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冷空气将袭北方大部 中央气象台连发三项预警

已有 2624 次阅读 2012-11-10 05:0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强冷空气, 中央气象台

冷空气将袭北方大部 中央气象台连发三项预警
2012-11-09 20:37:07 来源:新华网
    受较强冷空气影响,预计未来三天,大风降温夹杂着降雪将袭击我国北方大部,中央气象台9日连续发布寒潮、暴雪、海上大风三项预警信号。
    中央气象台预计,9日夜间至11日,中东部大部地区自西向东将先后有4至8摄氏度降温,其中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局部降温幅度可达10摄氏度以上;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大部、华北、东北等地将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内蒙古中东部、河北北部、东北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内蒙古东南部、辽宁北部、吉林、黑龙江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雪。
    冷空气不仅给陆地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也使得海面不再平静。中央气象台预计,11日8时至11日20时,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和中部海域将有9级、阵风10至11级的西北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海域将有7至8级、阵风9至10级的西北风。目前,中央气象台已经拉响海上大风黄色预警。
    气象专家提醒,此次寒潮过程影响范围广,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及东北地区有明显降雪,将对群众生活、交通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各地需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应对工作。

编辑: 张少虎 标签: 中央气象台 大部 黄色预警 预警信号 西北地区东部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hehui/2012-11/09/content_15906153.htm
2012-10-2 10:01
2012年11月潮汐组合:关注厄尔尼诺发生的天文条件
             杨学祥,韩延本,乔琪源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11月是10-12月强潮汐时期的第二个月,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本月增强。
    2012年9月22日秋分是地球自转变慢的高潮时期,秋分过后,有利于厄尔尼诺的条件将逐渐增强。2012年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可使厄尔尼诺进入高潮。2012年10月-2013年1月强潮汐时期可增大厄尔尼诺的强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253.html
 
    潮汐组合A:2012年11月1日为月亮远地潮,10月30日为日月大潮,11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纬20.92119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2012年11月7日为日月小潮(下弦),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146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1月14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1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0.91616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强,潮汐南北摆动最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11月20日为日月小潮(上弦),2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25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1月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0.92609度,28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达到最大值。潮汐南北摆动最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8506.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067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0978.html

上一篇:内蒙古华北黄淮等地有大风降温:关注7-9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北方大部将有10~12℃降温:今年冬天不太暖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钟炳 张骥 张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