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一带持续多日的强降雨终于接近尾声了。目前,江南等地强降水范围缩小,强度减弱,因此中央气象台今日18时解除暴雨蓝色预警。不过,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贵州东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苏皖南部、上海、浙江北部、广西北部、海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仍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上述地区仍需注意防范降雨可能引发的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
另外,11月1日至2日,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带来4~6℃、局部地区8~10℃的降温。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黄淮、江淮等地有4~6级偏北风。
受冷空气影响,1日白天起华北、黄淮等地的雾、霾天气将逐渐减弱或消散。在此之前,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仍有轻至中度霾,其中河北中南部沿山的局部地区有重度霾。当地朋友外出需做好防护措施。
一、重要天气
1. 贵州至江南一带有中到大雨
30日夜间至11月1日,贵州东部、江南大部、广西北部和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由于降水量级显著减小,中央气象台10月30日18时解除暴雨蓝色预警。
2. 华北黄淮等地将有雾霾天气
30日夜间至11月1日早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继续受静稳天气控制,有轻至中度霾,其中河北中南部沿山的局部地区有重度霾;夜间到早晨,上述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不足一公里的雾。受冷空气影响,1日白天起华北、黄淮等地的雾、霾天气将逐渐减弱或消散。
3.冷空气将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
11月1~2日,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有4~6℃降温,局部地区可达8~10℃。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黄淮、江淮等地有4~6级偏北风;2日,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有7~8级偏北风,阵风可达9级。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4/1030/1829104838.html
2014年11月潮汐组合
已有 429 次阅读 2014-6-19 19:39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2014年11月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14年1-3月,6-10月,2015年1-4月为强潮汐时期,2014年4-5月,11-12月,2015年5-6月为弱潮汐时期。2014年11月是本时段弱潮汐时期的第1个月。2014-2015年冬季可能先暖后冷。为配合相关的灾害预测,特提前将8-12月潮汐组合公布于众。
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本月18日开始,地球自转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厄尔尼诺进入高峰时期。
潮汐组合A:10月28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53950度,3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B:11月3日为月亮近地潮,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0.00008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1月7日为日月大潮,11月10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18.57485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D:14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5日为月亮远地潮,1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0.00044度,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 11月24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62572度,22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为最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F:11月28日为月亮近地潮,29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2月1日月亮赤纬角为极小值北纬0.00013度。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481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