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到群组
全球8.5级以上大震的统计特征:在海岛连续发生
杨学祥,杨冬红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发生6次(国外资料1900-1924年2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发生11次(7次),在1978-2003年发生0次(0次),在2004-2007年已发生5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952年、1957年(国外数据低于9级)、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见表1)。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第六次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2006年,2010年,2014年,2018年,2022年)。这一预测符合最强和较强潮汐四年变化规律。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12次,平均每年0.55次(见第六章6.3节)。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
表1 全球1890-2011年8.5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
地震时间 |
地震地点 |
震级 |
1 |
1960-03-22 |
智利 |
9.5 |
2 |
1964-03-27 |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
9,2 |
3 |
2004-12-26 |
印尼苏门答腊 |
9.1 |
4 |
1952-11-04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9.0 |
5 |
2011-03-11 |
日本 |
8.9-9.0 |
6 |
1906-01-31 |
厄瓜多尔 |
8.8 |
7 |
2010-02-27 |
智利 |
8.8 |
8 |
1965-02-04 |
阿拉斯加 |
8.7 |
9 |
1950-08-15 |
中国西藏 |
8.6 |
10 |
1957-03-09 |
阿拉斯加 |
8.6 |
11 |
2005-03-28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12 |
1922-11-11 |
智利 |
8.5 |
13 |
1923-02-03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8.5 |
14 |
1938-02-01 |
印尼班大海 |
8.5 |
15 |
1963-10-13 |
俄罗斯库页岛 |
8.5 |
16 |
2007-09-12 |
印尼苏门答腊 |
8.5 |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补充:
17. 2012-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到2012年为4次)。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俄罗斯报》网站3月18 日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地震问题科学委员会主席根纳季•索博列夫认为,日本沿岸再次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这次在发生强震时,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对位移很大——估计有1 米左右,而震中边缘仍有未破坏的地段。这意味着,应该会再次发生地震。经验表明,它的烈度越大越好。如果说第一次地震的震级达到里氏9级,那么下一次最好不低于8.5-8.6级。而现在是此后的地震还没有超过7 级,由此可见,地壳应力仍然很大。所以,很可能再次发生强震,尽管烈度不会有第一次那么大,且位置将在第一次的偏北或偏南方。至于时间,应该是在今后一周到2-3个月之内。总而言之,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0/detail_2011_03/19/5249523_0.shtml
日本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大:不低于8.5级。2011-3-19 15:0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4156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