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为了大地的丰收:关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

已有 3130 次阅读 2011-5-16 14:4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厄尔尼诺, 干旱, 洪涝

为了大地的丰收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2011年05月12日05:41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湖北日报讯 记者 甘勇 黄俊华 通讯员 孙又欣
  “防汛抗旱是湖北天大的事!”
  昨日,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再度敲响了防汛抗旱的警钟。
  抗旱抢播时不我待
  当前,我省抗旱形势异常严峻,抗旱保春耕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旱情发生早、持续时间长、干旱程度重、影响程度深,是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去年11月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与历史同期相比,降水偏少五成至七成,有约60个县市创历史同期降水最少纪录,旱情由鄂西北、江汉平原北部、鄂东北等地蔓延到鄂东、鄂南和江汉平原中南部,受旱农田面积一度超过1500万亩。“有收无收靠水。”干旱已经严重影响到粮棉主产区,两夏作物灌浆受到影响,春播进度放缓。一些地方早稻无水插秧,部分中稻、花生等水播种,已育苗的中稻、棉花等水移栽。据统计,全省约有200万亩中稻尚未播种育秧。
  副省长赵斌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我省中稻最迟适宜播种期为5月15日左右,当前时间紧迫,农时逼人。”他要求,对前期因旱未能播栽的早稻田,要充分利用降雨条件,千方百计调度农业机械和耕牛,抢抓时机改种中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确保不误农时,力保粮食面积稳定在6200万亩以上。对即将移栽的中稻,要引导群众互帮互助,抢水整田,及时栽插,确保种满种足。
  严防两江“姊妹水”
  抗旱的同时,不忘防洪。
  请看水文部门对今年汛期水旱形势的预测结论:大部地区降雨量正常略偏少,长江中游有出现中等偏高洪水的可能性,不排除上游出现大洪水的可能,汉江流域要警惕发生连续洪水。
  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分析,这个结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一是长江水位周期规律。长江宜昌、沙市等主要站点的年最高水位,从低谷到顶峰的周期,一般为4年左右。2006年是低谷年,2010年为顶峰年。今年是峰后年,预计今年长江中游的洪水,小于去年洪水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出现中等洪水的可能性不能低估。
  二是拉尼娜现象双面影响。1950年至2009年,拉尼娜现象发生了12次,期间或次年,往往会有干旱或洪水等极端气象灾害。去年7月,拉尼娜现象再次出现,因此既要警惕长江中游流域内的干旱,也要警惕洪水。
  三是两江“姊妹水”现象。长江、汉江均有连续两年发生洪水的“姊妹水”现象。长江在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发生大洪水。1930年以来,汉江有11次“姊妹水”,比如1963年和1964年、1983年和1984年,“姊妹水”现象频次比较高。去年长江、汉江均发生较大洪水,今年发生“姊妹水”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警惕旱涝急转
  5月9日以来的一场降雨,犹如久旱逢甘霖,却也再次拉响了旱涝急转的警报。10日13时左右,因突降暴雨,宜昌长阳县高家堰村出现长50米、约800立方米的石坎崩塌,致使6户、24人的安全受到威胁,环城路交通一度中断。为确保安全,当地临时转移安置了受威胁的群众,并抓紧疏通公路。直至11日早晨,中断的交通得以恢复。
  区位、地貌、气候的特殊性,决定了易旱易涝的特殊省情,这场始料未及的暴雨再次暴露了我省防汛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省水旱灾害的频率增加,交替发生的复杂性增强,应对难度增大。特别是地质灾害较为严重,1万多处地质灾害点分布在省内68个县市,极易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王忠法认为,我省今年防汛抗旱形势复杂多变,既要警惕两江“姊妹水”,又要防范局部暴雨洪水,还要注意旱重于涝的危害。因此,必须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组合洪水和时空交替多变的干旱。
(责任编辑:Newshoo)
http://roll.sohu.com/20110512/n307319731.shtml
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杨学祥
 
北京德润林5月13日消息: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从历史角度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在40%。目前太平洋海面下的状况显示水温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说明海面温度可能进一步下降,拉尼娜现象可能在冬末或春季形成。气象局的南方涛动指数(SOI)显示,截止到5月10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0,相比之下,截止到4月26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6[1]。
 
我们在2010年4月7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2009年6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没有消失,表明其能量没有释放完毕,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2]。
 
继续监测表明,直至4月22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增温阶段,但是,到5月3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开始下降,5月6日持续下降,5月10日迅速下降[3-6]。
 
根据2010年4月29日和5月13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7]。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1]。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9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8-11]。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12-14]。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有气象专家认为,2009-2010年的“假厄尔尼诺”导致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15]。如果2010-2011年“真拉尼娜”发生,2009-2010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参考文献
 
1.  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日期:2010-05-13 13:46 作者: 来源:李磊工作室。 http://www.agri.gov.cn/gjdt/t20100513_1485018.htm
2.  杨学祥,杨冬红。厄尔尼诺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发表于 2010-4-7 4:13:1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9597
3.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迅速下降 。发表于 2010-5-12 13:10:28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3250
4.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继续降低。发表于 2010-5-8 4:18:45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1303
5.  杨学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下降。发表于 2010-5-5 9:28:56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9960
6.  杨学祥。 厄尔尼诺进展。发表于 2010-4-23 4:20:03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5135
7.  杨学祥。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 发表于 2010-5-14 4:38:21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083
8.  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9.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10.              杨冬红, 杨学祥.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1.              杨冬红,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1(4):5-12.
12.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2010-01-12 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13.              杨学祥,杨冬红. 2007年下半年地震趋强拉尼娜可能出现(修改稿). 2007-7-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envir.online.sh.cn/forum/2007/200711652.htm
14.              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2007-9-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71.htm
15.              气象局研究员称严寒天气难改气候变暖趋势。2010年01月26日03:34  21世纪经济报道。http://news.sina.com.cn/c/2010-01-26/033419544905.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2409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409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4716.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现象有逐渐增强的迹象
下一篇:明天最高温35℃:骤冷骤热与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4 鲍海飞 吴吉良 廖永岩 杨文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