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秋旱或袭广东大部:关注潮汐周期

已有 2213 次阅读 2011-9-2 12:2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周期, 旱涝周期

汛期闹旱祸因气候变暖 秋旱或袭广东大部
2011年09月02日 09:32:21  来源: 南方日报
 

西南大旱让土地满目疮痍,部分秋粮绝收,民生成为重大问题。 CFP图片

  西南雨季重旱持续,广东8月降水偏少六成,

  粤中北部地区已现轻旱,近日短暂降水杯水车薪

  汛期闹旱祸因气候变暖

  秋旱或袭广东大部

  云南省9个州市603.63万人受灾,236.5万人饮水困难;贵州已有6个县(市、区)出现特重旱情,383条溪河断流,482座小型水库干涸……

  正当“南玛都”的残余环流给南粤带来久违的甘霖时,珠江上游的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省份仍在遭受连月的重旱煎熬。如果说前年末去年初,发生在冬春季节的西南大旱尚可“理解”,那么此轮在雨季出现的重旱则令不少气象专家也摸不着头脑。

  据广东省气候中心监测,广东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8月份以来降水偏少六成,持续的高温晴热令“南玛都”带来的雨水也显得杯水车薪。专家预计,在粤中北部已出现轻旱的情况下,秋旱可能在9月份袭击广东大部分地区。加上珠江上游旱情仍将持续发展,目前已造成的水库蓄水不足、电力供应紧张、下游咸潮提早上溯等一系列连锁反映,已经直接影响未来华南地区的供水、供电形势。

  事实上,汛期干旱只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气象专家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类似西南大旱这种区域性干旱,乃至突发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会越来越剧烈、频繁。旱涝灾害的警钟已经敲响,如何统筹水土保持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水、热等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独善其身。

  1

  上游重旱 下游水电供应趋紧

  8月2日,宽阔的磨刀门水道波澜不惊,令人难以料到的是,咸潮正悄然入侵。“足足比此前的最早记录提前了一个月,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珠江委防汛抗旱办副主任钱燕告诉本报记者。磨刀门水道是珠江下游珠海、澳门等城市的主要水源地,而每年枯水期受咸潮上溯影响,当地的水库都要跟咸情作斗争抢淡水。

  据测定,位居磨刀门下游的挂定角取水口24小时内有15小时大于100毫克/升,最高达1000毫克/升,大大超过国家饮用水源标准,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咸潮。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随着枯水期的到来,咸潮在10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到达高峰,上游十几公里的平岗泵站也会遭遇咸潮危机,每天只有不到一半时间能够取水。

  “目前受潮汐和提前到来的咸潮影响,广昌泵站水质难达标,已基本停止取水,主要靠平岗本泵站和竹洲头泵站为主要取水泵站,供应珠澳市民日常用水所需。”珠海水务建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对于珠海来说,咸潮已不是新鲜事。每年枯水期,珠江都会进行水量统一调度:即通过上游水库、电站的调蓄泄洪,让奔流的江水千里而下,冲淡出海口的咸潮,以此保障珠海澳门等珠三角城市的供水。这个工作已经连续进行了7年。“但受西南大旱影响,今年上游来水异常偏枯,形势不容乐观。”钱燕说。

  据珠江委监测,今年入汛以来,珠江流域降雨偏少,其中西江上中游地区降雨量较多年同期偏少2-5成。各大江河来水比多年同期总体偏少4-6成。其中西江来水偏少尤为严重。

  降雨量持续偏少影响,西江主要水库蓄水状况不佳。截至8月中旬,天生桥一级、龙滩两大骨干水库有效蓄水量仅15亿立方米,西南持续干旱除了令珠江上游的水库蓄水“不给力”外,上游来水减少导致下游流量不足,难以抗衡咸水的上溯,珠江供水只是一方面,西南旱情还令南方5省区电力缺口达到5年来最严重的状态。南方电网的水电站基本集中于贵州乌江流域、广西红水河流域和云南澜沧江流域一带,而受旱情影响,这些流域均出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枯水情,其中乌江、红水河两大流域来水偏枯超七成。

  “我们从未试过这么缺水!”南方电网调度通信中心主任汪际峰说,目前南方电网最大错峰负荷高达1171万千瓦,其中广东电力缺口近500万千瓦,广西、贵州甚至因为电力缺口超过20%而发出了红色预警信号。

  为应对水电供应紧张的形势。珠海市三防办已将今年4月竣工的竹银水库的蓄水日期从8月底提前至8月20日,并计划将该水库的蓄水高度在9月底10月初由28米调高至32米,蓄水量由此将提前从1900多万立方米提升至2400万立方米。广东已经启动省内所有具备发电能力的机组并网发电,并加大燃气机组的发电补贴力度,挖掘潜力。

  然而从目前气象部门的预测来看,最近的台风雨或短时对流降水,大多下到了沿海地区,且持续时间不长,对缓解旱情显得杯水车薪。未来一个月内西南省份以及广东的降水依然偏少,加大蓄水也得“看天吃饭”,“守着珠江找水喝”又成为上下游地区共同面对的课题。

  2

  环流异常变“寻常” 汛期不汛旱情猖狂

  在千里之外的珠江源头,云南曲靖、昭通等地的村民对一年前的旱灾仍记忆犹新。如今相似的情景又再出现,多条汇入珠江的小河出现断流,一些水库干涸,高温烈日下,龟裂的农田能伸下一个拳头,作物大面积绝收。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原本是丰水区,为何遭遇“三连旱”?人们迄今仍难以理解。

  “这次西南大旱的影响比去年要大,去年是少雨季节的旱情,今年是汛期不汛,在本来是水库蓄水、农业种植的关键时期干旱,影响会比较严重。”广东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伍红雨表示。

  专家们分析,干旱频发是大气环流异常的结果,许多天气系统的走向或位置偏离了原来的规律。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这种“异常”越来越多了。

  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我国平均气温9.5℃,较常年偏高0.7℃。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区域性干旱加剧,在西南地区越来越频繁。

  对南方的汛期而言,除了沿海地区偶然性较大的台风雨之外,主要的降水来源于西南暖湿气流沿着副高边缘与冷空气交汇形成降水,“而今年入汛以来,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的位置都偏北偏东,令西南区域缺少冷暖空气相互交汇的环流形势,降雨大为减少。”伍红雨如此分析最近西南汛期干旱的原因。

  事实上,这种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干旱在今年已不是第一次出现。3个月前,从去年末开始的南方秋冬春连旱才结束。

  “清明时节本应雨纷纷,但3、4月份全省平均降水量仅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8%,破历史同期最少值记录!”广东省气候中心农业气象与生态室主任王春林当时分析说,海温外强迫的异常引起了大气环流的异常响应,使前期气候呈现典型的拉尼娜年特征。在拉尼娜背景下,东亚季风偏强导致干冷空气持续南下,副高异常偏弱,又非常有利于北方干燥的冷空气南方,造成春季旱情。

  众多的“异常”不断累积,接踵而至的干旱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据广东省气候中心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成,入汛以来偏少1.5成,8月以来偏少6成,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9℃。目前广东中东部已出现轻度气象干旱,而汛期也即将结束,预计未来30天,我省大部地区降水偏少一到两成,局部偏少4成左右。预计9月除沿海地区外,大部地区将可能出现秋旱。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测,预计在整个9月,西南地区的降水仍然较常年偏少,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旱情很可能持续或发展。

  3

  极端天气常态化

  防汛抗旱需统筹考量

  不仅是干旱,如果仔细揣摩近年地球上重要的气候事件,不难发现对比是如此强烈。2007年是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一年之后就出现了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去年初海温偏高的厄尔尼诺现象刚消失,5月份海温偏低的拉尼娜现象随即重出江湖。在更小尺度的范围内观照,今年年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短短数天内旱涝急转;而在汛期西南遭遇重旱的时候,北京、河北等少雨地区却罕有地忙于防御暴雨内涝。

  浙江大学气象信息与灾害预测研究所所长谭季青解释,地球的水汽、能量的总量是平衡的,南方降雨少了,就有地方降雨比较多,这个地方偏热了,就有地方会偏冷。专家们认为,一旦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过度,打破了这个平衡,自然就会以更加极端、更为反差强烈的形式呈现在人类面前。

  从微观上看,上述观点也从广东的气象统计情况可见一斑,近10年来,广东平均降雨量变化并不大,但雨日却明显减少,雨强有所增加,通俗来说,就是“要么不下雨,下雨就经常是容易造成洪涝灾害的强降雨。”

  据水文专家介绍,广东的水资源总量不少,但除去过境水后却不足全国平均水平,很多淡水是在强降雨的时候以洪水的形式流向大海,白白浪费,枯水期用水又显得捉襟见肘。气候极端化更导致这种时空分布不均趋势的加强,增加了防汛抗旱以及水资源利用和调蓄的难度。

  “这警示我们水利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针对水资源一些薄弱环节,必须通过水量的合理蓄泄,加大统筹流域水资源调控力度,另外提高小流域,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的整治力度,提高抗旱防汛能力,保育生态屏障的流域植被等等。”水利部珠江委防汛抗旱办副主任钱燕建议。

  君住珠江头,我住珠江尾,共饮一江水。对于流动的江河以及大气来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显然已不合时宜,类似珠海的例子就表明,尽管上下游相隔千里,局部的旱涝突变也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专家薛惠锋呼吁,“以系统思维统筹珠江流域水资源配置与保护”。

  具体到防汛抗旱上,经过几十年的水电开发,珠江中上游已建成或在建20多个水利水电枢纽,多年来整个流域来水偏枯,随着发电、航运事业纷纷介入对水资源的分解和争夺,珠三角调水压咸、错峰发电、滞航三者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流域研究专家王尚义留意到,我国目前针对黄河、珠江等流域水问题设立了黄委会、珠江委等流域管理机构,但这些管理机构过于侧重水资源分配、防汛等水务管理,忽视了水土保持、经济开发等其他重要方面,无法对流域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监管。

  专家们认为,目前流域机构实施水量统一调度和治理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尚不够明确,法律没有赋予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在常态下调度水资源的职权,而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这种流域管理为主导的治水模式已经运行得相当成熟。专家们呼吁,流域立法工作应当加快。除了全国性的《流域法》,还应针对重要河流的单一流域开展具体立法工作。

  “事实上,管理一个大江大河往往涉及到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上下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面对众多的水电站、水库,如何协调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等功能之间相互联系。从短期来讲,加强水利建设,蓄洪补旱,综合利用;从长远来讲,保护自然生态,减缓气候恶化的趋势,这都应成为人类共同应对气候恶化而统筹考虑的问题。”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09/02/c_121950991.htm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1]。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2177.html

上一篇:四川709万人受旱灾 202万人饮水困难:关注潮汐周期
下一篇:南方五省电荒局面愈演愈烈 黔桂现红色预警:关注潮汐周期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6 2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