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遭遇20年不遇大雪:与7-9日潮汐组合对应
日本遭遇20年不遇大雪 死伤人数超1300人
2014年02月10日09:39 中国新闻网
日本遭遇大雪 民众举伞抵挡风雪横扫
中新网2月10日电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10日,东日本地区大雪初霁,这场20年不遇的大雪,造成日本36个都府县1300多人次的死伤。
据悉,有日本媒体统计,由于2月8日、9日两天的大雪,日本全国有12人死亡,2人重伤,1296人受伤。
受伤人数较多的是神奈川县224人,东京都178人,琦玉县146人,千叶县133人等。受伤原因多是由于在雪地滑倒,发生交通事故和清除屋顶积雪时摔落。
在受大雪影响比较严重的36个都府县里,共发生包括出租车滑入路边池塘、私家车撞上路边看板等6155起车辆打滑事故。
茨城县、福岛县、宫城县这三县,共有1800多户居民因大雪停电,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原标题:日本遭遇20年不遇大雪 死伤人数超过1300人)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4/0210/093998552.html
二、2014年2月潮汐组合于雾霾的对应关系
潮汐组合A:1月30日为月亮近地潮,2014年1月31日为日月大潮,2014年2月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132度,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雾霾的清除。潮汐类型处于转折时期(蓝色为补充部分,本类型与潮汐组合C相同,强度稍弱)。
潮汐组合B:2月7日为日月小潮(上弦),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19.30333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弱暖空气活动。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和气温回升,但强度较弱。
潮汐组合C:2月1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17度,2月15日为日月大潮,12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雾霾的清除。
潮汐组合D:2月23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月2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19.1692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弱暖空气活动。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和气温回升,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但强度较弱。
潮汐组合E:2月28日为月亮近地潮,3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南纬0.00068度,2014年3月1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雾霾的清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35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4834.html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630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5905.html
2014年2月潮汐组合:强潮汐导致冷冬和强震
2013-12-20 09:52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冷冬地震
2014年2月潮汐组合:强潮汐导致冷冬和强震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2014年4-5月,2014年11-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2014年3月,2014年6-10月,2015年1-4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4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的第三个月,可能导致冷冬。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可能导致冷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33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43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457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