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历史教训:从热炒气候变冷到全球变暖恐慌

已有 3360 次阅读 2011-12-2 14:2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气候变冷, 历史

历史教训:从热炒气候变冷到全球变暖恐慌
          杨学祥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
    步历史气候变冷的后尘,全球变暖论者也掀起了一场全球变暖恐慌:气温增加2℃,全球将面临一场气候灾难。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在另外一份单独的声明中说,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浓度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它们正迅速接近让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至2.4摄氏度的水平。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温度上升会导致地球、生物圈和海洋出现不可逆转并且影响广泛的变化。
    认真研究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过于激进的科学家在其推广自己的理论时跨越了科学的界限,变成蹩脚的政治家,将科学引入歧途,他们的预言从来都没有得到历史的证实。气候总是波动变化的,人类无法控制气候变化。
    记住这一再发生的历史教训。
 
相关新闻:
40年前,全球热炒气候变冷 
2011年12月01日 15:18:18 
来源: 环球时报  
    于11月28日开幕的德班气候大会,再次将“全球变暖”带进人们的视线。大会前夕有外媒报道称,两年前“气候门”事件中的科学家确实与政府官员合谋,夸大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有美国学者认为,全球变暖预言可能言过其实,未来40年地球气温不会陡增。尽管当今主流看法认同全球变暖,但这一结论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无论是担心“变暖”还是“变冷”,都是杞人忧天,就像上世纪70年代人们担心“全球变冷”一样。
    气象学家提出“变冷”证据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一直是一个争议性话题。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在畅销书《世界大趋势》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我还是一个小男孩,在犹他州渐渐长大,当时人们最大的恐惧就是‘冰川世纪的到来’。当时以及20世纪70年代人们所担心的都是‘全球气候变冷’”。
    奈斯比特所描述的确是事实。上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说”风靡一时,不仅在科学界获得了一些支持,也在大众之间流行。当时,不少科学家认为全球将进入新的冰川世纪。气象学家针对世界各地的研究发现,过去30年大气温度在逐渐变冷,并得出了具体的数字,而且认为这个趋势没有改变的迹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气候学家乔治·库克拉分析气象卫星数据发现,截至1971年,北半球被冰雪覆盖的区域增加了12%。这一观测被认为颇有说服力。此外,西方科学家还列出了别的证据,并在理论上提出导致全球继续变冷的因素,如地球轨道变化等,进而推断:地球将进入另一个冰川期。
    正因为此,1970年,美国庆祝世界第一个“地球日”时,有环保主义者警告说,“应当将冰川世纪的威胁同核战争相提并论,因为它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造成大规模的死亡。”1974年,一些著名的气象学家在西德的波恩开会时再次警告说:“气候变化的现实使得最乐观的专家也认为10年内粮食的大规模减产(由于全球变冷)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无视这一必然结果,不采取相应措施,那么许多人将因此而饿死,还可能引发政治动荡和暴力活动。”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也对冰川世纪到来发出警告,认为气候变化会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
40年前,全球热炒气候变冷 
2011年12月01日 15:18:18 
来源: 环球时报 
    媒体危言应立即应对
    专业人士的警告得到传媒界大力呼应。1974年,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专栏作家乔治·威尔敏感地嗅到气候变化所能产生的影响,他撰文说:“一些气象学家认为到本世纪末北半球的平均温度可能会下降2~3度。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高纬度地区(加拿大、中国北部和苏联)的粮食将减产,从而引起大规模人口死亡和社会动荡。”
    同年8月,《纽约时报》一篇“气候变化危及世界粮食产量”的文章称,最近气候学家在波恩开会,一致得出结论:全球气候模式变化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可能导致大面积谷物歉收和大饥荒……4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下降虽只有半度,但一些科学家认为足以引发严重影响世界气候和农业的改变。”次年,《纽约时报》一篇文章又称,气候变冷的大变化很快将被普遍视为不可避免。
    美国《时代》周刊1972年曾以“科学:另一个冰川世纪”为题报道了科研人员在变冷话题上的研究成果,两年后再次以“另一个冰川世纪?”为题报道说,全球变冷的迹象到处都有,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趋势,它的影响如果不是灾难性的,也将是极其严重的。文章称,科学家给出的数字显示,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哪怕减少1%也会造成气候失衡,足以让地球变冷并在几百年内进入另一个冰川世纪。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新闻周刊》,它在1975年的报道进一步加速“变冷说”的流行。这篇报道的标题是“变冷的世界”,文中使用了气候“临界点”等词,列举来自英国等地的气候变冷现象,援引众多专业机构的成果,危言耸听地称,规划者拖延得越久,一旦变冷的后果呈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困难就越大。30多年后,即2006年,《新闻周刊》的高级编辑阿德勒终于承认当时的预测不准确,但他仍辩解说,就新闻工作者对“不准确”的理解而言,那篇文章没有“错”,“上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的确认为地球可能会变冷”。
    也许正是由于当时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时喜欢制造“爆炸效果”,“变冷说”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主流,同时催生了一批畅销书,如1975年的《全球变冷:又一个冰川世纪已经来临?我们能够渡过这一难关吗?》。作者罗厄尔·庞特提醒人们,世界上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警告人们,又一个冰川世纪将要来临,“地球变冷给人类带来的社会、政治和适应性挑战是1万年来最严峻的……它关系到我们、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整个物种的生存。”
    有意思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前期,美国中情局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并认为气候变化可能是美国将要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中情局为此下令研究世界气候变化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造成的影响,结论是世界正进入困难时期,重大的气候变化(指将来会变冷)很可能发生。
40年前,全球热炒气候变冷 
2011年12月01日 15:18:18 
来源: 环球时报 
 新华微博  
          
    “变暖说”战胜“变冷说”
    尽管“变冷说”让不少人忧心,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种暂时、偶然的现象,事实也证明,气温下降趋势很快停止了。从1972年开始,气温开始了上升势头,1982年甚至出现了近100年来最高的平均温度。于是相反的看法又出来了。
    其实,“气候变暖说”的来头远早于这个时期,只是没有引起大家注意而已。早在19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就提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成分,从而改变地球气候的见解。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不少学者通过系统观测证实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上升,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在升高。在“变冷说”流行时,很多科学家也为“变暖说”提供了扎实的依据。到了70年代中后期,由于灾害的增加,以及粮食产量增加的速度首次出现落后于人口增加速度的现象,气候变化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热情,为此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并催生了1979年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
    这次会议是关于气候的空前盛会,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除气候学家外,还有许多相关学科的代表与社会人士,表现出气候学已经超越了学科的界限。这次大会的目的是唤起整个人类及各国政府对气候变暖的注意,会议也实实在在地为“气候变暖说正了名”。会上,多位重量级科学家回击了“气候变冷说”的“幼稚”,并阐释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地球升温的科学性。这是气候变暖第一次作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也基本宣告了流行一时的“气候变冷说”的终结。
科学家争论:全球变暖还是变冷
[attachment=5953]
作者:杨学祥
    争论是科学的生命,没有争论的科学是死亡了的科学,是无法向前发展的。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全球变暖的学说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全球气温并不会持续变暖,而是将进入变冷期。
                           从科学家打赌说起
    据俄罗斯新闻网援引英国《卫报》报道,主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两名俄罗斯科学家坚持认为,全球变暖的说法过于夸张,今后10年全球气候将变冷。
    俄罗斯科学院太阳地球物理研究所(伊尔库茨克市)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巴什基尔采夫和加琳娜.马什尼奇认为,对地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系活动的变化,而不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地球变暖和回冷是对太阳黑子数量和大小变化的反应。由于今后数十年太阳将进入活动消极期,地球温度将会随之下降。
    大部分气象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其中包括正在为日本横滨市“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项目工作的英国气象专家詹姆斯.安南博士。他与俄罗斯科学家正式打赌。安南博士曾向美国气象学教授理查德.林森发起挑战,后者同样认为人类活动并未对气候产生强烈的影响,今后20年地球温度将会下降。与此同时,英国环境保护运动积极推动者、《卫报》观察家乔治.蒙比奥特在BBC广播节目中,向全球变暖问题专家迈伦.埃贝尔发起挑战。
                     全球冷暖之争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
    20世纪70年代初就曾经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1973年3月3日的《东洋经济周刊》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ryson)也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的彼得森。几十年后的现在,他们的理论成为了主流。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
    不过,不同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2004年有媒体披露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象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将下降达2.8摄氏度,北欧下降3.3摄氏度。
                  科学的不确定性:科学争论中的数学模拟漏洞
    现在对全球增暖最主要的依据就是IPCC的一些报告。在IPCC报告里面各种因子造成的辐射强迫一览表中,列举了温室气体、平流层臭氧、对流层臭氧、硫化物、矿物燃料产生的有机碳气溶胶、矿物燃料产生的烟尘气溶胶、火山、太阳共8种因子。而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因子却都没有给予考虑。
    在美国,从科学界来讲,还有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科学家不同意全球增暖是温室气体造成的。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近14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和我国近1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表明,1890~1924年是低温期,1925~1946年是高温期,1947~1976(在中国为1986年)年是低温期,1977~2000年为高温期。温室效应无法解释其中的两个低温期的产生原因。
    提出温室效应的美国科学家季林(Keeling),在2000年又提出潮汐气候效应。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为1800年。潮汐大时,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潮汐有13.6天、27.21天、27.55天、29.53天、2.2年、11年、22年、55年、60.6年、220年、1800年和5000年的强弱变化周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发生后,异常寒流突袭全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有关。(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
    我们发现,18*****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0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开始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测显示,2000~2035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202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
    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预测, 由于全球变暖,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这看似对立的两种现象共存正是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IPCC的报告中没有考虑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因子的数学气候模拟,其可靠性应当受到质疑。
                    全球变暖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危害
    在中国,主张全球温度将变冷的声音非常微弱,与主张全球变暖的主流派不成比例,即使偶尔出现一点客观报道,也会被淹没在一片全球变暖的喧嚣之中。问题在于,中国人感兴趣的是研究结果,而不是研究过程。这恰恰是中国长期科技落后的原因: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真理,一切都在伴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一切都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来判定是非。单凭科普知识,无法评论科学界的争论,人们需要掌握评价科学争论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符合程度。认真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能够认清人类的弱点和偏见。
    周期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科学实践的主要依据。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有人夸张地认为,全球将进入6000万年前的大温暖期,这是误解,人类还没有这么大的加速能力。
    近期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有六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或峰年,或其前后一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暴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暴发。
    按照全球变暖说,准60年周期的全球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期不再出现,今后禽流感不会在人类世界暴发。肯定地说,这种预测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地球进入30年冷周期的预测上,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与部分中国气象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至多到2020年,低温和禽流感就会再度光顾人类世界。
摘自:《科技潮》2006年09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4102.html

上一篇:气候大会的尴尬结局:只想聚餐不愿买单
下一篇:未来十天全国天气预报和12月潮汐组合对比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钟炳 郭向云 尚松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