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台地层下陷高铁桥墩倾斜逾警戒:重力均衡造成的灾难

已有 4522 次阅读 2014-4-6 11:4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重力均衡, 台湾地层下陷, 土地浩劫, 中国巨灾

   点评: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4-5 18:00:24
选择字号:  


台湾地层下陷相当十个台北 高铁桥墩倾斜逾警戒

 

台地层下陷似“土地浩劫”高铁桥墩倾斜逾警戒

台78线快速道路土堤路基对跨交的高铁墩柱负荷沉重,恶化墩柱倾斜,“公路总局”正挖除路基改建高架钢桥为高铁减重。
 

台湾联合报图
 
中新网4月5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水利部门统计,台湾累积的地层下陷面积相当十个台北市,西南沿海彰化、云林、嘉义、台南及屏东等县市最严重,其中又以云林和屏东两县是“重灾区”;近半世纪以来,这场无声的土地浩劫未曾停歇。
 
台湾媒体记者巡回下陷区,目睹这场“温水煮青蛙”的土地危机,真实呈现台湾沦为“沉没之岛”、当局抢救沉陷土地效率牛步化的真实面貌。
 
受地层下陷影响,高铁与云林台七十八线快速道路跨交处的桥墩倾斜度已逾警戒值,为抢救高铁,台湾公路总局正施工重建土库段快速道路,全数移除路基土方,减缓高铁桥墩下陷速度。
 
台七十八线为云林东西向联络的重要干道,早在高铁营运前3年就已通车,如今为抢救高铁下陷危机被迫重建“瘦身”,是高铁通车后首例。
 
快速道路土库段已封闭近1个月,怪手、砂石车来回穿梭,已挖除近1公尺深的路基,当地农民多不知情,以为当局要把快速道路变成一般公路,还在田中插旗抗议,其实施工告示牌清楚写着“减缓高铁桥墩之差异沉陷”。
 
“公路总局”嘉太工务所主任赖世宝表示,瘦身挖除的路面长250公尺,改采钢架桥梁替代土堤路面,移除土方11.2万吨,可为高铁桥墩所在地层“减重”9.2万吨,让桥墩沉陷速度每年减少1公分,总经费4.2亿万,明年5月完工。
 
台前“内政部长”李鸿源早在三年前就提出警告,指高铁行经虎尾、土库沿线属于“差异沉陷”,造成高铁轨道的坡度差异,一旦差异过大,高速行驶的高铁就有脱轨风险。
 
高铁也长期监测虎尾与土库段地层下陷情况,发现原本趋缓的下陷速度,在2010至2011年加快;其中高铁与台七十八线跨交处墩柱,4年前曾在1年内下陷7.3公分,是高铁沿线跨交公路下陷最严重处。
 
因下陷速率过大,高铁墩柱倾斜度已逾警戒值的一千五百分之一,达一千五百分之一点一九,但仍在一千五百分之四点五的容许值内。
 
“高铁没办法再承受每年7公分的下陷”,云林县府工务处副处长许宏博指出,高铁3年前展开墩柱支承垫调整工程,近年来政府也管制深水井,但不能只靠封井解决问题,增加支承垫也有极限。
 
许宏博表示,工程部门为此召开跨部门的“彰云地区地层下陷防治策进”项目会议,怀疑台七十八线快速道土库段的路基土堤也是下陷元凶之一,指示进行研究。赖世宝表示,实验发现路堤载重确实影响高铁下陷,幅度约一到二成;为减缓墩柱“差异沉陷”,决议移除路堤,改建较轻的高架钢桥梁。(原标题:《台地层下陷似“土地浩劫” 高铁桥墩倾斜逾警戒》)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1453.shtm

重力均衡造成的灾害:上海在建13层大楼轰然倒塌

已有 5130 次阅读 2009-6-28 17:3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上海在建高层建筑,重力均衡,在建大楼倒塌,预警    推荐到群组

图1   楼房倒塌示意图  赵佳峰 制图[3]

              重力均衡造成的灾害:上海在建13层大楼轰然倒塌

                               杨学祥

   我们在2004年就指出,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1]。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2]。

   我们的预测不幸得到证实:13层大楼如同被抽走底部的积木轰然倒塌,2009年6月27日5时30分许,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在建楼盘莲花河畔景苑工地发生楼体倒塌事故,造成1名工人死亡[3]。

   在楼房倒塌之前,由在建楼群引发的重力均衡作用已经发生,倒塌楼房附近的83米防汛墙严重损毁。据了解,倒塌的楼盘附近近期已出现了异常情况。就在倒塌事故发生前一天,即6月26日,莲花南路、罗秀路路口的淀浦河河道南侧防汛墙严重损坏。长约83米的防汛墙严重损毁,整个防汛墙向外推出约4米,河床被抬起约5米,路面出现裂缝。水务部门对此表示,这与莲花河畔景苑工地的堆积泥土过多有关[3]。也就是说,莲花河畔景苑工地的堆积泥土过多,重力下沉作用推动附近地层向四周扩张,使整个防汛墙向外推出约4米,河床被抬起约5米,路面出现裂缝。这就像水中的货船一样,加载后吃水线上升,卸载后吃水线下降。这一现象表明,由楼群和堆积泥土引发的地壳均衡作用已经快速发生(一般情况下,均衡沉降是缓慢发生的),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不幸的是,施工管理层没有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只忙于防汛墙的抢修,忽视了楼群的安全,酿成了历史上少见的在建楼房倒塌事故。从26日起,这个水景楼盘便开始陷入了麻烦。河岸附近堆积了成山的渣土,前一天,邻近的淀浦河防汛墙出现了70 余米塌方险情,可能溃坝,多台挖掘机正在连夜赶工,打算将小山一样的土方运走。27日清晨,闵行区淀浦河畔的莲花河畔景苑的工地上,工人还在忙着抢修前一天溃坝的防汛墙。5时30分左右,梅雨连绵,在巨响声中,一幢13层高的商品房轰然倒塌,瞬间埋葬了一名工人生命,也砸碎了百余名购房者在这里安家的梦想[3]。

   楼房的重力下沉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受力均匀,楼房整体均匀下称,倾斜和倒塌事故就不会发生。此次倒塌事故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楼盘靠近河流,含水高的泥土有较高的流动性。其二,在雨季,增大了地表泥土的含水量。其三,地下车库被挖空,属于卸载类型,受力后上升;堆积成山的渣土属于加载类型,受力后下降。堆积成山的渣土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挤压下层塑性泥土向四周扩张,首先导致整个防汛墙向外推出约4米,河床被抬起约5米,路面出现裂缝。次日导致大楼由北向南不均匀上升,由向南倾斜到向南倒塌。附近三栋大楼没有不均衡升沉作用,因而没有倒塌(见图1)。当然,这并不能排除地基有质量问题的可能性,但是不均衡升沉作用是主要原因。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忽视了塑性地层楼房建筑的重力均衡问题。

  幸运逃生的施师傅告诉记者,当时他刚到24号、25号楼工地的地下车库,正准备开工,忽然看见地下的土直往上“冒”。 施师傅说,来自江苏的他,在这个工地做打钢筋工作已近一个月。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施师傅认为,这是房子要倒塌的迹象。“整幢楼房慢慢地向南侧倾斜,玻璃窗一扇都没有碎。”于是他和其他工人迅速往西边撤离[3]。这一现象证明了“地下车库被挖空,属于卸载类型,受力后上升”的推理。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经济风险 (2004-2-10)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2/10/878001.htm 

2.       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2004-2-17)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2/17/926001.htm

3.       13层大楼如同被抽走底部的积木轰然倒塌。2009-6-28 4:18:41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146/userobject1ai176000.shtml

4.       异常:83米防汛墙严重损毁http://gz.house.sina.com.cn 2009年06月28日09:10  新快报。http://gz.house.sina.com.cn/news/2009-06-28/0910385371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081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494.html

上一篇:今明两天还挺冷6日、7日升温明显:关注5-7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对比:出现中性以及弱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各占一半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5 赵斌 尤明庆 钟炳 张骥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