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个特大地震预警并非空穴来风
杨学祥
关键提示
财联社8月12日讯(编辑 马兰)因为特大地震的担忧,日本正面临恐慌性抢购。上周末,日本多家超市声明,因地震相关报道出现了部分产品短缺的情况。
上周四,日本南部发生7.1级地震,造成14人受伤。日本气象局随后警告,未来一周还可能发生更大规模地震,并发布了首份特大地震预警。
据日本气象局称,南海海槽发生强烈震动和海啸的风险高于往常,日本可能出现8级甚至9级的地震,当地居民需要为此提前准备。
日本首个特大地震预警并非空穴来风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我的一项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518.htm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14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月30日电当地时间8月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7652.html
相关报道
首个特大地震预警后 日本民众正在恐慌性抢购应急物资
2024年08月12日 15:30 新浪新闻综合
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8月12日讯(编辑 马兰)因为特大地震的担忧,日本正面临恐慌性抢购。上周末,日本多家超市声明,因地震相关报道出现了部分产品短缺的情况。
上周四,日本南部发生7.1级地震,造成14人受伤。日本气象局随后警告,未来一周还可能发生更大规模地震,并发布了首份特大地震预警。
据日本气象局称,南海海槽发生强烈震动和海啸的风险高于往常,日本可能出现8级甚至9级的地震,当地居民需要为此提前准备。
这一警告直接导致日本多地灾难救援包和日常必需品的脱销。上周六早上,日本电子上午巨头乐天网站显示,移动厕所、保鲜食品和瓶装水是需求最大的商品。还有一些超市则表示,将可能实施销售限制,比如对瓶装水进行定量配给。
真真假假
日本基本每隔一两个世纪就会爆发一次8级或9级的破坏性地震,日本政府此前估计下一次大地震将在未来30年内发生,概率为70%。
而上周四的地震无疑是一根导火索,日本居民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在担忧大地震的即将来临,还有一些人悲观认为大地震不可避免。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虽然地震风险较高,但仍不代表一定会发生。日本农业和渔业部门因此敦促人们不要过度囤积消费品。
自上周五以来,日本各地的购物中心从早上开始就挤满了寻找救援包和应急食品的顾客。伊藤洋华堂株式会社在上周五临时决定,在东京都内及其他地区的部分门店,限制每户家庭只能购买12瓶2升的瓶装矿泉水。
然而,社交媒体X上面仍然充斥着渲染地震恐慌的帖子,继续放大人们的焦虑情绪。
据日本放松协会(NHK)称,每隔几秒就会有新的垃圾信息出现,并伪装成与地震相关的有用提示,但其链接最后导向色情或电子商务网站。NHK警告,这些垃圾信息的存在让用户越来越难以获取有关地震的真实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