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关注地震孕育的地表增温异常统计特征

已有 3715 次阅读 2012-3-12 11:22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统计特征, 汶川地震, 断裂带, 遥感增温异常

关注地震孕育的地表增温异常统计特征
       杨学祥

    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NCEP数据证据,这表明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5月5-8日的强潮汐组合使地壳断裂带张裂,释放出地内的地震热能;伴随潮汐强度减弱,释放的能量也减少,在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时,地震发生。
    观察活动地震带在强潮汐组合时期的热能释放,是发现地震前兆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判断地震最可靠方法。以前也有人用过这种方法,但不在强潮汐时期,效果不显著。
    尽快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6209
 
    有人对地震前的增温可靠性发生怀疑,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遥感技术的分辨率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类似重力测量的校正方法来提高精度。问题不是不可解决的。
    地震孕育造成的地表增温异常统计特征:
    其一、地热泄漏不是大面积的,而是在有限的泄漏点或线段上,与周围形成明显对比;根据地热泄漏的方式不同,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在地震断裂带上;
    其二、分布在很长的时段,与昼夜温度变化无关,并有逐渐增强趋势;
    其三、在强潮汐引发的地壳收缩和扩张中呈现有规律的强弱变化;
    其四、在地震发生前有突然增大的跳跃;
    其五、近地监测,可有地温、地磁、地气、地下水、地电、长期干旱等多种异常。
    我们在2006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文中指出,2006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090
    我在2008年2月21日就提出,2008年5-6月为地震高潮时期],4月20日在多个网站给出了《2008年5月强潮汐预警》,4月28日又特殊强调了《关注5月2日和5月5-8日强潮汐》,在5月2日智利南方的柴滕火山爆发和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北纬51.95,西经177.55)发生7.0级地震后,再次提出5月5-8日强潮汐预警,这一预警正逐步得到证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4627
 
   
参考文献
 
1.   马未宇。汶川地震前的NCEP异常现象。科学导报,2008,25(10):37-39
2.   杨学祥. 关注5月2日和5月5-8日强潮汐. 发表于2008-4-28 4:54:4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212
3.   杨学祥,杨冬红. 日月同纬与自然灾害:可能是四川地震和余震的激发因素. 发表于2008-5-25 19:32:4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12
4.   杨学祥,杨冬红.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NCEP数据证据. 2008-6-5 5:09:43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6826.html

上一篇:广州中小学发生9起聚集性流感疫情:关注厄尔尼诺的发生
下一篇:继去年后 岛城再次遭遇“冷冬”: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拉尼娜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钟炳 高英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