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历史的今天:海城地震与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对比

已有 8384 次阅读 2013-2-4 05:5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汶川地震, 地震预测, 海城地震, 唐山地震

历史的今天:海城地震与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对比
             杨学祥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5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伤亡率为18.4%。海城大地震,死亡1328人,伤16933人,伤亡率仅0.22%。两次大地震最大的区别还在于,海城大地震被成功预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海城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事先有预报,做了预防,从而起到了很好的防灾效果的一次尝试。也许正是因为伤亡人员极少,海城大地震远没有同时代的唐山大地震“有名”,但,这应该被视为海城大地震灾区830万人民的幸运。
    那为什么一年之后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是有了那么大的损失呢?原因在于事前的预警没有得到重视。唐山地震中的青龙奇迹就是铁证。
    据北京科技报姜莹莹报道,青龙距唐山市仅115公里。在这场惨烈的大地震中,重灾区的青龙虽然房倒屋塌,却没有一人死亡,被誉为世界防震减灾的奇迹。青龙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在1976年7月14日,听到了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震情分析组长汪成民利用晚间座谈时间,以个人观点的方式对“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报告。7月19日,回到青龙县就做了汇报,他的汇报引起了青龙常委会的重视,积极部署,7月27日,全县47万人口,已有60%以上的人在防震棚过夜,少数住在屋里的人也开着门窗睡觉。在这样的准备下,青龙躲过了这场塌天大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1990.html
http://tech.sina.com.cn/d/2005-12-15/0952792810.shtml
相关报道
38年前,他们预报了海城大地震(图)
2013年02月04日03:21
沈阳晚报
( 1 )
姜成田 摄影记者 孙海
  2013年1月23日中午12时18分,沈阳骤发5.1级地震。
  楼在晃,客厅酒柜里的瓶子、杯子摇晃着、碰撞着,清脆的响声如珠走玉盘,但在此刻却不觉得动听,那种快节奏的叮当声刺激着耳膜,闻之心惊肉跳。
  上一次有关地震的亲身感受,来自于38年前的今天。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5级地震。那一年,记者两岁半。成年后,家人不止一次讲述过那晚发生的一切:睡觉的时间到了,我是怎样哭闹着不肯睡去;母亲值夜班,父亲是怎样带着哥哥姐姐和我仓皇奔逃。在那个寒冷冬夜,我被裹在一床棉被里放在广场上的长凳上,年长我12岁的姐姐担心我窒息,隔上一段时间就要打开棉被查看。
  近40年间,关于地震的两次记忆,充满了仓皇、无措和恐惧。一如2008年的汶川,1976年的唐山。但,在迄今为止所有关于海城大地震的诸多记载里,却鲜少关于死亡和恐惧的文字。
  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伤亡率为18.4%。海城大地震,死亡1328人,伤16933人,伤亡率仅0.22%。伤亡数字的悬殊,可能是原因所在。但两次大地震最大的区别还在于,海城大地震被成功预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海城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事先有预报,做了预防,从而起到了很好的防灾效果的一次尝试。也许正是因为伤亡人员极少,海城大地震远没有同时代的唐山大地震“有名”,但,这应该被视为海城大地震灾区830万人民的幸运。
  谱写幸运的,是一群充满传奇色彩的人。2013年1月末,沈阳晚报记者走访海城、营口等地,寻找到这一段尘封了38年的传奇。
  1975年2月4日晚
  奇迹撤离和午夜电影
  在前震不断来临的恐慌气氛中,营口县驻军要开联欢会,而且不开不行。
  1975年2月11日是农历春节,按照惯例,上级领导来营口县慰问当地驻军,定在2月4日晚上19点开联欢会,还有节目演出。不开会,实在不礼貌,但是如果开会,地震了怎么办?最后决定,会照常开,但是只讲话,不演出。20分钟会议结束,1000多人顺着事先打开的7个门次序井然撤离。19点36分,人都出来了,地震也来了,礼堂塌了,只有一个参谋腿被砸了一下。
  曹阳,原大石桥市地震局局长,也是海城大地震时,营口县地震办主任曹显清的三女儿。她告诉沈阳晚报记者说,当地驻军开会前征询过她父亲曹显清的意见,20分钟散会,就是曹显清的建议。
  这边不开联欢会了,那边却有人非要放电影。
  放电影的,是营口县石硼峪生产大队的电影放映员。营口县惟一的石硼峪地震台就位于该大队,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地震台确认了当晚有地震的消息,大队的电影放映员决定放一夜露天电影,让老百姓都从家里出来看电影。电影正放着,地震就发生了。皆大欢喜。
  据传说,海城大地震后当地驻军在打给中央的报告里,对石硼峪地震台也赞赏有加。多年后,当年小小的连股级都算不上的石硼峪地震台,为中国地震系统输送了两位高级官员: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和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
  1975年2月2日晚
  助理技术员的惊慌夜
  奇迹是说给旁人听的,亲历者记忆里的是惊慌。
  1975年2月2日晚,辽宁省勘探公司第102队营口县驻地的地震观测点里,地电异常令王扶昌坐立不安。一个月前,这位助理技术员莫名其妙地成为了102队地震观测组的临时负责人。
  “最近一周以来,每天7-8点之间,土地电都会出现一个波谷。2月2日,这种趋势尤其强烈,地电波下降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下降幅度超过了1伏,呈现无限大趋势。”王扶昌描述令自己惊慌的理由
  与王扶昌一同值班的是4个民兵,按照约定,如果发现有地震将鸣枪示警。那时的营口县城,不过是弹丸之地,4个民兵每人5发子弹打出去,必然全城皆惊。
  民兵问:“打枪吗?”
  王扶昌害怕了。预报不准他负担不起,不预报真来了怎么办?检查线路仪器没有异常,王扶昌又给地震台打电话,听说没小震,心放下一半。通话结束王扶昌嘱咐交换台电话员,记录下这段通话。他说:“要出了什么差错,我想是个证据。”
  王扶昌说:“那是我这辈子最紧张的一个晚上。”坚持到天亮,一夜没睡的王扶昌写了份报告,带着资料去找领导汇报。“队里光党委委员就9个,我见一个汇报一个。上午9点,全队扩大会。干部里不少是搞业务的,知道资料意味着什么,当时就通知,预防地震,院子里的大喇叭也广播。消息传得很快,3号下午、晚上,人都在外面过的,外面黑压压的都是人。”
  “单位动起来了。当时挺高兴,后来不行了。大家都问,到底有没有地震?我说预防为主。要是不地震怎么办?后来就想,怎么也来个小的。不然怎么收场啊!后来小地震多了,其实心里挺高兴的。不是幸灾乐祸,就是我的判断大家能认可了,没压力了。”
  多少年后回想起来,王扶昌尤心有余悸:“当时领导让我负点责,我还挺高兴呢!后来发现,真不是那么好负的。就想,这辈子还是老老实实做个技术员得了!”1979年,王扶昌离开102队,调入石硼峪地震台,并在那里退休。几天前,沈阳晚报记者去家里采访他的时候,老人刚刚领着外孙女上完舞蹈课。他说,这样的生活,挺平凡挺好。
  1975年2月
  预报,他们“犯规了”
  王扶昌在地震夜前的纠结,不属于他一个人。
  1975年2月4日8时许,海城县科委主任李久扬赶到海城地震台,见到了地震台业务负责人姜成田。
  “是大的吗?”“不是!”
  李久扬说:“那你要看住大的啊!”
  当日14时,“土地电”跳上来了。姜成田计算一下时间,认为当日19时—20时应该有大震。姜成田先向县地震办做了口头汇报,想想不行,又安排人送了份书面报告。
  16时了,没动静。姜成田给地震办打电话:“我问地震怎么办?有没有警报?警报归谁管?”他得到的回答是:“那就不用你管了!”
  晚上19点,警报还是没有响。姜成田决定不再等下去了。他联系长话台:“我就说有地震,预报不能耽误了,赶紧通知海城东南方向的14个公社,交换台挨个通知下去了。实际上,这个事不归我管,我没这个权力。”因为耿直,因为“不尊重领导”,在海城地震之后,姜成田被调离业务负责人岗位,此后是10年漫长的临时工生涯。
  早在1974年12月,营口地震办主任曹显清就开始传播营口要有大地震的消息。他骑着自行车,四处做工作,县镁矿停炉了,水泥厂烟筒拉倒了,日杂公司储备碗筷转移到院子里,连食品公司的蛋糕都不让卖了,留着备震,就连监狱他都去了一趟,商量着要是地震了怎么让犯人都能跑出来。
  “这事归他管吗?”38年后,沈阳晚报记者将问题抛给曹阳。
  曹阳想了想说:“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他说没想那么多。而且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规矩这么多,什么事情都要讲程序。”
  海城大地震那一年,曹显清45岁,姜成田35岁,他们都不是毛头小伙子了,他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在那样一个年代,如果地震没有来,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什么。他们不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没有犹豫过,但是最后,他们都做了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
  2005年
  海城大地震的预报得到认可
  2005年,加拿大和中国的四位地震专家,在经过细致调查后,写出了迄今为止关于海城大地震最为详尽的一份调查报告《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文中这样写道:地震当天,有一个县政府发布了具体的疏散令,而辽宁省地震工作者和政府官员的行动在实效上也构成了临震预报。上述行为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一个县政府”,指的是当时的营口县政府。1975年2月4日8时15分,营口县委召开紧急会议。
  沈阳晚报记者有幸看到了这份会议记录。主持会议的是时任营口县委书记孙茂增,记录显示会上曹显清发言认为“在今天白天到晚上有发生大震的可能。”会议最终决定,“从现在起城乡停止一切会议、一切文体活动、一切营业、一切生产。”地震当天,营口县城所在地大石桥镇房屋倒塌66%,但72000名居民中,只有21人死亡。
  会议记录上提到的两个人,在海城大地震之后,都没有被列入表彰之列,因为“他们是官员,不是专业或者业余的地震工作者,因此不在表彰之列。”但,至少他们还有名字。在《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中还提到“由最底层的行政部门作出应急决策的情况较为常见”。
  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主任记者 高寒冰采写
为何唐山大地震没能准确预报?
2013年02月04日03:21
沈阳晚报
留言
  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顾浩鼎,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海城大地震预报过程中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4年6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华北地震震情会商会,代表辽宁地震办出席会议的顾浩鼎在会上提到了三个异常。顾浩鼎告诉沈阳晚报记者说:“1973年异常就开始了,小地震活动多了,经线短水准异常也开始了,同时,我在北大的一个老师,做流动地磁观测,也发现有明显的地磁异常。”会后,国务院发布了后来著名的【69号】文,文中提到渤海北部等六个地区,在今明年内有可能发生五至六级地震的可能。
  1975年1月13日,地震发生前22天,在全国地震震情会商会上,顾浩鼎发言:“较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不会拖得很久,在今年上半年或一、二月份内;地震在辽东半岛南端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预料的地震震级在6级左右。”
  会上有人质疑:“小顾,你能不能说说你们所预测的这个地震什么时间会发生。”
  顾浩鼎回答:“多则1个月,少则十几天,甚至于就在我们开会或开会结束不久就会发生。”
  顾浩鼎直言,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成功,完全是在科学观测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
  那为什么一年之后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是有了那么大的损失呢?沉默了一会,老人说:“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为什么没有预报?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去了现场,河北老乡听说辽宁的,欢迎得不得了,河北那边灰溜溜的。我说过,海城预报成功的背后仍然有失败的可能。地震预报是复杂艰难的科学问题,在科学问题上,我有自知之明。那么唐山之前有没有异常?有。但是确实不同于海城地震。确实在地震前有一些水位的异常,确实有。不是猪拱圈,狗狂吠这些东西。”那么唐山之后的汶川呢?老人斟酌字句:“四川地震很多,一年到头都是,我相信四川地震局真正搞地震研究的人是有的,我不认为他们是白痴。”
http://roll.sohu.com/20130204/n365438616.shtml
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的警告:灾害的中长期预测值得关注
已有 2936 次阅读 2008-10-11 16:45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关键词:自然灾害,中长期预测,四川汶川8级地震,震前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我在2008年3月2日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1]。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1]。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2006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4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1]。
    3个月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验证了这一预测。事实上,2006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时,我们已经在多个网站发出了地震警报,有多少管理者听到了我们的呼声?
    我们在2006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2-6]。
    文中指出,2006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2-6]。
    据中国地震信息网报道,西部地区强震形势研讨会召开后,重庆地震局迅速进行了传达贯彻。当前,全国的强震形势严峻,重庆地区的地震形势复杂而紧迫,加之我们处于特殊的时段,三峡水库蓄水156米以后,水库将增加巨大的水体荷载,进一步增大了库区地震活动的潜在危险性。为此,重庆市地震局牢固树立震情观念,立足于防早震、大震、本区震,内紧外松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7]。
    2006年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9月22日日与大潮和9月15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9月18日到23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2-6]。
    自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印尼泥火山喷发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4-6,8]!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8-1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4-6]。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4,8]。井喷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4-6]。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2003年12月23日的重庆井喷和26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30年的8.5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1,4,8-18]。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前,我们又接连发布4次预警[19-23],可惜这些有记录可查的预警没有引起管理者的关注。
    谁来应用我们的科研成果,事前还是事后?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  杨学祥. 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9-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554.htm
3.  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年9月24日(气象港*20060924*wz185*杨学祥*原创) http://qxg.com.cn/n/?cid=1&nid=7986&fc=nd
4.  杨学祥.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10-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629.htm
5.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yxx119] 于 2006-10-04 19:18:01上贴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65882&typeid=17
6.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年10月04日(气象港*20061004*wz192*杨学祥*原创) http://qxg.com.cn/n/?cid=1&nid=8080&fc=nd
7.  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采取措施做好地震安全工作http://www.csi.ac.cn/ymd/xgzhxx/dhy2006100401.htm
8.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印尼毒泥浆狂喷.2006年9月15日(气象港*20060915*wz179*杨学祥*原创) http://qxg.com.cn/n/?cid=1&nid=7888&fc=nd
9.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 2006-9-11源自:光明网。http://www.csi.ac.cn/kjdt/kjdt/317.htm
10.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1988,7(1):43-48
11. 杨学祥 等。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3页。
12. 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1):44-47
13. 杨学祥,杨冬红。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加剧(修改稿)。 2005-6-1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5896.htm
1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15.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地震海啸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2006-2-8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334.htm
16. 杨学祥。关注灾害预警:全球进入强震活动时期。2005-9-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31.htm
17.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灾害。2005-9-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619.htm
18.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9. 杨学祥,杨冬红.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 2007-7-21 8:02:5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1490
20. 杨学祥,杨冬红.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重发). 发表于2008-6-2 20:52:07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75
21. 杨学祥.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5-6月达到高峰. 2008-2-22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22. 杨学祥. 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2008-5-9 7:25:17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27
23. 杨学祥,杨冬红.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发表于2008-5-10 11:08:23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9247.html

上一篇:俄远东4座火山趋于活跃:关注2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日本九州30年内发生6.8级大地震可能性超过30%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6 钟炳 吕喆 张士宏 苏德辰 吕洪波 Majorit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