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强降雨自上周末开始进入休整蓄势期,稍事平静后,又将发起新一轮的进攻。预计今天夜间明天白天,强降雨将率先在四川盆地中部、重庆南部、贵州东北部、湖南西部等小范围区域打个前阵,上述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雨或暴雨,湖南局地有大暴雨。从明天开始,大范围强降雨将正式拉开帷幕。预计本轮强降雨过程将持续至18日,这是南方地区自4月28日以来遭遇的第三次大范围强降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都将“沦陷”暴雨中。
另外,今夜起,内蒙古东北部、吉林东部等地雨势加大,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不过,明天起,雨水又将迅速开始减弱消退。
伴随着雨水的到来,我国多地还将出现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今日18时发布强对流预报:预计未来24小时,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部和北部、辽东东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东南部和中东部、吉林、辽宁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出现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局地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四川东部、重庆中南部、贵州北部、湖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出现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强对流天气,局地并伴有雷雨大风或冰雹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方大部依旧晴朗干燥、天气平静的背景下,黄淮等地的干热风天气显得比较刺眼。气象专家介绍,“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一般出现在5月至6月的少雨、高温天气时。此时正值小麦抽穗、灌浆时,植物蒸腾急速增加,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甚至枯萎死亡。
预计今明两天,黄淮地区尤其是河南中部将出现干热风天气,自11日起,河南省气象台已连续三天发布干热风红色预警。出现干热风天气时,农民朋友要加强麦田水肥管理,密切关注天气和墒情变化,及时灌溉;长时间在户外劳作要注意预防中暑,注意补充水分,必要时应准备一些防暑降温药品。
一、重要天气
1、南方地区将有强降雨
14~18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将出现明显降水过程。贵州、重庆、江汉、江南、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
2、东北地区有小到中雨
13日夜间至14日,内蒙古东部、吉林、黑龙江南部、辽宁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
3、四川芦山地震灾区13日夜间起降雨增多
四川芦山地震灾区,13日夜间阴有小雨(2~6毫米);14日阴有小到中雨(5~15毫米);15日阴有小到中雨(8~18毫米)。
4、中央气象台下午18点发布强对流预报
预计13日20时到14日20时,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部和北部、辽东东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东南部和中东部、吉林、辽宁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出现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局地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四川东部、重庆中南部、贵州北部、湖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出现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强对流天气,局地并伴有雷雨大风或冰雹等。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3/0513/182288233.html
2013年5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2013-3-30 14:33
2013年5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5月为强潮汐时期的第二个月,由于潮汐活动逐渐增强,4-5月地震活动逐月增强。
潮汐组合A:5月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36度,5月2日为日月小潮(下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5月10日为日月大潮,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0.17085度,13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5月18日为日月小潮(上弦),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5月26日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0.18269度,5月25日为日月大潮,5月26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5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5310.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897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