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地球潮汐形变及其相关18.6年周期的圈层运动:反复折曲是地壳断裂的动力

已有 3710 次阅读 2022-9-17 15:5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地球潮汐形变及其相关18.6年周期的圈层运动:反复折曲是地壳断裂的动力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潮汐变形词条

1定义

编辑

从全球范围来看,潮汐现象首先是地球变形的现象。地球是一个球体。在这里,球体泛指正球体、扁球体和长球体。正球体是严格的球体,可以看成是正圆以任意直径为轴回转而成的球体。扁球体是椭圆以短轴为轴回转而成的球体。长球体是椭圆以长轴为轴回转而成的球体。扁球体和长球体都是球形体,而不是真正的球体。假如地球本来是一个正球体,它要在自转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明显的扁球体,又要在公转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轻微的长球体。这里,暂时忽视前者,着重说明后者,因为前者是永久性变形,而后者是周期性变形,称潮汐变形。

潮汐变形潮汐变形

地球不断地从切线轨道向太阳降落地球不断地从切线轨道向太阳降落

2原理

编辑

潮汐变形是在天体相互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没有公转就无所谓潮汐变形,也就无所谓潮汐现象。在这里,所谓公转,既是地球和太阳环绕日地共同质心的运动,也是地球和月球环绕月地共同质心的运动。对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来说,主要的公转是月球和地球的相互公转。但是,为了说明简单起见,这里首先要考虑的是地球和太阳的相互绕转。潮汐变形:正球体在运动中因受力不均变成长球体潮汐变形:正球体在运动中因受力不均变成长球体

地球和一切其他天体都在运动着。在这个前提下,地球和太阳的互相吸引使这两个天体发生环绕日地共同质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简单地看成地球环绕太阳的公转,因为日地共同质心十分接近太阳的中心。

对地球的绕日公转来说,中心天体太阳的引力是绝对必要的。没有这个引力,地球将在自己的直线轨道上前进。有了这个引力,地球就不断地从当时的直线轨道(实即切线轨道)向太阳降落。在目前的具体条件下,地球并没有因为不断向太阳降落而最后坠入太阳的火窟,只是不断地由当时的直线轨道落入环绕太阳的椭圆轨道。尽管这样,仍然应该把地球环绕太阳的公转看成:既是向前运动的过程,又是向太阳降落的过程。否则,就很难理解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发生的潮汐变形现象。

3差别吸引

编辑

地球在不断地向太阳降落过程中,怎么会发生潮汐变形?怎么会由正球体变成长球体?因为太阳对地球的吸引是差别吸引。所谓差别吸引就是:地球的不同部分,对太阳有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方向,因而受到不同的吸引,它包括引力大小的不同和方向的不同。距离近,所受引力就大;距离远,所受引力就小。方向正,所受引力就正;方向偏,所受引力就偏。不同大小和不同方向的太阳引力,使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长球体。

https://baike.sogou.com/v166651304.htm?fromTitle=%E6%BD%AE%E6%B1%90%E5%8F%98%E5%BD%A2

4    潮汐变形的变化     由于日、地、月三大球体的位置变化,日月对地球的潮汐引力是不断变化的,地球的潮汐变形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潮汐变形,不仅包括海洋潮,而且包括固体潮和大气潮,前者的振幅为60厘米,后两者的振幅分别为20厘米和46520厘米。由此形成地球各圈层胀缩交替的潮汐变形,我们称之为地球的呼吸。

       地壳的胀缩交替的潮汐形变是形成地壳断裂的主要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683.html


自然灾害的13.7天和18.6年周期及其成因

已有 2860 次阅读 2019-11-7 09:2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临界纬度, 差异旋转

  自然灾害的13.7天和18.6年周期及其成因

杨冬红1,2杨学祥3

吉林大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长春 130026

吉林大学 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6

吉林大学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 130026

 

    长期科学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据有18.6年周期,这一周期与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本文通过历史资料反复核对,证实潮汐极大期与低温、飓风活跃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已经查出重复出现两个连续周期。形成对应的周期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冷暖变化的原因不只限于大气层本身,而确有可用于气候预测的星体运行的变化信息。规律表明,2023年开始的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使全球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和飓风活跃期,必须做好预防准备。

 

关键词  潮汐;地震;低温;月亮赤纬角;18.6年周期

Study on 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YANG Dong-hong1, 2, YANG Xue-xiang3

 

1. Research Center of Palaeontology & Stratigrfaphy,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6,China;

2. Key-Lab for Evolution of Past Life and Enviroment in Northeast Asia, Ministry of Eduation China,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 China;

3.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6, China

 

Abstract: The climatic changes have an approximately-19-year oscillation, which is corresponded with tides circle and declination of the moon. Therein, lunar oscillation circle with a 19-year has a significant function in tide oscillations and the circles of climatic chang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limatic changes are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atmosphere itself, but also related to some information on variation of planet movement which could be used for climate forecasting. The sunspot prolonged minimum began in 2020, the regulation shows that global change may enter into low temperature and Super Typhoon from 2023 to 2025.

Key words: tide; earthquake; temperature ; declination of the moon; 18.6-year oscillation

 

一、地球的章动及其原因

 

章动是在行星或陀螺仪的自转运动中,轴在进动中的一种轻微不规则运动,使自转轴在方向的改变中出现如“点头”般的摇晃现象(见图1)。

行星的章动来自于潮汐力所引起的进动,并使得岁差的速度不是常数,而会随着时间改变。这种现象是英国的天文学家詹姆斯·布拉德利在1728年发现的,但直到20年后才得到解释。

在地球,潮汐力主要来自太阳和月球,两者持续的改变彼此间相对的位置,造成的地球自转轴的章动。地球章动最大分量的周期是18.6年,与月球轨道交点的进动周期相同,然而,在更精确的的计算中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周期项目需要被加入。

章动的主要项目来自于月球交点的退行,两者有相同的周期,都是6798天(18.6年),在黄道上的黄经章动分量是17.24",垂直于黄道的斜章动是9.21"。另一个较明显的周期是183天(0.5年),章动分量分别是1.3"0.6",是黄赤交角造成的。月亮赤纬角的13.7天周期和18.6年周期是地球章动的重要原因。

 

日月引潮力产生的地球章动(网上资料)

 

二、日月引力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2  黄道面、白道面和天球(网上资料)

受日月引潮力的影响,地球自转也有明显的0.5年和18.6年周期。前者与地球赤道和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有关,后者与地球赤道面和月球轨道面(白道面)的夹角,即白赤交角(亦称为月亮赤纬角)有关(见图2)。

冬至时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白天太阳潮在南回归线达到最高潮,夜间太阳潮在南回归线达到最低潮,地球自转造成太阳高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摆动,地球扁率也相应变小,导致地球自转加速,夏至也有类似变化。相反,在春分和秋分,太阳在赤道米难,太阳潮南北摆动消失,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速度变为最小。18.6年周期的月亮赤纬角变化对这一过程起到增强或减弱作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

实际上,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以此形成地球自转的0.5年周期。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度至28.6度之间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自转变化的18.6年周期。

给出了黄道面和白道面在天球中的位置,它们与赤道面的夹角分别为23.5度和28.6度,它们之间的夹角约为5度。

如果把大气圈和海洋圈作为一个整体来计算,而不仅仅是其表层流动,那么,应用三轴椭球体转动惯量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表明,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岩石圈的日长增量dT =0.00027s,相当于1/3704s,它是春分和秋分时的地球自转速度小于夏至和冬至时的自转速度的原因。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增加10%,得日长增量dT= 0.00007s,相当于1/14286s。这使远日点的地球自转速度大于近日点的自转速度,从而使远日点处的增减速时间变长,近日点处的增减速时间变短。实际上,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月亮引潮力是太阳引潮力的2.17倍,月亮赤纬角(即白赤交角)为18.6度(最小值时期)或28.6度(最大值时期),黄赤交角为23.5o。所以,月亮赤纬角变化可使日长发生0.6 ms的变化,在受到太阳干扰或增强时,日长变化振幅可达0.3-0.9 ms。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到最小值引起的地球形变,使地球自转加速,日长产生2.5ms(毫秒)的变化。计算值与测量值完全相符[1]。由于大气潮的振幅为465,因此,不同纬度圈产生的大气差异旋转就特别显著。

 

1  物质密度、潮汐振幅和日长变化


密度 g/cm3

潮汐振幅 cm

日长增量 s

赤道线速度cm/s

大气圈

0.00129

46520

0.628

0.3372

海洋圈

1

60

0.00081

0.000435

岩石圈

3

20

0.00027

0.000145

 

应用三轴椭球壳转动惯量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相同,大气圈的起伏约为465m,海洋圈的起伏大约为0.60m,固体地球的起伏约为0.20m,比例为2326:3:1,速度增量比也为2326:3:1。可以对比的是,空气、水、地壳的密度比为3:1:0.00129,是2326:3:1的倒数。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岩石圈的日长增量dT =0.00027s,海洋圈的日长增量为0.00081s,大气圈的日长增量为0.628s(见表1)。大气潮振幅是海洋潮振幅的775倍,这是平流层高速气流产生的原因,即汹涌的大气潮是海洋潮规模的近800倍。

地球在冬至时太阳潮南北震荡[2]

 

赤道处的地表线速度为v = 465m/s,日长T=24小时=86400s,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线速度增量dv分别为-0.000145cm/s-0.000435cm/s-0.337cm/s,即地球各圈层自转减慢(见表1)。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减慢最少,气圈相对减慢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水集中在西太平洋,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对应时间为3月末或9月末(春分320-22日,秋分922-24日,太阳在赤道面上)。

而在6月末或12月末(夏至62122日,冬至1221-23日)日月大潮发生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地球各圈层自转加快。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加快最少,气圈相对加快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水回流到东太平洋,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对应时间为6月末或12月末,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225圣诞节附近的季节性特征相符。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2月末的原因还在于,每年13日或4日为地球轨道近日点,太阳引潮力增大10.2%,与1118-12366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相对应。冬至为122223日,离地球轨道近日点134日很近,太阳潮最强。引起的地球扁率变化也最显著。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每年的1225圣诞节附近,就是潮汐改变地球扁率,影响地球自转、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最好证明[1]

地球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中短期地球自转变化的主要原因。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的强度增加10%,日长增量0.07ms,这使地球自转具有一年的变化周期。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地球扁率在秋分和春分变为最大,自转速度最慢,日长增量0.27ms

实际上,每年49-728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计算表明,由于气圈、水圈和固体地球扁率变化不同,所以产生不同圈层的差异旋转。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的18.6年周期增强或减弱这一效应[1]

M.B.斯托瓦斯把地球作为体积不随时间变化的不等速的二轴椭球体,计算了它的基本参数随扁率或偏心率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得出南北纬35o线不随扁率变化而伸缩,由于其固定不变的特性而称为临界纬度。相反,南北纬62o与赤道纬度,当地球扁率发生变化时,互为消长,称为共轭纬度[3]0o62o共轭纬度以及35o临界纬度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中的特殊作用,表明地球扁率变化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中可能起到某中特殊作用。

全球性地表风带和气压带由赤道向两极依次为:赤道无风带(低压带)、纬度为0-30度的南北两个信风带(贸易风带)、纬度为30-35度南北两个亚热带无风带(高压带)、纬度为35-60度左右南北两个盛行西风带、纬度60度左右南北两个多风暴带(低压带)、纬度60度以上南北两个寒带东风带与极地高压带。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相邻两个风带之间的过渡带,即0度,南北30-35度,南北60度的5个纬度带,其两侧空气水平流动方向明显不同,故称为大气临界纬度。这是北纬30-35度线多灾多难的主要原因。

 

4  临界纬度和全球大气环流

 

 

 

5   地球扁率变化导致的高纬度圈和低纬度圈差异旋转和地球呼吸运动

 

固体地壳的扁率变化与大气圈的扁率变化大致相同,规模变小,是地震火山活动的基本动力(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圈和低纬度圈扩张,高纬度圈收缩;地球扁率变小时,赤道圈和低纬度圈收缩,高纬度圈扩张)。

地球自转时,赤道至北纬35°地带鼓起,35°至两极之间的地带下陷.上升与下降的交界带为35°线.

其次,太阳和月亮引潮力的长期项是赤道到南北纬35°间的地带为上升区,35°至两极之间的地带为下沉区.其交界带为35°线.

赤道和低纬度地区上升,转动惯量变大,自转变慢;高纬度地区下降,转动惯量变小,自转变快。所以,35度线也是地壳自转快慢转变的分界线。

我们已经论证,潮汐形变是地震的主要动力。由于北纬35度是地球升降反向和旋转反向的分界线,所以,北纬30-40度是垂直升降和水平扭转最剧烈的地区,应该是明显的地震带。


图6 中国地震带集中在北纬35度线两侧,35度线是扭曲构造的分界线

 

这是一个被忽视的发现:南北纬35度线是高低纬度圈差异旋转分界线,地球扁率的反复变化,将导致南北纬35度线两侧的高纬度圈和低纬度圈反复差异旋转,反复扭曲,形成显著的纬向和径向断裂带。这是北纬30-40度线成为地震带的主要原因。

 

三、旱涝灾害的18.6年周期

在澳大利亚气象学家E. 布赖恩特编著的《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中,有关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75项,与潮汐周期相同的有66项,占88%,表明潮汐是影响气候现象循环的主要因素。其中,有5项的周期为18.6年,1项的周期为19年(见表2[3]

 

气候现象循环的18.6年周期[3]

现象                                                   周期/

加拿大平原干旱,   1583-                                     18.6

美国大平原干旱,   1805-                                     18.6

中国北部干旱,   1582-                                        18.6

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干旱,   1606-                       18.6

尼罗河谷干旱,   622-                                          18.6

副热带高压的纬度范围                                          19

三、全球地震的18.6年周期

胡辉和杜品仁分别指出地震存在18.6年周期。杨冬红和杨学祥指出,全球8级以上地震存在9年和18.6年周期。


图7  1895-1977年8级以上地震的9年和19年周期[4]

 

解朝娣等人采用18502012年期间USGS全球M5.0地震目录资料,构成全球地震能量-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9年、19年和45年的3个准周期,其中,45年准周期最为突出.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对长周期潮汐起潮力与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没有发现全球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与潮汐短周期相关的准周期[5]

全球地震的9年和19周期得到证实。这两个周期就是18.6年周期及其半周期。45年周期也是9年周期的倍周期。

 


8a, b)1850-2012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能量-时间序列小波变换图及其准周期分析图;(c, d) 1850-201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能量-时间序列小波变换图及其准周期分析图[5]

 

五、全球气温的18.6年周期

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成为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2015年又突破了这一纪录。我们在2008年撰文指出,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我们将迎来最热年新纪录。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使2014年和2015年成为1880年以来有气象记录的最热年,验证了我们在2008年的预测。我们在2014年撰文指出,全球气温变化存在18.6年变化周期[4,6]

 

1.       全球气温变化的18.6年周期的成因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度至28.6度之间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自转变化和全球气温变化的18.6年周期。

在极大值时期,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潮汐南北震荡的振幅为57.2度,大气和海洋的潮汐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导致全球气候变冷。

在极小值时期,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极大值),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潮汐南北震荡的振幅只有37.2度,比极大值时期的潮汐南北震荡振幅减少三分之一,导致海洋和大气变冷程度减弱.

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4,6]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我们在2014年撰文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为18002005518.6年。在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从长期周期来看,全球变暖还能持续400年,3100年将进入变冷高峰。16年前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月亮赤纬角由1995-1997年的最小值时期变为2005-2007年的最大值时期(1997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1998-2000年、2007年、2010年最强的拉尼娜事件也是重要原因,见:杨冬红等,2008),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4,6]

 

2.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18.6年周期

 

刘国华等人基于青藏高原五道梁气象站1957-201256年的温度、降水和湿度数据,利用M-K检验、Morlet小波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以诊断其变化趋势,同时利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的56年间,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气温、降水变化呈上升趋势,湿度变化呈下降趋势,其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逐渐增强.在长时间序列中,温度呈现30/1819/10/5年变化周期,降水呈现2030/14/89年变化周期,湿度呈现30/5/15年变化周期.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显示,气温将延续过去的变化有持续升高趋势,降水变化与过去一致呈上升趋势,但趋势将有所减缓,未来湿度变化呈下降趋势(见表4[7].

 

表3  青藏高原五道梁气象站1957-201256年的气温、降水、湿度变化周期

 

周期/

1主周期

2主周期

3主周期

气温

30

18-19

10,5

降水

20-30

14

8-9

湿度

30

5

15

 

表4 1947-1999年拉马德雷现象与月亮赤纬角的叠加对气温变化影响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月亮

赤纬角

1949-1951

最大值

1959-1961

最小值

1968-1970

最大值

1977-1979

最小值

1986-1988

最大值

1995-1997

最小值

气温变化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气温均值

       低温时期

          高温时期

厄尔尼诺升温

1951195719631965196919721976

19821986198719911997

拉尼娜降温

19491954195519561964

19671970197119731975

198419881999

特大地震降温

1950195219571960196319641965

8.5级以上地震

注:?表示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来自赵得秀教授的预测。

 

表5 2000-2052年拉马德雷现象与月亮赤纬角的叠加对气温变化影响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2031-105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月亮

赤纬角

2005-2007

最大值

2014-2016

最小值

2023-2025

最大值

2032-2034

最小值

2041-2043

最大值

2050-2052

最小值

气温变化

最小值

变暖停滞

最大值

最新记录

最小值?

明显变冷

最大值?

明显变暖

最小值?

变暖减弱

最大值?

明显变暖

气温均值

       低温时期

          高温时期

厄尔尼诺升温

20022006200920152018202220252029

20332036204020432047

拉尼娜降温

200020072010201120132019

20232028

20312035203920422046

特大地震降温

200420052007201020112012


注:?表示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来自赵得秀教授的预测。

 

六、中国雾霾的18.6年周期

雾霾天气的出现主要受两个条件的影响:一是大气颗粒物浓度,二是气象条件

20131月中国雾霾高发,我们研究发现雾霾的频发和清除与两种特殊的潮汐组合类型相关,这种相关性在201312月和20141月又重复出现。这与吴兑等根据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得出同样的结论,对中国大陆而言,12月、1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这两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30%9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5%。这一研究结果与潮汐类型的划分完全一致。2013年的中国雾霾首发在1月,并于12月进入高潮。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2013年雾霾高发,并将在今后三年持续高发。52年前,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前一周期的雾霾高发。上述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不同的潮汐变化组合规律研究雾霾的集聚和扩散规律是完全可行的[8,9]

 

七、             全球飓风的18.6年周期

 

全球飓风和美国飓风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预计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飓风活动进入新的活跃期,我们必须做好防御准备。

 

表6飓风活动的月亮赤纬角周期(修改)

 

   

每年生成飓风

飓风活跃期

月亮赤纬角

美国飓风

1977

暂无资料

暂无资料

最小值

最少纪录

1978

暂无资料

暂无资料

最小值

最少纪录

1979

暂无资料

暂无资料

最小值

最少纪录

。。。。





2002




飓风活跃期

2004

18个以上

飓风活跃期


飓风活跃期

2005

27

45级以上飓风,飓风活跃期

最大值

飓风活跃期

2006

18个以上

飓风活跃期

最大值

飓风活跃期

2007

18个以上

飓风活跃期

最大值

飓风活跃期

2008

18个以上

飓风活跃期


1个,最少纪录

2009

减少



最少纪录

.。。。。




最少纪录

2011


大西洋飓风最少


1个,最少纪录

2012

个位数

大西洋飓风最少


2最少纪录

2013

个位数

大西洋飓风最少


最少纪录

2014

个位数

大西洋飓风最少

最小值

1个,最少纪录

2015

个位数

大西洋飓风最少

最小值


2016

个位数

大西洋飓风最少

最小值


2017

增强




。。。。





2023

18个以上?

飓风活跃期?

最大值

飓风活跃期?

2024

18个以上?

飓风活跃期?

最大值

飓风活跃期?

2025

18个以上?

飓风活跃期?

最大值

飓风活跃期?

资料来源:

编译:郝静,2008-2014年美国飓风数量破最少纪录。2016-07-21 16:53,来源:《今日美国》。

http://www.sohu.com/a/106953301_362092

三大飓风齐聚北大西洋 过热的海水成为推力。2017-09-13 14:51:28 央广网。

http://news.china.com/news100/11038989/20170913/31385190.html

 

八、             气温变化、雾霾、地震和拉尼娜指数的13.6天周期

 

李国庆发现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13.6天、27.3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影响天气变化[10]

200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潮汐组合对气候影响的检验对比工作,部分对比结果发表在2011年第4期的《地球物理学报》[11]

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气候变暖、强震频发、地球自转变慢、中国雾霾高发和严重旱灾高发。

详细的雾霾、气温、海温、地震的13.6天周期对比数据可在科学网查找。

13.6天和18.6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影响地球固体潮、海洋潮和大气潮,对应地震活动、海温变化和大气涡旋的形成(如飓风和台风)[12,13]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2.  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211):44~47

3.  E. 布赖恩特。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04年,11819109, 122130158

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5.  解朝娣, 吴小平, 雷兴林, 冒蔚, 孙楠。长周期潮汐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0):3425-3433.

6.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7.  刘国华,王一博,高泽永,文晶。1957-2012年青藏高原五道梁盆地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03):410-416.

8.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9.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10.              Li Guoqing. 27.3-day and 13.6-day atmospheric 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Adv.Atmos.Sci.2005,22:359-374.

11.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12.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13.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3):90-91.

     14.           杨冬红, 杨学祥自然灾害的周期研究及其成因探讨黑龙江气象. 2017.34卷第4P13-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5199.html

      地球自转的18.6年周期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在18.6度到28.6度之间变动,周期为18.6年。当月亮赤纬角极大值为28.6度时,地球扁率变为最小,地球自转最快。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为28.6度,所以,2020-2022年地球自转速度开始变快,18.6年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幅度最大的周期。

根据罗时芳等人(1974)和任振球等人(1990)的研究,地球自转周期11.169年对应11.2年太阳黑子周期、12.15年对应12.01年木星相似会合周期、18.6年对应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9.855年对应19.858年木星、土星会合周期、22.337年对应22.2年太阳磁周、29.783年对应29.46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59.555年周期对应5960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显示地球自转与行星潮汐的对应关系(见表1[2, 3] 

198.72年是太阳黑子长周期和九大行星会聚(九星连珠)周期,被一些专家认定为灾害周期发生的天文原因[3]

1  地球自转变化的长周期

(据罗时芳[2]1977;任振球[3]1990;杨学祥[4]1998;杨冬红修改,2009

地球自转周期(年)

    

(毫秒)

           对应天文周期(年)

 

178.698

89.348

59.555

 

 45.0

 

34.503

 

29.783

 

22.337


19.855

 

18.6

12.15

11.169

9.2

0.385

0.803

1.239

 

 0.304

 

0.215

 

0.521

 

0.434


0.189

 

0.521

0.141

0.162

0.184

198.72,太阳黑子长周期;九大行星会聚周期

89.757,太阳黑子长周期;89.36,九星会聚之半

57.119,太阳黑子长周期;59.573,木星、土星会合周期;5960,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59.88,潮汐混合周期*

45.39,土星、天王星会合周期;44.548,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4*

35.88,土星、海王星会合周期;37.22,月亮交点进动双周;

33.4,近点月与日月大潮合成周期*

29.46,土星公转周期;30.02,土星相似会合周期;29.95,潮汐合成周期*

22.2,太阳磁周;22.014,朔望周期与交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22.274,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22.0879,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19.858,木星、土星会合周期;19.99,水星相似会合周期;19.96,交点月周期、近点月周期、朔望周期两两合成周期(2.05332.20142.2087)的会合周期*

18.61,月亮交点进动周期,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9.9-13.035,太阳黑子周期;12.01,木星相似会合周期

11.2,太阳黑子周期;11.007,朔望周期与月亮交点周期的合成周期*11.137,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11.0439,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8.9-9.4,太阳黑子周期;9.2多项潮汐合成周期*

注:带*号者为杨冬红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韩延本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2.  罗时芳梁世光叶叔华地球自转转率变化的周期分析[J]. 天文学报, 1974, 15(1): 79-84.

3.  任振球全球变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60-77.

4.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901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181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975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729.html

上一篇:9月17日午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下一篇:9月17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杨正瓴 范振英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