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WMO等联合国机构呼吁加强国家层面干旱政策

已有 4409 次阅读 2012-8-25 06:4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干旱, 月亮赤纬角, 政策, 联合国机构

WMO等联合国机构呼吁加强国家层面干旱政策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4日
  中国气象报记者孔岩报道 近日,美国农业部发布报告称,美国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目前旱情持续发展,其中,中西部地区受灾最严重,80%农田均出现灾情。美国专家认为,旱灾影响的不仅是美国本土,也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一场粮食价格风暴。
  美国旱情将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全球粮食市场。这一状况凸显出当今世界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所显现出的脆弱性,而该问题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联合国机构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寻求提出一些更加协调、更加积极的用于管理干旱风险的政策,从而填补目前国家层面上在该领域的空白。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说:“气候变化将会增加干旱的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而干旱会在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粮食、水和能源领域。我们需要转变目前这种零碎的、应对危机的做法,而要创造出国家层面上更加整合的、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干旱政策。”
下一场灾害是干旱:全球面临严重干旱 粮食危机迫在眉睫
2012-8-24 05:5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干旱 粮食危机 三年自然灾害    推荐到群组
下一场灾害是干旱:全球面临严重干旱 粮食危机迫在眉睫
    我在2010年2月6日指出,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9-1961年的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2000-2030年又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将重现干旱周期。
 
下一场灾害是干旱:2010-2016年连续发生
2012-8-17 16:20
下一场灾害是干旱:2010-2016年连续发生
               杨学祥

    随着罗马尼亚成为最近一个因为干旱而粮食大规模歉收的国家,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担忧加重。罗马尼亚或许不是粮食的主要供应地,但干旱已经成为一个蔓延全球的问题。俄罗斯部分地区的谷物收成下降了50%,墨西哥也正遭受着7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几乎70%的国土面积受灾。而美国正处在56年来最干旱的一年,上月的玉米价格由此上涨了23%。
    我在2010年4月12日指出,尽管气象界对旱涝发生的原因和特征争论不休,下一场灾害是干旱已经成为事实。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干旱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对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干旱,我们不能轻描淡写,掉以轻心。
    我在2008年9月16日指出,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和海温准两年波动特征,我们早在2012年3月28日就确定2012年厄尔尼诺一定发生,将给世界带来强震和流感,给中国带来干旱和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2439.html
    下一场灾害是干旱:2010年和2011年干旱连续。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的南方干旱说明了什么?
    2012年、2015年、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2013-2014年、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拉尼娜次年和厄尔尼诺当年中国易发生干旱,由于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连续发生,中国连续干旱至少持续到2016年,2012年的干旱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321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5760.html

上一篇:数次亡国的教训
下一篇:内蒙古部分盟市遭受冷冻灾害和虫灾:厄尔尼诺带来的灾害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钟炳 毛克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