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发生6级地震:关注6月潮汐组合

已有 3566 次阅读 2012-6-11 04:2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地震, 土耳其

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发生6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0日23:07  新华网
  新华网伊斯坦布尔6月10日电(记者陈铭)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海峡大学地震监测站10日宣布,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当天发生6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报告。
  伊斯坦布尔海峡大学地震监测站此前曾报告当天地震为6.1级,但后来调整为6级。美国地质勘探局称此次地震为5.7级,震中距土耳其著名旅游城市费特希耶约30公里,震源深度为20.4公里。
  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的消息。当地居民对新华社记者说,地震在沿岸城市造成恐慌,很多人跑出了房屋。
  土耳其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去年10月和11月曾两次遭受地震袭击,造成600余人死亡。
2012年6月潮汐组合:关注厄尔尼诺发生的天文条件
2012-5-21 13:38
              2012年6月潮汐组合:关注厄尔尼诺发生的天文条件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6月是上半年第4个强潮汐月,3-7月为超长强潮汐时期和地震活跃期,潮汐强度相对变大,地震活动增强,4月提前进入地震高潮(原来估计为5月),6月持续。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2年5月21日出现日环食,日食中心区在高纬度地区,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5,目前两年累计值为12,2012年11月13日日食后两年累计值为13,系数大于10即可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已具备发生强厄尔尼诺的天文条件,关注厄尔尼诺的快速发展。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都会给中国带来冷冬而不是某些部门认为的暖冬。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1969、1972、1976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引发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73215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使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反向升降40-60厘米,破坏原有的地壳均衡,地壳均衡运动使海洋地壳反向升降13-20厘米,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强烈的的地震火山活动。目前拉尼娜已经结束,厄尔尼诺正在到来。
    潮汐组合A:2012年6月3日为月亮近地潮,6月4日为日月大潮(月偏食),6月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1.71431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2012年6月11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43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
    潮汐组合C:6月19日为日月大潮,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纬21.72037度,6月21日为夏至,太阳在北纬23.5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强(6月16日为月亮远地潮,月亮潮强度减少35%),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6月27日为日月小潮(上弦),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33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
    本月为强潮汐时期,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2012年3-7月超长的强潮汐时期是地震活跃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的交替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引发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强潮汐增强这一效应。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383.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7300.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8425.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9205.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9587.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982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80873.html

上一篇:中国7级以上地震与南亚和环太平洋地震的关系
下一篇:研究对比:太阳黑子11年和200年周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张骥 钟炳 王春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