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已有 3077 次阅读 2010-3-24 03:2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干旱, 洪涝, 拉马德雷, 南旱北涝, 农村经济

                     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0322是第18个“世界水日”。目前,中国西南正遭遇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旱,干旱受灾人口达到5000多万人,1600万人饮水困难,旱情再次敲响环保、节水的警钟。特大干旱正在考验中国的农村经济。

 

             中国西南干旱百年罕见:与“南旱北涝”不期而遇

 

漓江变“小溪”,珠江源头断流。目前,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加剧,截至31715统计,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旱情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也已向上游市场传导。贵州目前已有310多万人需要口粮救济。重庆34个区县出现旱情,农作物受害270万亩。在四川省,往日里对付干旱非常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今年也失去了作用。

 

持续干旱不仅造成农作物受灾、人畜饮水困难,干旱还波及到旅游景点。在以风景秀丽著称的广西桂林,漓江因为缺水变成了一条“小溪”。因来水大幅减少,造成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大“瘦身”,瀑布水流只有平时的四分之一左右,漂流景区水位也大幅度下降。媒体报道称,在云南曲靖北部山区探访发现,珠江源头已经断流[1]

 

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在2004年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未来的5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23]

 

早在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北京大学钱维宏教授在200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GBN报告预测的,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45]。”

 

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也发现了相同规律[45]

 

当前的西南干旱发生在我国“北旱南涝”向“北涝南旱”转型时期,所以,它首先是一场自然灾害,过分强调人为作用是不合实际的。

 

                  “构造干旱”巧遇“气象干旱”

 

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3292007912又连续发生28.5级以上地震发生,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512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6]200992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36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地震是地震构造研究的课题,干旱是气象变化研究的课题,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跨学科难题。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问津,也很少有人去评判,这方面的理论往往自消自灭,不为科学主流所关注。事实上,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本课题不仅有利于干旱预测,也有利于地震预测,正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难题。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78]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

 

能产生降水再循环的不仅有陆地植物的蒸发作用,还有热点和构造活动的释热释气作用。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强构造活动的热点,也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气候变化启动区[78]。热点和构造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增大温度梯度加强大气对流,其二是把地下水和地幔水带到大气参加降水循环,对比马宗晋等给出的20世纪中国大陆及邻区五个地震活动幕的时空分布[6]和高庆华等给出的20世纪中国七大江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年份[9],可以明显看到地震活动与特大洪涝灾害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比全球地震带,沙漠带,构造活动带和水系分布图可以发现,沙漠区主要分布在无地震,少水系、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台和地盾,如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西部[10-13]

 

由此可见,热点和构造活动的释热释气是降水再循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地热不仅能造成干旱,而且能造成洪涝。沙漠区主要分布在无地震,少水系、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台和地盾,表明地热在降水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旱震理论讨论的干旱与地震关系,指的是构造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其认定和发展对预测干旱和预测地震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中国西南干旱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构造活动地区,是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叠加的结果,简单的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不是空穴来风。

 

                    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

 

经济参考报报道称,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

 

“云南、贵州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

 

“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日前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

 

贵州基层干部认为,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1]

 

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水利设施问题?这表明过去30年缺水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本次抗旱的不利条件,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农村的个体经济也制约了农村的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村的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常常以国家投资和民工出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当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包产到户造成的土地条块分割和短期租赁,不利于灌溉渠道的合理分布,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投资,而且需要对农村土地的合理征用。

 

1977-2003年农村改革开放遇到了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南涝北旱”时期,南方农村雨水充沛,虽有小旱,无关大局,改革开放成效显著。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和严重低温冻害频发,“南旱北涝”正在代替“南涝北旱”,南方缺水的问题突然提到议事议程。我们早在2008年就提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告:强震、低温、沙尘暴、飓风、流感等灾害将接踵而来[14]

 

南方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粮仓,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西南旱情已致5000余万人受灾 专家建议人工增雨。2010032215:34  中国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2/153417255525s.shtml

2.       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2003-03-29河南兴农网。http://www.hnnw.net/meteo/do/detail.php?id=1028

3.       孙林海,赵振国。我国暖冬气候及其成因分析。气象。2004 Vol.30 No.12 57-60页。

4.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07070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5.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6.       杨学祥。气象干旱和构造干旱。发表于 2009-2-9 7:56:33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3723

7.       杨学祥. 气候波动、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068): 1003~1005

8.       汤懋苍,钟大赉,李文华等.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是地球热点的证据.中国科学,D辑,1998285):463~468

9.       马宗晋,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99~102

10.   高庆华,张业成,张春山. 论我国洪涝灾害不断加剧的地质环境因素. 见:邓乃恭,雷伟志主编. 大陆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180~184

11.   杨学祥. 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 科学. 1999511):46~48

12.   杨学祥,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203

13.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14.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32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5702.html

上一篇:各地旱情和潮汐组合
下一篇:西南干旱:我们在重复着同一个历史悲剧?
收藏 IP: .*| 热度|

4 杨正瓴 吕喆 苗元华 张肖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