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气象资料:北极涛动和太平洋十年涛动

已有 9394 次阅读 2010-1-20 10:00 |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太平洋十年涛动, 拉马德雷, 北极涛动

北极涛动  

    北极涛动The Arctic oscillation(AO)指数是关于北纬20度以北海平面气压的非季节性变化的主导状况。它的特点是北极的指数和北纬37至45度的指数大致相反的态势。这个指数由David Thompson 和Jone Michael Wallace在2001年提出。
  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二者有相似之处。于是有争论关于哪一个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Ambaum et al.称北大西洋涛动应该用更好的物理学的理论加以定义。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北极涛动指数在正值和负值之间转换。1970年开始,指数开始趋向正值,北极气压低于平均气压,引起欧亚北部和美国大部分地区的相对高温。
  2010年伊始,北半球经历了似乎比往年冷许多的冬季,科学家认为是北极涛动引起的。北极的气压高于平均气压,将更多的冷空气挤向中纬度地区。
http://baike.baidu.com/view/3165886.htm?fr=ala0_1

拉马德雷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缩写为PDO。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PDO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全球强震也有类似的规律。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发生4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在1946-1972年发生11次,在1977-2003年发生0次,在2000-2007年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料分析,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
  1953年和2007年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为18.6年,3个周期为56年,构成一个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周期。1953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主要特征是,8.5级以上强震、低温冷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频繁发生。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8.5级以上强震发生11次,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发生5次(1954年、1957年、1969年、1972年、1976年,其中第一年为拉尼娜年,后4年为厄尔尼诺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发生3次(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6-1977年,当年都是厄尔尼诺年,前一年为拉尼娜年)。
  1977-1999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没有发生8.5级以上强震,中国东北没有发生严重低温冷害,全球没有发生流感大流行。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8.7级强震,2005年3月29日印尼再次发生8.5级强震,2006年9月12日和13日印尼又发生8.5级和8.3级强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8.0级强震。强震规律非常明显,低温冷害规律和流感爆发规律有待于今后验证。
  20世纪以来世界八大地震的基本情况(按震级划分和排列)如下: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9.5级。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
  2、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级。此次引发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3、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级,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并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岛。
  4、(并列)印尼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级,发生在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剩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及印度等国,导致约30万人失踪或死亡;
  4、(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9.0级。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夏威夷群岛,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5、厄瓜多尔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级,发生在厄瓜多尔及哥伦比亚沿岸。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圣-费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并列)印尼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级,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离三个月前发生9.0级地震位置不远。目前已经造成1000人死亡,但并未引发海啸。
  6、(并列)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级。地震引发高达10.7米的海啸,席卷了整个舒曼雅岛。
  7、中国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级。2000余座房屋及寺庙被毁。印度雅鲁藏布江损失最为惨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并列)印尼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印尼班达附近海域。地震引发海啸及火山喷发,人员及财产损失惨重;
  8、(并列)俄罗斯千岛群岛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级,并波及日本及俄罗斯等地[6]。
  8、(并列)印尼大地震(2007年9月13日):里氏8.5级,发生在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按时间顺序,1906、1923、1938、1950、1952、1957、1960、1963、1964、1965、2004、2005、2007年发生了8.5级以上强震,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信号一一对应,其中,1950-1957年的3次强震和1960-1965年的4次强震对应1950-1957年和1962-1965年最强冷信号。
  2004年12月26日、2005年3月19日和2007年9月13日印尼3次8.5级以上大地震,对应2005、2006和2008年初的全球寒流突袭和2000年以后的冷信号增强。其中最后一次寒流袭击最为强烈。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建立全球防冷机制迫在眉睫。
http://baike.baidu.com/view/168387.htm?fr=ala0_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88853.html

上一篇:寒潮暴雪,都是“北极涛”惹的祸?(转载)
下一篇: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关注潮汐组合
收藏 IP: .*| 热度|

1 钟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