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地球处于构造活动高峰期和从灾害风险大的地区转移

已有 3713 次阅读 2013-4-28 08:3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活跃期, 地震带, 迁移

地球处于构造活动高峰期和从灾害风险大的地区转移
             杨学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最近指出,近20年来,地球一直处于构造活动的高峰期,而且这个地质构造活动期并没有结束。所以,近年来全球地震、火山喷发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造成的灾害也明显增加。当务之急,就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防范地震带来的灾害上。例如,在地震风险大的地区,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严格执行有关规范;也可以把一些老百姓从灾害风险大的地区早点转移出去。此外,还应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民众的防震自救能力……总之,要多做些“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据中国地震台网显示,1970年至1999年,全球30年未发生过8.5级及以上地震,但2004年以来却发生了6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7次矩震级8.5级及以上地震,2004年之后的8年占了6次。


   中国地震局前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告诉记者,“这样高强度的地震能量释放,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从频发8.5级以上地震来看,地球可能进入了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这个时段地震强度很大。”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4-15/3820311.shtml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13日在北京指出,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近期的地震属正常,并未超出历史常规。从历史来看,这段时间发生的地震并不特殊。1950年到1964年全球地震活动比最近10年还要强烈。刘杰透露,在2004年印尼9级大地震之后,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从那时起,各国加强了对地震预报的研究。

http://tech.sina.com.cn/d/2012-04-13/20286956576.shtml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7)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2,28]。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1,2]。

   我在2013年4月25日提出,与其花大力气预测地震,花更多的钱建筑坚固的房屋,不如避开地震带寻找安全的地区建立安全的城市。地震活动断裂带的划分非常关键。这是地质学家的责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3099.html
 
相关报道:

刘嘉麒院士:地球处于构造活动高峰期

作者:张蕾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3-4-27 13:39:17

   进入4月份,全球频发的地震现象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在国内,云南大理、四川雅安和内蒙古通辽先后发生5至7级地震。在国外,由于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不断碰撞,4月16日,伊朗东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同一天,巴基斯坦交界地区发生7.8级地震;17日,日本本州东海岸地区又发生5.7级地震……

   地球到底怎么了?面对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我们还有安全感可言吗?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请他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认识地震灾害。

   记者:您认为,近期各地频发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刘嘉麒: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这种运动有时表现得比较消沉,有时表现得比较活跃。最近全球范围内地震频发就是地球构造运动活跃的表现。实际上,近20年来,地球一直处于构造活动的高峰期,而且这个地质构造活动期并没有结束。所以,近年来全球地震、火山喷发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造成的灾害也明显增加。

   记者: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地震对于民众来讲是神秘而又可怕的。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看待地震现象?

   刘嘉麒: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地球也是个有生命的物体,它拥有巨大能量,不断地运动——地震好比它的脉搏,岩浆好比它的血液,火山喷发好像它在通过鼻孔呼吸……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地球有生命力的一种表现。

   对于近期频繁发生的地震现象,民众不必恐慌。尽管地震等自然灾害似乎发生得多了一些,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仍属于地球构造运动的正常范畴,并非“世界末日”又来了。去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论”曾一时甚嚣尘上,最终谣言不攻自破。

   记者:最近20年,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权威学者都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测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毫无希望。对此,您怎么看?

   刘嘉麒:要想准确预报地震,至少需要解决三个参数:时间、地点和强度,以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能准确地求解这些未知数。

   但是,我不认为地震是永远不可知、不可预报的。任何自然现象最终都可以被认知,只是时日的问题——越复杂的东西,认识它需要的时间就越长。过去我们对于天气的预报也常常不准,现在预报的准确率却大大提高,这说明人类对天气这种自然现象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掌握了它变化的机理和规律,能够进行预报;同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地震观测研究的深入,人类早晚能够掌握地震发生的机理和规律——总有一天,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记者:在地震无法准确预测的现实下,您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

  刘嘉麒:既然目前不可能准确地预测地震,那么当务之急,就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防范地震带来的灾害上。例如,在地震风险大的地区,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严格执行有关规范;也可以把一些老百姓从灾害风险大的地区早点转移出去。此外,还应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民众的防震自救能力……总之,要多做些“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记者:面对地震灾难,我们是否就无能为力了?

   刘嘉麒: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预知地震何时、何地发生,强度有多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束手无策。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地震灾害的应急和救援方面具有较强的体制优势和动员、协调能力;而且,经过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近期的芦山地震,我们在地震救援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都将在今后的防御体系建设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并且使今后的灾后救援工作更加科学化、专业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7285.shtm

避开地震带寻找安全地区的提问和回答
2013-4-26 06:20

避开地震带寻找安全地区的提问和回答
        杨学祥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大中城市都分布在地震活动的断裂带。

  我在2013年4月25日提出,与其花大力气预测地震,花更多的钱建筑坚固的房屋,不如避开地震带寻找安全的地区建立安全的城市。地震活动断裂带的划分非常关键。这是地质学家的责任。

  在地震活动断裂带上的城市不能继续扩建,这是城市安全的底线。

  在地震活动断裂带上的城市不能灾后原址重建,这也是城市安全的底线。

  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没有能力实现的地方应该有长期的迁移计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39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8405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4723.html

上一篇:城市安全的底线:排布在断裂带上的都市
下一篇:2013年拉尼娜事件发生的根据和现状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4 何雨笙 周少祥 钟炳 sunxiaofe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