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江西遭遇史上范围最广暴雪袭击和潮汐组合对比

已有 3765 次阅读 2010-12-17 10:5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暴雪

江西遭遇史上范围最广暴雪袭击 庐山雪深近一尺

http://www.cnwest.com   时间:2010-12-16 17:29:00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中新社南昌12月16日电(何柳斌)江西省气象台16日通报称,14日以来,江西88个县市出现降雪和雨夹雪天气,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范围最广的降雪过程,给全省道路运输、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通报称,受强冷空气和低层切变影响,14至15日,江西出现了寒潮、大到暴雪和暴雨天气,先后有34个县市出现暴雨。

  15日凌晨5时开始,江西自北向南出现了大到暴雪天气过程。15日8时至16日8时,赣西北雨雪量5至15毫米,其它地区20至40毫米,有50个县市积雪深度超过5厘米,其中18个县市超过10厘米。

  著名景区庐山发布最高级别的暴雪红色预警,雪深接近一尺,再现了“冬如玉”的美景。

  低温雨雪给江西电网造成影响。江西北部3处超高压电线出现覆冰,最厚达10毫米,庐山电线积冰直径达13毫米。抚州南城一处35千伏的线路发生了断裂,造成当地2000余户居民停电。

  16日,赣北九江、南昌等地雪后初晴,但气温仍低,最高温仅为4℃。雨雪区南压至赣州,54个县市气象台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江西境内大部分高速封闭,九景高速、澎湖高速、景婺黄高速、瑞赣高速全线封道,昌九高速部分路段封道。

  南昌发往省外的班车基本停运,发往省内各地的班车也减少了班次。江西昌北国际机场曾一度滞留旅客2000余人,16日上午开始恢复飞行,当天将执行航班144架次,其中补班32架次。

  江西省气象台表示,此次阶段性雨雪天气即将结束。17至18日早晨,江西省部分地区有大雾,浅水和潮湿路面还将出现路面结冰,交通运输应继续防范。(完)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0-12/16/content_3900668.htm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2-16 6:57:46 
 
欧美暴雪和中国暴雪的关系:关注历史经验

         杨学祥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吴辛欣 李姗姗)连日来不少欧洲国家因为强降雪,导致交通和民众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法国巴黎当地时间8号(12月8日)降下了二十多年来最大的一场雪。著名景点埃菲尔铁塔被迫暂时关闭,而戴高乐和奥利机场也因为这场降雪而短时间关闭。据巴黎气象部门统计,8号的强降雪达到了11厘米厚,可以说是自1987年以来巴黎最大的一次降雪。

与此同时,8号晚至9号晨的强降雪也给德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的铁路、航空和公路交通带来混乱。9号,约3000名乘客由于航班取消而滞留机场。而铁路公司则建议乘客,出行前拨打免费服务热线询问所乘车次是否正常。低温导致道路结冰,还在德国西部和南部等地区引发了多起交通事故。8号中午至晚上仅北威州就发生600起交通事故。

遭遇大雪天气的还有俄罗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昨天(9号)早上开始降雪,中午前降雪明显加大,并且伴有大风。9号白天莫斯科各公路上的交通几乎都陷入停顿,环城公路上的汽车时速不超过20公里。气象预报员预计,莫斯科市内两天的降雪量相当于月降雪量的三分之一[1]。

12月13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中西部地区12日遭遇暴风雪袭击,多个州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芝加哥机场近1600个航班取消或延误,明尼苏达维京人队体育场的圆型屋顶也被积雪压塌,赛事被迫异地推迟举行。

在芝加哥,时速高达50英里(80公里)的狂风裹挟着飞雪令整座城市陷入一片白茫茫中。风暴还带来了8英尺厚的降雪,气温也降至零下十多度。在威斯康辛州,当地政府建议民众最好不要外出。由于能见度差,伊利诺伊州警方关闭了该州中部以北的部分高速公路。

截至目前,已经有至少2人在恶劣天气中死亡。美国国家气象服务中心12日发布暴风雪警报,爱荷华州东部地区,威斯康星州东南部,伊利诺伊州西北部和密歇根州北部地区将遭遇强烈的风暴袭击[2]。

与此同时,2010年12月10日吉林省多地现暴雪,长春市区积雪深达14厘米;雪后全省大降温,长春11日最低温-25℃[3]。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阮煜琳)中国将遭遇入秋以来最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侵袭。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中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大风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6至20℃。中央气象台10日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未来一周,冷暖空气活跃,中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今年入秋以来最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10日至11日,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将有明显降雪降温天气。10至16日,南方地区将有大范围持续雨雪天气,期间雨雪还将向北扩张至黄淮及华北地区中南部[4]。

我在12月5日指出,欧美暴雪可能预示我们的未来,你做好准备了吗[5]?2008年1月和2009年1月中国两次低温暴雪都发生在美国和欧洲暴雪之后[6,7]。

我们在2009年10月14日提出了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一、2009年太阳黑子低值将迎来一个“冷冬”;

二、2009年发生的8级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三、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四、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6,7]。

这四个条件在2010年重复出现:2010年太阳活动依然不强;2010年2月27日发生智利8.8级地震和海啸;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1-5月为强潮汐时期。

在冷冬预测的问题上,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暖冬,1986-2004年中国部分省份连续18年暖冬就发生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暖冬滞后5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的冷冬和严重低温冻害。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换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是严重低温冻害被忽视的原因。

其二,2008年1月中国南方严重冰雪冻灾和2009年11月中国暴雪灾害之前,美国都发生了暴雪灾害。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了警钟[7]。

预测实践表明,在强潮汐南北震荡的作用下,极地的冷空气并不是均衡地四面出击,而是集中力量突破一点,逐渐扩大到全球。2007年12月22-24日的强潮汐南北震荡,突破点在美国,从21日起,暴风雪陆续袭击了科罗拉多、怀俄明、得克萨斯、堪萨斯、伊 利诺伊、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和密歇根等州,而英国和中国的冷空气活动相对较弱,仅仅出现严重的大雾天气。在后续的时间里,欧洲和中国的冷空气活动应该加强。据预报,二十八日前后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河北,同时也会带来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必须关注这一变冷趋势[8]。

如预测所言,2007年12月21日美国暴雪后20天,2008年1月10日续发了中国南方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1月7日美国和加拿大暴雪后13天,强潮汐又再次降临。同样,2009年11月中国暴雪灾害前,美国刚刚发生暴雪:人民网2009年10月30日电 美国中西部的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等地近日连降暴风雪,部分地区积雪超过了一米,很多学校和商店因此关门。这是当地今年入秋后遭遇的第一场大范围暴风雪。气象部门表示,降雪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当地的公路交通造成严重影响。美联社报道,截止29日下午,丹佛国际机场上的积雪也超过了30厘米,再加上强风不断,数百个航班因此被迫取消。当地气象部门介绍说,过去三天来,怀俄明州的降雪量已经打破了当地10月份常年的降雪总量,而科罗拉多州的降雪量也创造了自从1997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我们及时将美国暴雪与中国首次寒潮作了对比[9]。

2010年1月中国的低温暴雪再次验证了这一规律。2010年12月欧美暴雪值得关注。

中央气象台预计,11至16日,一股较强冷空气将影响中国,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6至8℃,其中黄淮、长江中下游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华北、东北、黄淮等地部分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江淮、江南、华南地区大部将有一次小到中雨雪天气过程,其中西南地区东部、江南等地局部地区有大雨,主要降雨时段为11日至14日[4]。

根据轨道周期,2010年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时间间隔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且为罕见的持续一个月的弱潮汐时期。2011年1-5月为强潮汐时期,这个冬天有点冷,倒春寒发生的几率增大。

潮汐组合A:2010年12月1日为月亮近地潮,2010年11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0.00021度,29日为下弦,三者两两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B:12月6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4.23040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2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03度,当日且为上弦和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同样可以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潮汐组合D:12月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4.23812度,21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2月25日为月亮近地潮,2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南纬0.00014度,28日为下弦。三者两两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大。

本月虽然为弱潮汐时期,但潮汐组合强弱分明,潮汐差变化大,仍有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强冷空活动的可能,2011年1-5月为强潮汐时期,发生冬冷春寒的可能性大[10]。

根据潮汐组合,2010年12月13日潮汐组合可加强11至16日较强的冷空气活动,12月20-21日强潮汐组合可加强更强烈的冷空气活动,预计2011年1-2月冷空气活动和暴雪寒潮将达到高潮。

这一估计得到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的支持: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冷空气活动频繁,将有三股不同强度的冷空气先后入侵我国,分别是14日夜间至15日,16日至19日,19日至21日。

14日夜间至15日,受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4~8℃,江淮以北有4~6级偏北风。在此期间,青藏高原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有一次小到中雨过程。

16日至19日,受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等地将先后有4~5级风,气温下降3~6℃,其中新疆北部、青海北部和西部风力可达6~8级;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等地有小到中雪(雨)。青藏高原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阴雨。

19日至21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将自西向东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过程,此后该股冷空气将继续南下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11]。

欧美暴雪为中国暴雪敲响了警钟。

参考文献

1.吴辛欣,李姗姗。世界多国遭遇恶劣天气 北半球大雪南半球大雨。2010年12月10日01:38  国际在线。http://news.sina.com.cn/w/2010-12-10/013821612725.shtml

2.杨建。美国中西部遭暴风雪袭击 体育场屋顶被积雪压塌。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13日08:52 中新网。http://news.sohu.com/20101213/n278260130.shtml

3.暴雪后全城速冻(图)。2010-12-11 00:31:00 来源: 东亚经贸新闻(长春)。08、09版·专题。http://news.163.com/10/1211/00/6NJ6D20K00014AED.html

4.阮煜琳。最大范围雨雪天气席卷中国 局地降温20℃(图)。青岛新闻网。2010-12-10 中国新闻网。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0-12/10/content_8594805.htm

5.杨学祥. 欧美暴雪可能预示我们的未来. 发表于 2010-12-5 17:40:0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0567

6.杨学祥,杨冬红. 中国北方冷冬寒潮预报的经验教训. 发表于 2009-11-14 8:05:3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888

7.杨学祥。关注暴雪预警:暴风雪又袭欧洲。发表于 2009-12-30 14:01:02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2582

8.杨学祥. 12月22-24日的强潮汐作用:美国暴风雪和中国英国大雾. 2007-12-25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2093.htm

9.杨学祥。中国首次寒潮将爆发和美国特大暴风雪(转载及点评)。发表于 2009-10-30 7:29:17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086

10.杨学祥. 2010年12月潮汐组合:冬冷春寒可能性大. 发表于 2010-11-15 11:34:43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3917

11.侯俊杰. 下周将有三股冷空气入侵 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1月14日18:43搜狐新闻。http://news.sohu.com/20101114/n277615084.s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399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4462.html

上一篇:我国多地现今冬最低温度 弱潮汐导致寒流滞留北方
下一篇:2007年和2010年拉尼娜与2009年厄尔尼诺比较
收藏 IP: .*| 热度|

2 吉宗祥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