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江苏溧阳市发生2.5级地震 或因受到日环食影响

已有 5367 次阅读 2012-5-24 03:5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地震, 日环食

江苏溧阳市发生2.5级地震 或因受到日环食影响
http://www.newssc.org】 【 2012-05-23 10:12 】 【来源: 扬子晚报 】

  昨天14时04分,在常州溧阳地区(北纬31.47度,东经119.22度)发生M2.5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
溧阳当地有震感。记者从江苏省地震局了解到,这次地震除了造成当地有震感外,南京的高淳、溧
水和镇江句容市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感。省地震局张振亚副局长表示,这次地震处在茅山断
裂带上,是正常的能量释放。在当地也没有造成伤亡和破坏。
  有两所学校的学生第一时间到了操场
  昨日14时04分,常州溧阳地区发生M2.5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溧阳当地有震感。尽管有震感时
间较短,但是在地震发生一个多小时后,当地网络上便开始发布有关地震的消息。
  “房子都抖了几下,人都跑出来了,几个大妈狂喊地震了!”一位溧阳网友在当地论坛上发帖
描述当时的情况,另一位网友在常州某知名网站上发帖称“就在下午2点04分,溧阳震了一下,单位
所有人都冲了出来,街上都是议论的人。”
  另一位网友在回帖时则讲述了自己的感觉:“我这里隔壁打麻将的,麻将都抖地上去了。你是
溧阳哪里的,我在新昌。貌似南渡这边厉害。”溧阳市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市上兴
镇上沛村、南渡镇区域均有震感,但是“学校每年都有地震预演,感觉到地震后,这两处的学校学
生都在短时间内撤离到了操场上,并且停留一段时间确认没有问题后,才组织学生返回教室。”不
过,并非所有人都感觉有震感,一位在溧阳市区工作的市民称并未感觉到有地震。
  当天下午,记者接到溧阳方面一位读者电话:“地震了!”随后记者在常州地震局官网上发现
,该局官方网站已经即时发布了溧阳的地震信息:“据我市数字地震台网测定:2012年5月22日14时
04分,在常州溧阳地区(北纬31.47度,东经119.22度)发生M2.5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溧阳当地有震
感。”
  因为震源浅,高淳、溧水等地也有震感
  昨天下午,记者致电常州地震局,该局震情值班电话工作人员称,这次地震只是单次地震,震
源位于溧阳市上兴镇老镇区范围,另据了解,虽然此次地震级数较小,但由于震源深度不到10公里
,属于浅源地震,所以造成溧阳全市都有震感,但震感不是特别强烈。此外记者了解到,其实不光
溧阳当地,南京的高淳、溧水等地,因为距离溧阳比较近,所以也有市民反映有震感。“这可能与
这次地震属于浅源地震有关,另外,现在城市高层建筑较多,在高层地震会有放大效应,所以身处
高层楼宇的市民可能会有震感。”省地震局张振亚副局长解释说。
  记者了解到,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6级地震。该地区1974年4月22日曾发生过一次5.5级地震
,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才相距3公里,震源深度也相当,可视为同源地震。溧阳地区历史上没有出现
过较强地震,因而5年内的连续两次地震,虽属中等强度,也造成了比较重的灾害和较大的社会影响
。震中地区由于建筑材料缺乏,普遍采用泥土墙,夹心墙和空斗墙承重,强度不够,房屋质量差,
许多房屋倒塌。地震造成死亡41人、重伤500人、轻伤2900人。
  关键词1 茅山断裂带
  这次地震发生在茅山断裂带
  据省地震局张振亚副局长介绍,本次溧阳地震发生在茅山断裂带上。1979年,溧阳当地曾经出
现6级地震。“当时的震中地方,就位于这次地震的边上。”
  张振亚说,这里属于老震区了,出现这样的小地震也属于正常的能量释放。据了解,在一年中
,全省范围内这样的小地震起码出现20次左右。
  在“老震区”出现小地震,意味着“老震区”开始活跃吗?对此,张振亚认为,一次的小地震
,并不能说明这个问题。地壳聚积能量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通常我们讨论地震的周期性都是上百
年甚至几百年,茅山断裂带发生6级地震才不过30多年,所以在未来很多年内,茅山断裂带都不会发
生大规模破坏性地震。
  关键词2 日环食
  最近地球“不安静”,错在日环食?
  这几天地球并不“安静”,多个地方出现了地震。本月20日,日本发生了6.6级地震,而意大利
也发生了6.3级地震。昨天溧阳又发生了2.5级地震。有网友称:这些地震都发生在5月21日的日环食
前后,可能是日环食惹的祸。那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依据呢?
  据一位天文专家说,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日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地球和月亮是在
同一直线上,三者的关系接近于零度夹角。在这个时候,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叠加达到最大。
这种外力施加在地球上,地壳受到的引力更集中。日环食是21日发生的,为什么地震并不是发生在
当天呢?天文专家说,因为地球表面的形变,是有一定的延时效应的,并不是立即就能显现出来。
另外,地震发生的时刻偶然性很大,不能简单用什么时刻地壳受力最大来解释,“地震与日环食究
竟有无关系?我们现在只能说,从科学原理上,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并没有相关的准确的统计和
验证。”(记者 朱姝 毕俊星)
 
http://china.newssc.org/system/2012/05/23/013531014.shtml
 
日本青森县附近海域发生6级地震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3日23:37  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日本气象厅发布消息说,日本东北地区青森县附近海域当地时间24日凌晨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50公里。
http://news.sina.com.cn/w/2012-05-23/233724466855.shtml
2012年5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高潮
2012-3-11 14:51 
                   2012年5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高潮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5月是上半年第3个强潮汐月,3-7月为超长强潮汐时期和地震活跃期,潮汐强度相对变大,地震活动增强,5月进入地震高潮。今年冬春弱潮汐在前,强潮汐在后,后期较冷,时间延长,有利于出现倒春寒。
    潮汐组合A:2012年5月6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5月8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1.71794度,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2012年5月13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1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C:5月21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大;20日为月亮远地潮,月亮潮强度减少35%;2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1.70945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5月29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119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本月为强潮汐时期,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6508.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210.html
5月21日现8年内惟一日环食: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2-5-8 05:1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厄尔尼诺 日环食    推荐到群组

5月21日现8年内惟一日环食: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杨学祥
    5月21日出现日环食,日食中心区在高纬度地区,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5,目前两年累计值为12,11月13日日食后两年累计值为13,系数大于10即可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目前已具备发生强厄尔尼诺的天文条件。
    5月21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大;20日为月亮远地潮,月亮潮强度减少35%;2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1.70945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68345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2-05-23 23:02:23 6.0 41.3 142.1 40 日本北海道地区
地图 2012-05-23 17:17:54 3.9 43.8 83.9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
地图 2012-05-22 05:38:35 4.7 38.1 77.1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泽普县、叶城县交界
地图 2012-05-21 05:05:00 3.0 38.0 77.0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泽普县、莎车县交界 
地图 2012-05-20 15:19:55 6.6 39.6 143.3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5-20 10:03:53 6.3 44.8 11.2 10 意大利
地图 2012-05-19 22:02:35 4.7 33.9 87.1 8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地图 2012-05-19 17:57:39 3.8 33.6 87.0 6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地图 2012-05-19 16:47:02 3.6 33.8 87.2 8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地图 2012-05-19 16:35:10 6.0 -25.8 -70.8 30 智利 
地图 2012-05-16 08:59:34 6.0 -5.5 149.7 140 巴布亚新几内亚
地图 2012-05-15 01:57:07 3.2 22.7 100.4 11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思茅区交界地区
地图 2012-05-14 18:00:36 6.2 -17.7 -69.8 80 智利
地图 2012-05-13 16:30:31 3.0 42.7 84.5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地图 2012-05-13 07:05:23 4.2 43.8 88.5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吉木萨尔县交界
地图 2012-05-12 18:42:11 3.4 38.9 100.0 7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地图 2012-05-12 09:34:41 4.9 38.3 89.5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
地图 2012-05-11 20:41:37 5.2 26.4 93.1 9 印度
地图 2012-05-11 18:18:07 4.9 37.7 102.1 3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交界
地图 2012-05-11 02:19:30 3.2 41.2 83.6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沙雅县交界
地图 2012-05-09 23:11:40 3.0 39.9 75.3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2-05-09 12:00:40 3.3 38.9 110.2 0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塌陷)
地图 2012-05-09 02:50:46 3.2 22.4 102.3 10 中越交界地区
地图 2012-05-07 12:40:29 6.0 41.5 46.7 20 阿塞拜疆
地图 2012-05-06 22:16:26 3.0 38.5 73.9 120 中、塔交界
地图 2012-05-05 13:58:33 3.8 33.2 95.6 7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
地图 2012-05-05 12:47:13 3.9 31.3 103.6 13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成都市都江堰市交界
地图 2012-05-05 10:29:40 3.2 43.6 82.4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巩留县、尼勒克县交界
地图 2012-05-04 13:02:02 3.0 26.7 117.7 6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
地图 2012-05-04 11:17:57 3.6 42.3 84.7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
地图 2012-05-03 18:35:16 3.6 40.6 98.6 10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交界
地图 2012-05-03 18:19:35 5.4 40.6 98.6 8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交界
地图 2012-05-01 04:39:18 3.7 31.8 104.1 2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与绵阳市安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
地图 2012-04-29 16:09:05 6.0 2.7 94.5 20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http://www.ceic.ac.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4274.html

上一篇:日本鹿儿岛县火山频繁喷发:关注5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争论:专家称朝白头山休眠火山将喷发 日本地震是诱因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钟炳 张骥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4 1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