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厄尔尼诺现象尚未出现

已有 3455 次阅读 2014-7-18 19:4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海温矩平

厄尔尼诺现象尚未出现

     杨学祥

   近期不同气象组织也发布相关报告,称从目前观测数据来看,厄尔尼诺现象尚未出现,但今年发生概率仍然较高,只是时节可能相对先前预期有所延后。

   据计算,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日本气象厅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只有到9月到11月期间某个时间出现,这一预测也缺乏根据。2014年11月18日-2015年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在2014-2015年冬季形成的可能性最大。

   我在6月21日指出,厄尔尼诺3区自2014年5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0.5℃,目前超过1℃,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到11月,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不过,4月9日-7月28日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时期已过去大半,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8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9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2329.html

   厄尔尼诺发展趋势正按照我们预测的方向逐渐减弱。


   目前监测情况如图1-2:



图 1 2014年6月30日与7月17日太平洋海温矩平比较

SST Anomaly 201403 (center)

图2 厄尔尼诺3区海温异常变化曲线


相关报道:


农业专题报告:厄尔尼诺秋冬来临概率大,利空大豆利多制糖

研报华鑫证券2014-07-18 09:10我要分享 0

   近期不同气象组织也发布相关报告,称从目前观测数据来看,厄尔尼诺现象尚未出现,但今年发生概率仍然较高,只是时节可能相对先前预期有所延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将对全球农业生产产生相应影响,主要反映为对美洲尤其是南美巴西、阿根廷,对东南亚国家,对澳洲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引发大豆、糖以及小麦的产量的变动,从而影响相关产品价格。

   大豆方面,预期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明年初,南美洲降雨量将有所增加,如果雨量适宜,则有助于届时大豆的开花和灌浆,产量有望增长。从历史情况来看,一般厄尔尼诺现象都会使得美洲大豆出现丰产。此外目前全球大豆库存相对较高,库存消费比也创新高,如果后续厄尔尼诺现象适宜大豆丰产,则大豆价格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

   目前巴西国内北部雨水偏多,南部干旱较为严重,到4月底巴西中南部糖厂压制较慢,压榨量同比略有下滑。目前国际原糖价格处于较低位置,预期2014/2015年整体供需关系将有所改善,我们认为如果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届时能够有效影响巴西以及印度的种植压榨,将能有效配合行业供需的转化,推动糖价上涨。

   目前全球小麦库存消费比处于近10年的中部偏高位置,供给相对充裕,考虑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可能更多产生于对澳大利亚小麦产量的影响,并且对整体供给相对有限,我们认为总体来说厄尔尼诺对小麦影响较小。

   从目前主要气象机构的监测数据来看,虽然仍未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但今年秋冬季出现的概率仍然很高。从三大主要品种的受影响程度以及自身的消费库存结构来看,小麦可能受到的影响最低,大豆和糖受到的影响相对较高,其中对大豆的影响为增产,大豆价格有进一步下行的可能,对糖的影响为减产,具体减产幅度要看届时厄尔尼诺发生的时间和影响程度。我国对大豆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大豆价格下行将有效降低饲料企业成本,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制糖行业供需情况逐步好转,厄尔尼诺有望通过影响产量强化价格上涨趋势,使得制糖行业整体业绩好转。

http://finance.qq.com/a/20140718/016487.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2798.html

上一篇:给美国同行协查通报之后:报告称美国1/3地区极有可能发生地震
下一篇:登陆中国大陆台风排行榜: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证据
收藏 IP: 222.168.40.*| 热度|

2 钟炳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