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8.5级大地震活跃: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北一带
杨学祥
五年前的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还历历在目,今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又发生了7.0级地震。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逐渐成为大多数专家的共识。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
表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时 间 | 1890-1924 | 1925-1946 | 1947-1976 | 1977-1999 | 2000-2030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地震次数 | 6(3) | 1(1) | 11(7) | 0(0) | 2[目前6] |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内数据为最新数字。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7)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2,28]。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最近指出,全球地震活跃期间隔时间在50年左右,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8.5级的大地震比较活跃,对我国主要影响西南及华北一带。此后全球8.5级以上巨大地震活动相对减弱,自本世纪以来,全球8.5级以上巨大地震开始活跃。本世纪以来,全球发生8级以上地震16次,其中只有两次是内陆地震,都发生在中国,即昆仑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从全球角度讲,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强震活跃态势还可能在数十年时间尺度上继续延续。
中国地震局前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告诉记者,“这样高强度的地震能量释放,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从频发8.5级以上地震来看,地球可能进入了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这个时段地震强度很大。”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4-15/3820311.shtml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13日在北京指出,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近期的地震属正常,并未超出历史常规。从历史来看,这段时间发生的地震并不特殊。1950年到1964年全球地震活动比最近10年还要强烈。刘杰透露,在2004年印尼9级大地震之后,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从那时起,各国加强了对地震预报的研究。
http://tech.sina.com.cn/d/2012-04-13/20286956576.shtml
据4月30日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邓起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未来五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全球仍是地震活动高潮时期。”
“自2001年秘鲁发生8.4级地震以来,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欧亚)地震带已先后发生了15次8.0级以上的地震,其中包括2004年苏门答腊发生的9级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部的9.1级地震以及2010年智利8.8级地震等。”邓起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地震丛集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出现过。“那次地震活动高潮阶段自1950年中国西藏察隅8.6级地震开始,至1965年阿留申大鼠群岛8.7级地震结束。”邓起东说,“16年内共发生过13次等于或大于8.0级的地震,以及3次等于或大于9.0级的巨大地震,最大震级高达9.6。”
对比这两个时期的地震活动,邓起东认为,全球大地震活动过程并不是随机的,周期性和丛集性是存在的,如今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全球性新的地震活动高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7333.shtm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最近指出,近20年来,地球一直处于构造活动的高峰期,而且这个地质构造活动期并没有结束。所以,近年来全球地震、火山喷发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造成的灾害也明显增加。当务之急,就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防范地震带来的灾害上。例如,在地震风险大的地区,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严格执行有关规范;也可以把一些老百姓从灾害风险大的地区早点转移出去。此外,还应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民众的防震自救能力……总之,要多做些“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7285.shtm
四川雅安大地震后,美国南加大地震专家提醒,云南未来也要留意可能发生震度8级的强震;另外专家也指出同样位于地震带的美国加州洛杉矶,若是发生规模8级强震,恐怕1960年前所建造的民房,都将遭到破坏。
中国地学工作者早在此前已经提出过相似的分析和结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5521.html
云南省地震局专家表示,目前到未来10-15年里,云南断裂带处于相对活跃的周期。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表示,今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在云南已发生多次,综合对比以往年份,今年云南4级、5级、6级地震发生的频度都较高。从整个中国来说,自2001年青海省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地震之后,我国地震带就进入了活跃期,“上一个地震活跃期则是在1966年至1976年。”陈会忠认为,就现在观测的情况来看,我国地震活跃期尚未结束,而云南作为一个地震多发的省份,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8437.html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5/10/25143434_0.shtml
美国地质勘探局称,无论是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或者任何其他科学机构,都没有预报过一次大地震。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不知道如何预报地震,并且也不打算知道。不过,借助科学数据,科学家可以计算出未来将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比如,科学家预测在未来30年内,旧金山湾区发生一次重大地震的概率为67%,而南加利福尼亚的概率是60%。所以,美国地质勘探局致力于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等级来长期减弱地震的危害性,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研究短期预报上。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5/08/c_115676549.htm
表1 20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
(据胡辉等,2003,杨冬红等修改,2008,2010)
白赤交角 | 太阳黑子 | 云南强震 活跃期 | Ms大于7级强震 | ||
最大年 | 最小年 | 谷值 | 峰值 | ||
1913 | 1922 | 1913 1923 | 1917 | 第1活跃期 | 1913 峨山7.0,1925大理凤仪7.0 |
1932 | 1941 | 1933 1944 | 1937 | 第2活跃期 | 1941 澜沧耿马7.0,1941勐海7.0 |
1950 | 1959 | 1954 | 1957 |
| 1950 勐海7.0 |
1968- 1970 | 1977- 1979 | 1964 1976 | 1968 | 第3活跃期 | 1970 通海峨山7.7,1974昭通大关7.1,1976龙陵7.3,1976龙陵7.4 |
1986- 1988 | 1995- 1997 | 1986 1996 | 1989 | 第4活跃期 | 1988 澜沧7.6,1988耿马7.2, 1995孟连7.3,1996丽江7.0 |
2005- 2007 | 2014- 2016 | 2009 2020 | 2013 | 第5活跃期 | (2007 普洱6.4,2008盈江5.9) 7级地震空区2013-2014? |
我们通过计算得出,潮汐也有2.2、11和22年周期变化。潮汐可以使偏离地球质心的内核在液核中产生潮汐波动,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对解释大气、地磁、地震、海温的11和22年周期变化更有说服力。这不仅能解释厄尔尼诺事件11年和22年周期变化,而且能解释地磁、地震、大气的11年和22年周期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和强潮汐的共同驱动和激发。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南1913-1999年7级以上强震(共13次)有以下规律性:
第一、4个强震活跃期有3个首发于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的最大值年;
第二、4个强震活跃期有4个结束于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附近;
第三、强震活跃期历时7-12年,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至最小值9.3年周期相对应。
第四、4个强震活跃期有3个首发于太阳黑子谷年,一个首发于太阳黑子峰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是云南7级地震多发年。3个强震活跃期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对应,始于太阳黑子谷年,在下一个太阳黑子谷年或其前结束。
数据表明,云南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易发生7级地震,如,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1913、1950、1970、1988年和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附近的1941、1976、1995、1996年都发生了7级地震,占9/13,即69%。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地震,太阳黑子峰年前一年1988和谷年1913、1976、1996年都发生了7级地震,占7/13,即54%。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和月亮赤纬角极值年的叠加年(三年内)易发生地震,如1913、1976、1996年都发生了7级地震,占8/13,即62%。
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年只发生了6级地震,还有能量未释放。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小值需要9.3年,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大值需要18.6年。在1987 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开始的云南第4活跃期中,1988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发生了澜沧7.6级地震、1995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发生了孟连县西中缅交界处7.3级地震和199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丽江县发生7.0级地震,历时9年左右。在2006-2007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开始的云南第5活跃期中,2007年普洱6.4级地震,2008年盈江5.0和5.0级两次地震,至今地震仍十分活跃。按云南强震活跃期规律,云南第五活跃期强震将持续到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并在2014-2016年达到高潮,历时9年左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5521.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http://www.geophy.cn/CN/volumn/home.shtml
3.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1):58-70.
相关报道:
专家:北京属于地震多发区已建81处避难所
2013年05月13日 02:26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北京81处避难所可供“避震”
五年前的汶川8.0级地震还历历在目,今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又发生了7.0级地震。科学预防地震,北京做了哪些工作?普通百姓应该怎么做?地震来了如何选择避险方式?记者昨日采访了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张晓南。
Q1 北京地区处于地震带上吗?
北京属于地震多发区,有很多地震断裂带
北京处于华北地震区,属于地震多发区,地质结构比较复杂,有很多断裂带。北京地区如发生地震,属于大陆内部地震。
历史上,北京地区发生过大地震,但地震的水平比较正常。据史料记载,自公元294年以来,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次。其中6.0-6.9级地震6次,8.0级以上地震1次,即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
不过,北京地区因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老百姓防灾意识较高,相对来说,防御地震灾害能力越来越强。
而且北京地区建筑抗震烈度大部分为8度,有的是7度。一些特殊建筑抗震水平更高,如学校、高层、煤气厂、电站等。一般情况下,如果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那么该建筑能够抵抗烈度为9度的地震。
Q2 可能发生哪些地震次生灾害?
城市主要是火灾,山区会有滑坡泥石流
北京地区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火灾,因为用电、燃气都容易引发火灾。
所以发生地震时,市民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切断电源。如果地震来时正好在厨房,就可以随手关燃气,如果离厨房远,可以先就近躲避,震动过后再去关闭。
北京也有一些地方是山区,如果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山区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也可能发生。
Q3 北京采取了哪些防震措施?
已建81处避难场所,可容纳约265万人
北京有很多监测地震的台网、台站,用来监测数据,但是目前要把数据应用于地震预测还很困难。
北京也很重视建筑的抗震水平。现在新建的房屋都要求有抗震的设计,每年还会对一批老旧房屋进行抗震加固改造。
此外,北京建了一批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已有81处,总面积约1520.98万平方米,可容纳约265.49万人。
这些避难场所大多设在室外比较开阔的地方,主要是公园、广场、绿地、体育场等。其中,一类场所有9处,这9处功能最全,不仅能够应急供电供水,还能储备应急物资、停落救援直升机,其安置天数约30天以上。
但如果在冬天发生地震,室外避难场所不太适用于北方,所以目前北京也在研究建设室内避难场所。
Q4 市民可以做哪些防震准备?
家中备应急包,提前熟悉逃生路线
平时就要注意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日常进行地震演练。可以利用空闲时间,了解家里和工作场所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并熟悉逃生路线。不少社区都有应急避难小册子,上面有疏散路径及应急电话,市民可以在家放一份。
注意及时清理楼道,将室内高处重物移走,以防阻塞疏散通道。
家中可以准备一个地震应急包,包里放一些罐装食品、矿泉水、药品、结实的绳索、防寒防雨用品、照明设备、贵重物品和现金等。包内物品定期更换。
Q5 地震时如何选择避险方式?
平时就想好地震来时在何处避险
住在平房里的市民,最安全的避险方式是逃到室外,但有两个前提。第一,房门是打开的,如果紧闭,在一楼也不能跑。二看自身的能力。中老年人和婴幼儿没能力跑到室外,就需要就近躲避。
跑到室外后,如果周围有避难场所,可选择安全的路线迅速前往。如果没有应急避难场所,可就近往空旷的场地跑。跑时注意躲开高大建筑、高压变电线、加油站、燃气管等。
到达应急避难场所后,应到安置区域内进行登记。在安置区要服从救援管理部门的管理。
如果住在高层楼房里,一二层住户较容易跑到外面,3层以上相对来说向外逃生可能性小,就要就近躲避。
平时要多做准备,知道自己房屋承重墙位置,哪些家具更结实,想好地震来时在何处躲避。避险时,如果是为躲避房梁等掉下的物品,可以选择躲在桌子等家具底下,但如果房子的主梁都会倒,或整个房屋发生倒塌,则要选择桌子和床之间的三角区,这样可以留出生存空间。
因地震之后还会有余震,呆在屋内不安全,所以等震感一过,就应关闭煤气、燃气等,逃出室外避难。
地震发生“四要四不要”
四不要
不要坐电梯或跳楼逃生
不要带多余物品外出避险
不要惊慌和大声呼救
不要随便点明火
四要
要抓住身边牢固物体防移位
要尽量蜷曲身体在室内避险
要依指示逃生,不乱挤乱撞
要关掉电源煤气防次生灾害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邓琦金煜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5/13/25211954_0.shtml
专家:与其争论地震能否预测不如把地上搞结实2013年05月13日 02:26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汶川芦山震后“龙门山”仍重点监测
昨日,在北京市昌平地震台,台长张中五介绍用于检测地壳形变的GPS监测设备,其可以精确到毫米量级。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回望五年前,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震,当时,地震突然发生令地震学界意外。此后,全球地震和地质学者对汶川地震进行了密集、详细的“解剖”,研究带来的是认识上的转变:即使地块平静区域依然可能发生地震;而大震后,也不代表这一区域在一段时间内对地震“免疫”。不过,地震专家坦言,与其争议地震能不能预报,不如把房子盖结实些。
Q1地块“平静”地区还会发生地震吗?
汶川地震来得意外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阵突然而来的震动让退休的成都防震减灾局研究员洪时中一阵摇晃,回到办公室,天花板的墙皮都掉了下来。
四川属多震省份,但这却是洪时中一生中经历的最强和最长的摇晃,而且,“这次地震发生前,没有什么预兆”。
五年后回首汶川地震,有关专家在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称,汶川地震突然出现,在当时是出乎意外的。
专家认为,龙门山位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监测发现,青藏板块的变形速率较快,每年扩张可达10毫米,但相邻的龙门山断裂带则只有1-2毫米,因此,当时认为大地震更应该发生在变形更快的青藏高原,而不是在几乎不发生变形的龙门山断裂带。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说,汶川地震后,科学界普遍认识到,巴颜喀拉地块在往东南运动时,被四川盆地所阻挡,龙门山地区虽然看起来很平静,但事实上,应力被“憋在那儿不能动了”。
这种看起来很平静,地下的能量却暗流涌动的状态,被地震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闭锁”状态。
但因常见的GPS监测对地块垂直变形并不敏感。所以数据收集有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研究室主任冉勇康说:“(地块)有没有往高处走,有没有抬升,发生褶皱、弯曲、变形,没有很好的数据。”
过去的几年中,四川西部部署了近300个宽频带地震仪,平均间隔5-3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在汶川地震发生仅178天,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便沿着断层打了四个钻孔,以期对断层的地质历史进行长期的研究,龙门山重新成为地震部门关注的重点,也在过去五年涌现出了海量的数据。
Q2发生强震后一段时间是否无大震?
汶川地震触发“芦山”
五年后发生地震的芦山,也同样属于闭锁区。可对于洪时中和其他地震学家来说,此次地震没有那么惊讶。
汶川地震五年来,中外科学家先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结果,认为汶川地震的发生,使得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壳应力在增加,导致地震风险增加。四川地震局等单位同样认为,天全-芦山、泸定和宝兴北部等区域的应力增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条件。
这些认识,一方面基于监测数据,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地震学界的观念转变。
传统观念是,一个地方发生大地震后,能量得到释放,震中和周边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安全,这被地震学家称为“免疫区”。
但这次,对“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有触发作用”,学界几乎没有争议。
蒋海昆说,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不同段落之间的应力发生了转移。龙门山断裂带分成中段、北段和南段三个段落,汶川位处中段,汶川以北为北段,芦山地区则在南段。
汶川地震中,中段和北段的应力得到释放,但此后的监测发现,未怎么受影响的南段即雅安芦山地区的地壳应力增加了,这意味着龙门山南段的地震风险增加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可以预测出这一区域什么时候会发生地震。科学界知道应力在南段增加,但不知道积累到什么时候会爆发。现在,学界很明确的知道,同样闭锁的芦山地区并没有在汶川地震时发生破裂,加上汶川地震后,地壳应力往西南方向聚集,其最终再次以地震的形式爆发。
虽无法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冉勇康说,汶川地震后,芦山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标准从抗7度烈度设防提高到7.5度,芦山地震中可以看到,很多汶川灾后重建的房屋受到的破坏较少。
他举例,芦山县医院做了隔震措施,可以把地晃动造成的力减少一半以上,此次芦山地震中,几乎都没有出现裂缝。
Q3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
全球“震动”影响中国
“地震是可以传染的。”冉勇康说。
上一次中国大陆频发地震,是在西南及华北地区。
有专家认为,目前在龙门山断裂带一带,依然还存在空白区,一些相邻的段落和断裂带,地震危险性可能增加了。
此前,美国地震学家表示,芦山地震后,四川康定和云南断裂带未来也要留意可能发生的强震,冉勇康说,对地震风险,国内也有同样的判断,每年重点监测地区的会商中,对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断裂带也都被重视,对政府部门来说,这些对地震风险的新认识会转变成国家地震烈度区划图的更新,目前即将发布第五代区划图,成为震灾防御的重要基础。
冉勇康说,1996年以来,我国的主要地震都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周边,最近16年来发生的大地震都围绕这个板块的边缘地区。
这一板块的活跃程度,发生在全球地震活跃期的大背景下。蒋海昆说,全球地震活跃期间隔时间在50年左右,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8.5级的大地震比较活跃,对我国主要影响西南及华北一带。
此后全球8.5级以上巨大地震活动相对减弱,自本世纪以来,全球8.5级以上巨大地震开始活跃。本世纪以来,全球发生8级以上地震16次,其中只有两次是内陆地震,都发生在中国,即昆仑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从全球角度讲,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强震活跃态势还可能在数十年时间尺度上继续延续。
“政府对地震风险高的地区是十分重视的,接下来,我们要更加关注巴颜喀拉地块北边界的地区,”蒋海昆说,我国有南北两个地震带,南边从云南往北走,到四川盆地,其中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北边则从甘肃、青海、陕西交界,顺着鄂尔多斯地块西侧,往蒙古方向走,这些地方,都是我国强震的活跃带。
“地震学家对地震研究是瞎子摸象,”冉勇康说,与其争议地震能不能预报,不如把“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把房子盖结实些。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金煜邓琦
[责任编辑:PN026] 标签:汶川龙门芦山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5/13/25211923_0.shtml
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标志:8.5级以上地震集中爆发
已有 1432 次阅读2012-4-16 08:27|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标志 地震 活跃期
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标志:8.5级以上地震集中爆发
杨学祥
据中国地震台网显示,1970年至1999年,全球30年未发生过8.5级及以上地震,但2004年以来却发生了6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7次矩震级8.5级及以上地震,2004年之后的8年占了6次。
中国地震局前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告诉记者,“这样高强度的地震能量释放,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从频发8.5级以上地震来看,地球可能进入了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这个时段地震强度很大。”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4-15/3820311.shtml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13日在北京指出,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近期的地震属正常,并未超出历史常规。从历史来看,这段时间发生的地震并不特殊。1950年到1964年全球地震活动比最近10年还要强烈。刘杰透露,在2004年印尼9级大地震之后,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从那时起,各国加强了对地震预报的研究。
http://tech.sina.com.cn/d/2012-04-13/20286956576.shtml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
表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时 间 | 1890-1924 | 1925-1946 | 1947-1976 | 1977-1999 | 2000-2030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地震次数 | 6(3) | 1(1) | 11(7) | 0(0) | 2[目前6] |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内数据为最新数字。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7)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2,28]。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1,2]。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http://www.geophy.cn/CN/volumn/home.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0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