冷超“三九”
2月19日以来,南方阴雨雪频繁,昨天新一轮的雨雪天气再次拉开序幕,4日05时-5日05时,整个江南、华南地区都被降水所笼罩,大部分地区以降雨为主,不过浙江的几个站点如象山、石浦、临海、金华都出现了雨夹雪。其中江西、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的雨势较大,以中雨为主,江西的铅山降水量为27.9毫米,达到了大雨的量级,成为昨天降水最多的站点。省会级城市中,南昌6.3毫米,福州5.8毫米。
雨雪天气发展的同时,气温也一路走低。昨天11时,黄淮西部、江汉、江淮、江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地区东部等地,降幅有4-8℃,11时黄淮、江汉、江淮等地气温都在5℃左右,华南大部地区气温不足15℃,降温比较明显的如浙江临安,降幅达9℃。
今天,南方地区的雨雪天气将达到本次过程的最强时段。中央气象台预计,5至6日,西南地区东部、江汉大部、江淮中西部、江南、华南有大范围雨雪天气,其中,江南中南部、华南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江南北部、江汉大部、江淮中西部有雨夹雪或小到中雪。
昨天迎来“九九”第一天,但雨雪加上冷空气,让今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不温暖。数据显示,常年该地区的平均最高气温达到10℃以上,而今年今明两天这一带的最高气温只有5℃左右,比常年同期偏低6℃左右,由于今年“三九”期间南方平均最高气温都在10℃左右,可以说这个“九九”的前半段,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湿冷胜过今年的“三九”时节。
因此提醒观看元宵灯会的朋友,要注意保暖,同时也要当心路面湿滑、人群拥挤等情况。
北方气温回升 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不宜放烟花
随着冷空气的离开,昨天内蒙古和华北北部一带气温率先开始回升。今明两天北方气温维持上升趋势,最高气温在10℃以上的范围明显增多,华北大部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达10℃以上。同时东北地区回暖明显,哈尔滨和沈阳明天的最高气温都有望达到今年以来的新高。
尽管天气变暖利于人们参加户外活动,但从气象条件来看,元宵节当日,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有轻度霾,华北中部局地有中度霾,不适宜燃放烟花爆竹。另外,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中西部等地风力较大,天干物燥极易引发火灾,不适宜烟花爆竹燃放。
文章来源:中国天气网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5/0305/0700106586.html
2015年3月潮汐组合:警惕出现倒春寒
杨学祥
2015年1-4月为强潮汐时期,2014年11-12月,2015年5-6月为弱潮汐时期。2015年3月是本时段强潮汐时期的第3个月,地震进入高潮,警惕出现倒春寒。
潮汐组合A:3月7日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3度,3月6日为日月大潮,3月5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B:3月14日为日月小潮,1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18.26024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C:3月20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0.00035度,20日为日月大潮,20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潮汐组合D:3月27日为日月小潮,2月26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2388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2月18日补充:
潮汐组合C:3月20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0.00035度,20日为日月大潮和日食,20日为月亮近地潮,21日为春分,四者强叠加,日、地、月同在赤道面,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罕见的强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7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384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