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新疆乌恰县发生5.0级地震:关注6月潮汐组合

已有 3597 次阅读 2012-6-2 08: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地震

新疆乌恰县发生5.0级地震 部分围墙倒塌
2012-06-01 22:21:05关键词:   相关视频搜索:  
  乌鲁木齐6月1日电 (记者 闫文陆)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1日晚间发生5.0级地震,部分乡镇震感强烈,一些老旧围墙局部倒塌,当地政府已组织人员了解和调查灾情。
  据新疆地震局台网测定,1日北京时间20时32分,在新疆乌恰县发生5.0级地震,震中位于高山牧区,距乌恰县城24公里、距喀什市88公里、阿图什市96公里。乌恰县、喀什市、疏勒县、阿图什市等地有感。
  目前,新疆地震局已启动应急预案。据初步了解,乌恰县康苏镇、巴音库鲁提乡、黑孜苇乡震感强烈,黑孜苇乡政府所在地阿热布拉克村有老旧围墙局部倒塌、乌恰县政府办公楼屋顶有饰品掉落现象。
  据悉,距震中最近的黑孜苇乡塔日勒嘎牧场约有20余户牧民分散居住,县政府已安排人员骑马前往了解灾情,暂时无人员伤亡和其他灾情损失报告。
  中共乌恰县委书记范宝军称,库孜滚河水库完好无损,该水库设计库容960万立方米,目前已经蓄水400-500万立方米。
  地震发生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震局和乌恰县政府已经派出工作人员赶赴震中地区了解灾情。新疆地震局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赶赴灾区协助当地政府开展工作。完
南非、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可能发生轻微地震
2012年06月01日23:59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约翰内斯堡6月1日电  根据南非BuaNews网站31日报道,由于斯威士兰北部的马古加大坝(Maguga Dam)正值蓄水期,南非、斯威士兰、莫桑比克可能发生多次轻微地震。
  5月27日,斯威士兰部分地区、南非普马兰加省和莫桑比克南部曾发生里氏4.0级地震。金山大学地震学专家Raymond Durrheim教授分析称,当马古加大坝蓄满水时,发生轻微地震是很正常的。如津巴布韦的卡里巴(Kariba)大坝,北开普省的加利普(Gariep)大坝和莱索托的卡茨(Katse)大坝都曾在建成后并蓄满水时发生过此类现象,因为地壳会在水的压迫下沉降和重组。
  南非上一次大地震发生在1969年,西开普省的Ceres 和Tulbagh两个小镇曾遭受里氏6.3级地震的袭击。而2006年,莫桑比克南部的贝拉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当时南非的比勒陀利亚和德班都有震感。
  南非自然资源部地质部门主管Simon Maphanga说,本次微震是斯威士兰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地震之一,财产损失较小,且无人员伤亡。
  据悉,马古加大坝由南非和斯威士兰双方合作于2001年建成。南非拥有其3.32亿立方米总水量的一半。由于取水地干旱,大坝蓄水花费了若干年时间。而今年印度洋的热带风暴给马普兰加省和斯威士兰带来了丰富的降雨。金山大学地震学专家Hlompho Malephane说,本次斯威士兰的微震可以看作是延迟性地震反应。
  至于下一次微震何时发生以及持续多久,地质学家目前尚不能预测。(编译 孙玲玲)
(责任编辑:杨铁虎)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8056569.html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2-06-02 07:58:50 3.3 38.5 104.2 5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地图 2012-06-01 23:16:52 3.0 39.8 75.2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2-06-01 22:22:23 3.0 39.8 75.2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2-06-01 20:35:04 3.1 40.0 75.0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2-06-01 20:32:24 5.0 39.9 75.1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2-05-31 08:48:48 3.0 38.0 77.1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
地图 2012-05-31 06:00:49 3.0 30.2 108.2 5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地图 2012-05-31 05:20:54 5.9 43.5 78.8 8 哈萨克斯坦
地图 2012-05-31 05:01:11 3.0 38.0 77.1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
地图 2012-05-31 04:23:54 3.2 38.0 77.1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
地图 2012-05-29 18:09:42 3.7 33.3 89.0 7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地图 2012-05-29 15:00:02 6.0 44.8 11.0 10 意大利
地图 2012-05-29 05:00:41 3.2 39.8 118.5 6 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
地图 2012-05-28 13:07:23 6.6 -28.0 -63.2 580 阿根廷
地图 2012-05-28 12:57:38 3.2 33.2 100.9 10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
http://www.ceic.ac.cn/
2012年6月潮汐组合:关注厄尔尼诺发生的天文条件
2012-5-21 13:38
              2012年6月潮汐组合:关注厄尔尼诺发生的天文条件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6月是上半年第4个强潮汐月,3-7月为超长强潮汐时期和地震活跃期,潮汐强度相对变大,地震活动增强,4月提前进入地震高潮(原来估计为5月),6月持续。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2年5月21日出现日环食,日食中心区在高纬度地区,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5,目前两年累计值为12,2012年11月13日日食后两年累计值为13,系数大于10即可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已具备发生强厄尔尼诺的天文条件,关注厄尔尼诺的快速发展。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都会给中国带来冷冬而不是某些部门认为的暖冬。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1969、1972、1976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引发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73215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使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反向升降40-60厘米,破坏原有的地壳均衡,地壳均衡运动使海洋地壳反向升降13-20厘米,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强烈的的地震火山活动。目前拉尼娜已经结束,厄尔尼诺正在到来。
    潮汐组合A:2012年6月3日为月亮近地潮,6月4日为日月大潮,6月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1.71431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2012年6月11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43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
    潮汐组合C:6月19日为日月大潮,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纬21.72037度,6月21日为夏至,太阳在北纬23.5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强(6月16日为月亮远地潮,月亮潮强度减少35%),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6月27日为日月小潮(上弦),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33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
    本月为强潮汐时期,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2012年3-7月超长的强潮汐时期是地震活跃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的交替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引发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强潮汐增强这一效应。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38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7699.html

上一篇:多国专家认为地球进入新地震周期证据不足:证据标准不同
下一篇:2012年7月潮汐组合:3-7月强潮汐时期最后一个月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钟炳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