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我国“南涝北旱”格局显现转变趋势:2003年开始的争论

已有 4028 次阅读 2012-11-17 13:5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马德雷, 南涝北旱, 南旱北涝

我国“南涝北旱”格局显现转变趋势
2012-11-15 07:52:28   来源: 人民网
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出现北移,南方地区降水有减少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北方降水呈现增加趋势的同时,南方地区的降水开始出现减少趋势:
    2003年后,华南年降水量阶段性减少,已经有5年出现降水显著偏少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一般较常年同期偏少10%—20%;2003年后,除2010年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已经有8年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一般较常年同期偏少1%—15%。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罗勇说,长江流域自1998年大水后就没有发生全流域的水灾。最近几年,我国东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发生了变化,夏季多雨带位置北移。从今年夏天的情况看,多雨带主要在华北和东北南部。
    据宋连春介绍,我国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多寡变化存在一个显著的准20年振荡周期,也就是说,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存在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降水格局大致20—30年转换一次。
专家说,这个周期性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关系密切。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强时,我国雨带位置偏北;季风弱时,我国雨带位置偏南。东亚夏季风减弱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强度偏大的这种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年代和年代之间的比较,每10年是一个年代)背景,是造成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主要原因。
    关于东亚夏季风在1977年以后减弱的原因,一系列研究将其归因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年代际厄尔尼诺现象。它引起东亚夏季风减弱,造成水汽输送大多只能到达长江流域,从而引起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增加,而华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
    宋连春表示,近期有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东亚夏季风表现出恢复增强的特征;伴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增强,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出现北移。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认为,北京发生的“7·21”暴雨和东亚夏季风的增强关系很大。如果没有季风从南向北输送充沛水汽,北京不会有这么大、这么强的暴雨。
气候变化模拟显示,东亚夏季风强度增强。我国华北夏季降水可能继续增加
未来华北降水可能继续增加吗?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北太平洋涛动(是北半球大气中一个显著的、南北向跷跷板式的低频振荡)可能进入负位相(北太平洋涛动指数通常用代表夏威夷高压区域与代表阿留申低压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差值来表示,负位相即指数为负值)时期。根据北太平洋涛动负位相对应华北降水增多进行推断,华北降
水在未来20年可能增加。
    另外,对气候变化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本世纪东亚夏季风强度将随着大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持续增加而显著增强。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可能随之出现年代际北移,即华北夏季降水可能增加。但气象专家也表示,温度如果持续升高,可能会延缓或者阻止这种转型。
    宋连春说,年代际尺度旱涝的预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由于理论认识和观测资料等方面的限制,上述预测意见包含许多不确定性。
    不过,也有一些专家相信,近几年的持续多雨说明华北已经开始回归降水偏多周期,并将在2020年左右进入降水高峰期。
    专家建议北方应注意防范强降水,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矿业等影响的研究
多名气象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我国北方地区此前长期干旱少雨,今后可能面临更多的强降水威胁,应未雨绸缪加强防范,进一步提高对防汛抗灾形势的认识,增强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应变能力。
    宋连春说,北方部分地区降水多,可能导致江河库湖水位上涨较快,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汛情,因此要加强雨洪调蓄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注意防范强降水及其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而发生在城市的短时强降水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尽管目前我国城市中的排水管道覆盖率很高,但管网布局不合理、排水标准较低的现象很普遍,排水效果并不理想。宋连春说,提高城市排水设计标准、改建排水系统势在必行。
    宋连春还建议,公众应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掌握防灾避险技能,关注媒体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确保在面对突发气象灾害时,能够临危不乱地自救和互救。
    罗勇认为,华北长期干旱少雨,目前降水在向偏多方向转变,这可能对农业种植、矿产开采加工等产生一定影响。在密切监测华北气候变化情况、进行滚动预测的同时,也要加强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作者:刘毅)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qhbhyw/11/1746182_2.shtml
“南旱北涝”祸因:拉马德雷冷位相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3月23日05:26
我来说两句(8)复制链接大中小
  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严重干旱,西南五省市旱灾引发全国人民广泛关注。与旱情对应的是,北京遭遇4年来最强浮尘袭击。东北暴雪,辽宁3月飞雪连天;中南武汉、郑州“高烧”近30℃。
  早在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北京大学钱维宏教授在2004年表示,他在GBN报告前就得出这个结论。钱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此外,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都得出相似的规律。
  显然,中国科学家关于中国在2010年发生“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研究早于西方,这是有据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秘密报告”的变冷时间表与中国科学家预言的变冷时期完全一致,这显然不能用巧合来解释。可惜的是,“南旱北涝”被忽视了:也许不仅仅是南旱,还有北涝。
  气象专家任振球研究员在1997年指出,根据地球的轨道周期,2020年冬至时日地距离达到60年周期中的最大值,2010年-2030年地球处于冷周期,正像1946-1976年地球处于冷周期一样。气候变冷与强震频发密切相关。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理论,2005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而这一切都可用“拉马德雷”理论来解释。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年—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低温期和中国“南旱北涝”时期。
  准60年的拉马德雷(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冷暖位相交替周期表明,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印尼地震海啸已经揭开了自然灾害再现的序幕,根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和拉马德雷准60年周期,2010-2020年全球气候剧变,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和70年代前苏联农业歉收可能重演。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减肥,电荒和水荒呼唤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保护资源的务实政策。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验证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为1959年、1960年和1961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其另一个天文特征是,1959年-1960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大气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从而增大降雨机会。
  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天灾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值得关注。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2014年-2016年达到高潮。
  (杨学祥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http://news.sohu.com/20100323/n271019317.shtml
凤凰网资讯 > 评论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南水北调”“南旱北涝”和拉马德雷冷位相2011年06月07日 15:53
来源:光明网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2003年时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赵振国提出,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这场学术争论由于赵振国的退休而无果而终【1-3】。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月30日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中国西南干旱持续到2010年3月【4】。
    早在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发生后,关于“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转换问题就曾引发热烈的讨论。长年从事重大气候灾变系统化研究的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专家田清鉴根据长期的研究提出,长江流域处于季风活动区,丰水期与枯水期差别明显。长江月均流量变化在84200立方米/秒~68000立方米/秒之间,最低时流量仅46200立方米/秒。“这种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变化存在15~20年的长周期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到2001年,长江以丰水年为主。从2002年开始的15~20年间将是枯水年。” 田清鉴之前曾担忧道,到时候,“南水北调”的东线和中线工程将无水可调。若强行调水,必然引起长江下游地区海水倒灌,破坏生态平衡【5】。
    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与上世纪80年代到2001年长江丰水年(南涝北旱)对应;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与从2002年开始的15~20年间长江枯水年(南旱北涝)对应【4】。长江丰水年和枯水年周期不能忽视。
    相关部门拒不承认“南旱北涝”规律和现实,其关键在于“南水北调”的决策与“南旱北涝”相冲突。调谁的水,解谁的渴?田清鉴之前曾担忧道,到时候,“南水北调”的东线和中线工程将无水可调。若强行调水,必然引起长江下游地区海水倒灌,破坏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2010-4-3 12:02:24来源:人民网。
2.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
3.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
4. 杨学祥,杨冬红。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10-4-3 18:29科学网。
5. 李杨。调谁的水 解谁的渴。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2011年06月07日03:1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3412.html

上一篇:今明两天广东多地将有较强降雨降温:关注14-16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汤加发生6.1级地震:厄尔尼诺和强潮汐使地震进入高潮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4 张骥 张焱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