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我国洪涝灾害今年偏重为1998年以来之最和天文条件对比

已有 4706 次阅读 2010-12-8 08:3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0, 天文条件, 1998, 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今年偏重发生 为1998年以来之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05:01  北京晨报

  据新华社兰州12月7日电(记者 朱国亮)今年我国437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有269座县级以上城市受淹,4200多人因洪涝灾害死亡、失踪。这是7日记者从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

  7日,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水利部部长陈雷说,2010年,我国洪涝灾害覆盖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重、人员伤亡之多、社会影响之大、防汛任务之艰,为1998年以来之最。

  陈雷介绍,今年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37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有111条河流发生超过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有7个热带气旋先后在我国沿海登陆。

  陈雷说,今年截至目前,全国大江大河干堤和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

http://news.sina.com.cn/c/2010-12-08/050121600309.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6-24 10:42:19
 
 
1998年和2010年暴雨洪水与天文条件 
 
            1998年和2010年暴雨洪水与天文条件

                     杨学祥,杨冬红

据水利部资料[1],1998年我国气候异常。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松花江流域雨季提前,降雨量明显偏多。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是:

——厄尔尼诺事件(即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水温异常升高现象)。1997年5月,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年底达到盛期,到1998年6月基本结束。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每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我国夏季多出现南北两条多雨带,一条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另一条位于北方地区。这次异常偏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造成1998年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多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原积雪偏多。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副高是影响我国降雨带位置和强度的重要因素。1998年6~8月,副高异常强大,脊线位置持续维持偏南、偏西,并且呈稳定的东北一西南走向。这一现象是近40年来罕见的。6月中下旬,副高位置尚属正常,降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短暂北抬;从7月中旬开始,副高反常地突然南退,位置异常偏南偏西,并持续稳定了一个多月,使长江上中游地区一直处于西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处,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长江上中游洪峰迭起,中下游江湖水位不断攀升。

——亚洲中纬度环流异常,阻塞高压活动频繁。 1998年6~8月,在亚洲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贝加尔湖西侧和鄂霍茨克海三个地区多次出现阻塞高压形势,尤其是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稳定少动,亚洲西风带经向环流占绝对优势,促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我国,这是长江流域持续多雨的冷空气条件。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汛期,长江流域的雨带出现明显的南北拉锯及上下游摆动现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6月12~27日,江南北部和华南西部出现了入汛以来第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总降雨量达250~500毫米。其中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南部、福建北部、广西东北部降雨量达600~9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9成至2倍。

第二阶段为6月28日至7月20日,降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汉江上游和淮河上游,降雨强度较第一阶段为弱。

第三阶段为7月21~31日,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北部和长江中游地区,雨量一般为90~300毫米,其中湖南西北部和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等地降雨量达300~550毫米,局部超过8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

第四阶段为8月1~27日,降雨主要在长江上游、清江、澧水、汉江流域,其中嘉陵江、三峡区间和清江、汉江流域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7 成至2倍。

松花江上游的嫩江流域,6月上旬至下旬出现持续性降雨过程,部分地区降了暴雨。7月上旬降雨仍然偏多,下旬又出现持续性强降雨过程。8月上中旬再次出现强降雨过程,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局部地区半个月的雨量接近常年全年的雨量。嫩江流域6~8月面平均降雨量577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5毫米,偏多79.2%。松花江干流地区6~8月面平均降雨量492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03毫米,偏多26.5%。由于1998年气候异常,汛期降雨量明显偏多,造成了长江、松花江等流域的大洪水。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我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达9.90米。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米,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米,超出警戒水位1.79米。  

  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达82300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南京站7月29日出现最高潮位10.14米,居历史第二位,在10.0米以上持续17天之久。镇江站8月24日出现8.37米的高潮位,仅比1954年低1厘米,居历史第三位[2]。

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1-5月为强潮汐时期,6-8月为弱潮汐时期。强潮汐时期特征是潮汐强弱差距明显,冷暖空气大范围的南北拉锯,冷暖气候大起大落,造成中国大陆南北降雨均匀分布;弱潮汐时期特征是潮汐强弱差距不明显,冷暖空气在小范围内拉锯,冷暖气候在一定能够范围维持稳定,造成中国大陆南北降雨不均匀分布,形成旱涝不均的局面。长江大洪水对应弱潮汐时期是降雨云系长期雄居中国南方的根本原因。

1998年1-5月为强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不超过三天。1998年1月30日为月亮近地潮,28日为日月大潮,26 日月亮在南纬-18.59969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大;2月28日为月亮近地潮,27日为日月大潮,28 日月亮在北纬0.00051度,潮汐南北震荡最弱。3月2日为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叠加,月亮在南纬-0.00002度,潮汐南北震荡最弱;4月26日为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叠加,4月24日月亮在南纬-0.00084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弱;5月24日为月亮近地潮,26日为日月大潮,28 日月亮在北纬18.96751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大。1998年1-5月强潮汐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强度整体中等,构成中国大陆冷空气活动南北大范围拉锯的大气候背景。

1998年6-8月为弱潮汐时期,6月21日为月亮近地潮,24日为日月大潮,24 日月亮在北纬19.04097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大;10日为日月大潮, 11日月亮在南纬-19.02867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11日和24日潮汐南北震荡使冷空气长驱直入长江流域,是6月12~27日江南北部和华南西部出现了入汛以来第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的原因。

7月16日为月亮近地潮,15日月亮在南纬-0.00004;23 日和10日为日月大潮,9日月亮在南纬-19.03499度,22 日月亮在南纬-18.52370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但比6月小,是降雨强度较第一阶段为弱的原因。

8月11日为月亮近地潮,12日月亮在北纬0.00014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小;22 日和8日为日月大潮,5日月亮在南纬-18.97543度,25日月亮在南纬-0.00022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不大,基本保持稳定,是降雨云系长期稳定在长江流域的原因。

1998年6-8月为弱潮汐时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相差三天以上。前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大,使冷空气长驱直入长江流域,后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稳定,是降雨云系长期雄居中国南方的根本原因。最大月亮赤纬角产生的潮汐南北震荡是长江流域的雨带出现明显的南北拉锯及上下游摆动现象的原因。

2009年9-11月为弱潮汐时期,导致中国西南地区干旱发生,并持续到2010年4月。2010年1-3月为强潮汐时期,较强冷空气活动使北方低温暴雪频发。2010年4-6月为弱潮汐时期,5-6月降雨带长期滞留在广东、江西、福建一带,发生连续11次强降雨。每次强降雨都与潮汐组合对应。

1998年和2010年的强降雨记录表明,在夏季弱潮汐时期,由于冷空气南北震荡幅度较弱,降雨带有长期滞留在某一地区的可能,形成连续暴雨灾害和洪涝灾害。

2010年7-11月为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台风活动可能得到加强。在潮汐组合时段发生的台风可能形成不可抗拒的突发灾害。

2010年的强潮汐类型与1957年类似,1957年的灾害记录值得关注:当年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57年1月3日黑龙江东宁西南发生7级地震,1957年2月24日台湾花莲发生7.2级地震;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中国发生特大干旱;松花江特大洪水,淮河流域大水造成鲁、豫、苏3省较严重水灾,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区水灾[3]。

2010年已发生的灾害:2009年发生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依然继续,可能还将持续3-5年;2月27日发生智利8.8级地震,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4-5月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应该继续关注1957年的其他灾害[4]。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302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7-17 9:39:25
 
2010年拉尼娜将带来什么?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9-12]。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13-15]。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8]。

我在6月28日指出,2010年7-11月为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台风活动可能得到加强。在潮汐组合时段发生的台风可能形成不可抗拒的突发灾害。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署表示,2010年6月,全球陆地和海洋平均温度为16.2摄氏度,创下有史以来纪录的新高。今年1到6月,全球平均温度为12.2摄氏度,也刷新了所有时期的纪录。拉尼娜是全球性的冷事件,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气候特点是极端冷暖事件交替频发:2010年1-3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5-7月极端高温袭击欧美和亚洲,7-11月为强潮汐时期,低温冷害仍可能发生。

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尼娜事件的准备,预防暴雨北移、台风增强和低温冻害。

                       2010年7月末至11月初拉尼娜将快速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2010年4月7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2009年6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没有消失,表明其能量没有释放完毕,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1]。

继续监测表明,直至4月22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增温阶段,但是,到5月3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开始下降,5月6日持续下降,5月10日迅速下降[2-5]。

根据2010年4月29日和5月13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6]。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7]。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9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8]。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9-12]。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13-15]。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8]。


2010年和1998年相似之处:

其一、2010年的潮汐类型为1-12月全年弱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的潮汐类型为1-11月弱潮汐南北震荡。

其二、2010年4-6月为弱潮汐时期;1998年6-8月为弱潮汐时期。

其三、1998年和2010年都是厄尔尼诺的第二年,拉尼娜的开始年。

2010年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8]。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尼娜事件在2010年下半年快速发展的准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9247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7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1431.html

上一篇:在严寒中讨论全球变暖: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倒退
下一篇:暴雪、地震和潮汐组合对比
收藏 IP: .*| 热度|

1 吉宗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