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0年4月和8月太阳风暴通过极光杀灭地球甲型流感病毒

已有 2460 次阅读 2022-7-2 08:1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10年4月和8月太阳风暴通过极光杀灭地球甲型流感病毒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太阳黑子强度变化与新冠疫情的相关性表明,太阳紫外线杀灭病毒的强度非常重要,在有阳光的地方,紫外线是环境病毒消杀不可替代的方式;在阳光达不到的地方,如黑夜和阴雨天,太阳风暴可以通过极光大规模消杀全球病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439.html

       靠近两极的高纬度国家有机会看到极光。俄罗斯,芬兰,加拿大,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美国(阿拉斯加)、阿根廷。这些地方看到极光的几率比较大一些。其他高纬度地方出现的几率相对而言小一些。极光既可以在极昼发生,也可以在极夜中发生。

https://www.tianqi.com/toutiao/read/175235.html

极光是一种等离子体现象,主要发生在具有磁场的行星上的高纬度区域。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

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可。

https://www.yebaike.com/22/1928005.html

      据外媒报道,一项新研究追踪了木星极光中壮观的“紫外线风暴”的生命周期,这些极光是由其卫星木卫一的带电粒子产生的。研究作者称,这些“风暴”由环绕木星两极的椭圆形极光活动的黎明一侧的增亮和扩大组成,其演变模式令人惊讶地让人联想到地球极地天空熟悉的极光,称为极光亚暴。新的研究是第一个跟踪风暴从它们在这颗巨大行星的黑夜一侧诞生到它们的全面进化的研究。它于2021年3月16日发表在《AGU Advances》杂志上。

       在“黎明风暴”期间,木星安静而有规律的极光弧会转变为复杂而强烈明亮的极光特征。它在5-10个小时内,从黑夜一侧旋转到黎明一侧面,最终到白天一侧,向太空发射数百到数千吉瓦的紫外线。这种巨大的亮度意味着至少有十倍以上的能量从磁层转移到木星的高层大气中。

       这些发现表明,无论其来源如何,粒子和能量并不总是在行星磁层中顺利循环。它们往往会累积到磁层崩溃,并在行星极光中产生类似亚暴的反应。

      "即使它们的来源是不同的,但首次展示了这两个非常不同的系统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能够从每个行星特有的特殊性中识别出普遍现象,"Bonfond说。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104635.htm

      2022年3月20日为春分,北极地区由极夜转变到极昼,由此引发的紫外线风暴和极光可以消杀靠近北极地区的新冠病毒。特别是2022年3-6月,中等以下太阳风暴频发,这些都是近4个月俄罗斯新冠疫情减轻的重要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463.html

       2009年4月美国和墨西哥相继爆发甲型流感,2010年年4月5日和8月4日爆发太阳风暴,2010年8月,WHO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结束,此次疫情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30万人感染,总死亡人数约为1.8万人,平均死亡率1.3%。

       这是太阳风暴结束病毒流行疫情的第三个例子。另外两个例子是: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神秘消失与1921年5月太阳风暴的发生相对应;2002年2月开始的SARS至2003年底神秘消失与2003年10月30日太阳风暴发生相对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2308.html

      2010年8月1日爆发的太阳风暴在北京时间8月4日凌晨1点40分抵达地球,在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但未对我国造成大规模影响。未有媒体报道因太阳风暴大规模断电的情况,手机信号也一直保持畅通。

  太阳物理专家中科院云南天文台首席研究员林隽介绍,昨天,太阳风暴会在北极地区产生极光。他介绍,太阳风暴对地磁的影响会持续几个小时,影响最强烈的时间,我国正好是黑夜。“我在上午9点接到信息,说高空还有电磁暴发生,但对地面几乎已无影响。”

     “太阳风暴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对不同纬度的地区影响不同,纬度较高的北美地区受影响较大,我国受影响较小。”

       据悉,今年4月5日太阳就曾经有一次爆发,引发强烈的空间天气事件,当时的地磁暴为2008年以来最强烈的一次,被称作“清明节事件”。科研人员指出“清明节事件”吹响了新一轮太阳风暴袭击号角,空间天气灾害性事件将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4115.html

回顾:2009年甲流之下的美国 

2009年3月28日,墨西哥一名5岁的小男孩被确诊为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

2009年4月15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在加州10岁患儿送检样本中,发现一种新型甲型流感病毒,研究发现新H1N1病毒的基因组,是由北美猪系的H1N1和欧亚猪系H1N1流感病毒的基因组重组而成。

2009年4月17日,同样在加州,一名8岁患儿的送检样本中再次发现同一病毒株。两个患儿相距130英里,CDC立即与加州当地的动物和人类健康官员合作,立即开始对这一敏感情况进行调查。

2009年4月18日,根据《国际卫生条例》,美国国际卫生条例规划署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了2009年 H1N1流感病例。

2009年4月21日,CDC开始研发用于疫苗制备的病毒株,最终a/california/07/2009被选定为制造疫苗用的疫苗病毒,CDC把疫苗病毒送往疫苗制造公司,以便他们能够开始生产疫苗,以备美国政府决定有必要时,使用疫苗进行防疫。并将H1N1的相关研究发表在美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杂志上,CDC描述了这些病例,并要求美国各州公共卫生实验室将所有不能分型的甲型流感样本全部送到CDC。一天之内,在圣地亚哥和加州因皮里尔的医院又发现3个患者感染了新H1N1。

2009年4月22日,CDC启动了紧急行动中心(EOC),以协调应对这一新出现的公共健康威胁。

2009年4月23日,美国CDC举行了第一次正式的全面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情况,向全世界宣布疫情,并指导公众和卫生保健部门应对迅速变化的局势。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宣布全国进入卫生紧急状态,首都墨西哥城封城10日。

2009年4月24日,CDC将H1N1病毒的完整基因序列上传到国际流感数据库,供全世界科学家研究。

2009年4月25日,墨西哥猪流感爆发,全国确诊1004人,死亡68人。WHO总干事宣布新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2009年4月26日,美国政府确定全国范围内存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CDC的国家战略储备开始释放25%的战略储备物资,用于保护和治疗流感。向各州提供1100万剂抗病毒药物和个人防护设备,超过3900万套呼吸保护设备(口罩和呼吸器)、长袍、手套和面罩(分配数量取决于各州的人口)。

2009年4月27日,WHO将流感大流行疫情警戒级别从3级提高到4级。

2009年4月28日,中国开始部署防控工作。

2009年4月29日,WHO将猪流感警戒从4级提高到5级,表明大流行迫在眉睫。

2009年4月30日,WHO用A H1N1代替猪流感的称呼,中国称之甲流。

2009年5月11日,四川确诊第一例甲型H1N1病例。所有患者同机乘客及医务人员隔离观察。

2009年5月27日,WHO将疫苗生产用毒株发放至全世界申请疫苗生产的企业。

2009年6月1日,WHO确定全世界确诊1.5万H1N1患者,死亡99例。

2009年6月11日,WHO将甲型H1N1警戒级别从5级提高到最高级6级。这是WHO 40年来第一次把传染病警戒级别升至最高级别。世卫生组织确认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共确诊27737例患者,死亡141例。

2009年6月18日,南非发现确诊患者。

2009年6月25日,CDC估计美国至少发生了100万例2009H1N1流感病例,但大多数是轻症。

2009年7月15日,中国确诊5592例,治愈3852例,无死亡病例。

2009年7月23日,华兰生物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江苏、泰州进入临床试验。

2009年8月12日,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初步安全性分析报告显示安全可靠。

2009年9月3日,中国北京中小学生开始免费接种甲型H1N1疫苗。

2009年9月16日,我国确诊10221例甲型流感,治愈6098例。

2009年10月6日,西藏出现中国首例甲型H1N1死亡病例。

2009年10月7日,中国紧急调运20万剂甲型H1N1疫苗至西藏。

2009年11月底,由于被感染的国家太多,已经无法统计感染人数,WHO宣布放弃公布被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

2009年12月11日,甲型H1N1造成美国近1万人死亡。我国已有3238万人接种甲流疫苗。

2009年12月22日,中国内地一共确诊12.3万例新型H1N1患者,死亡714例。

2010年4月10日,疫情基本结束,为时大约一年。

2010年8月,WHO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结束,此次疫情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30万人感染,总死亡人数约为1.8万人,平均死亡率1.3%。

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https://www.sohu.com/a/371288048_12005462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230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4115.html

2010年太阳风暴通过极光杀灭甲型流感

太阳风暴致多地出现壮观极光

作者:孝文 来源:新浪环球地理 发布时间:2010-8-11 14:18:54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8月11日报道,上周,由于日冕物质抛射产生了大量等离子体或带电气体,结果形成了壮观的北极光,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现象竟然持续数日。看到下面这些天文奇观,你定会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甚至产生敬畏之情。

1.极光笼罩加拿大魁北克

极光笼罩魁北克(图片提供: Ian Diamond)

8月4日,极光形成的绿色幕布笼罩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克里族地区瓦斯卡冈迪什鲁珀特河(Rupert River)上空,形成了光影交错的壮观景象。美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台捕捉到8月8日日冕物质抛射的壮观景象,这些物质喷发直接瞄准地球,还引发了将出现天文奇观的猜测。如今,业余天文爱好者或许将迎来另一场视觉盛宴:美宇航局太阳及日光层探测器7日发现的太阳耀斑活动甚至比前一次强度更大。虽然这一次大部分等离子体不是直接朝向地球,但科学家表示这仍会带来另一轮五彩极光展示。

2.灿烂星空与极光辉映

灿烂星空与极光辉映(图片提供: Federico Buchbinder)

8月6日,上周日冕物质抛射形成的极光在加拿大马尼托巴湖岸边劳伦海滩上空发着微光。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太阳喷射的带电粒子与地球大气层中氮、氧等原子碰撞,给其注入能量,这些原子以光的形式释放,结果产生了绿色、红色、蓝色等颜色的闪闪发光的大幕。

3.奥斯陆极光表演

奥斯陆极光表演(图片提供: Otto L. Motzke)

8月4日,在上周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极光展示中,绿光与湖水和大地相映成趣。在北半球,极光在靠近北极圈附近的高海拔地区更为常见,比如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不过,根据科学家的预测,8月7日的日冕物质抛射使得极光这种壮观现象在世界上一些海拔相对低的地方出现。事实上,业余天文爱好者甚至在奥斯陆、加拿大马尼托巴湖和美国苏必利尔湖这些地球最南端的地方捕捉到极光靓影。

4.湖水与极光交相辉映

湖水与极光交相辉映(图片提供: Shawn Malone, )

正如这张全景图所示,8月3日,在苏必利尔湖靠向密歇根州的一侧,五颜六色的极光交相辉映。向地球进发的太阳风暴并不一定就能形成极光。若没有大量太阳观测卫星的帮助,科学家很难确切了解到日冕物质抛射对气球大气层的准确影响。

https://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911-1.shtm

作者:孝文 来源:新浪环球地理 发布时间:2010-8-11 14:18:54

太阳风暴致多地出现壮观极光

5.天空闪现绿光

天空闪现绿光(图片提供: Miguel Yetman)

8月4日,加拿大马尼托巴上空的云团沐浴在极光的绿光中。引起极光的日冕物质抛射还能形成地磁暴,进而影响到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甚至是地面的通信和电力系统。据空间气象网站介绍,与之前强度大、现身海拔相对较低地区的太阳风暴一样,即将冲击地球的带电粒子应该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太大影响。该网站称:当云团笼罩大地——可能是在8月10日,高海拔地区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应警惕极光的出现。

6.紫色迷雾 

紫色迷雾(图片提供: Shawn Malone, LakeSuperiorPhoto.com)

8月4日,从苏必利尔湖岸望去,极光闪现的绿光与顶端的青紫色云团相映成趣。根据地球大气层中的原子类型以及它们在天空中的高度,极光会闪现不同的颜色。我们大多看到的是黄绿色的极光。这是因为人眼可以看到低海拔地区(距地面大约100至300公里处)氧原子形成的光影展示。绿色和紫色是由氢气和氦气等较轻的气体产生的,而氮气又能给绿色极光大幕底部增添一道道红边。 

7.太阳活动趋于频繁 

太阳活动趋于频繁(图片提供:NASA)

正如这张由太阳动力学观测台拍摄的照片显示,太阳的发光旋转物(图像中央左侧)标出了等离子体流释放8月1日日冕物质抛射的位置。那次日冕物质抛射引发了上周壮观的极光现象。不同的颜色显示了太阳具有温度差异的地区。太阳活动周期是太阳黑子数及其他现象的准周期变化,大约11年为一个周期。上一个太阳活动高峰期结束于2001年,随后进入长期的静默期。连同最新活动频繁的太阳黑子,8月份的日冕物质抛射似乎是太阳重新觉醒的迹象,这对极光迷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却会给卫星、宇航员和部分地面设施带来潜在麻烦。

https://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911-2.shtm

http://travel.hebnews.cn/2010-08/05/content_381139.htm

太阳风暴今日抵达地球 会产生强烈极光(图)

//www.jxnews.com.cn   2010-08-04 14:51:09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薛岚 

https://news.jxnews.com.cn/system/2010/08/04/011447708.shtml

美国明尼苏达州极光

2010.08.05 10:23:43

1 / 8

4日太阳风暴已抵达地球,并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部分地区产生了极光现象,在欧洲的丹麦、德国、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以及美国和加拿大北部都能看到太阳风暴造成的极光。

http://slide.tech.sina.com.cn/d/slide_5_453_911.html#p=1

太阳风暴“赶路”3天吹抵地球

2010年08月05日03:17京华时报

太阳风暴“赶路”3天吹抵地球

  太阳黑子爆发时产生的大量粒子流形成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图/东方IC

  本报讯 (记者李铁铮)昨天,记者从科研单位获悉,8月1日爆发的太阳风暴昨天凌晨1点40分抵达地球,在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但未对我国造成大规模影响。

  此次太阳风暴在北京时间8月4日凌晨1点40分到达地球。昨天未有媒体报道因太阳风暴大规模断电的情况,手机信号也一直保持畅通。

  据悉,今年4月5日太阳就曾经有一次爆发,引发强烈的空间天气事件,当时的地磁暴为2008年以来最强烈的一次,被称作“清明节事件”。科研人员指出“清明节事件”吹响了新一轮太阳风暴袭击号角,空间天气灾害性事件将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京华时报记者: 李铁铮)

https://sports.qq.com/a/20100805/000052.htm

清明节事件

王曌燚

已有 1666 次阅读 2010-5-14 10:19 

2010年4月5日,时逢清明时节。 

这一天,太阳就不甘寂寞,一次小的爆发引发了一次强烈的空间天气事件。地磁暴为2008年以来最强烈的一次,地球同步轨道高能电子通量迅速增长,持续6天发生高能电子增强事件,强度仅次于上个太阳活动周中最强的一次。[1]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11日说,它的“银河15”卫星4月5日失去控制,原因可能是卫星运行系统在一场太阳风暴中瘫痪。[2] 

话说2012要大爆发,能保住多少卫星?【香港《太阳报》4月21日报道】美国科学家作出惊人预测:地球在3年后,即2012年将遭遇历史上最强的超级太阳风暴,并引发大灾难,短短90秒的太阳风暴足以令全球陷入黑暗时代。由于太阳发出的高能量粒子影响地球磁场,依赖电力较大的欧美灾情最为严重,估计数以百万计的人间接因此而死,复原时间长达十年。

新一期《新科学家》周刊一篇文章写道:“2012年9月22日午夜,(纽约)曼哈顿上空有色彩缤纷的光。数秒后灯泡变暗、闪烁不定,但突然又变得异常明亮,随后熄灭。90秒钟后,整个美国东部停电。”[3] 

[1] http://www.cserf.ac.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312

[2]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0_05/14/1516385_0.shtml

[3] http://www.cserf.ac.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3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004-32420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510.html

上一篇: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5.1级地震:关注2022年6月29日强潮汐组合
下一篇:伊朗发生6.2级地震:关注2022年6月29日强潮汐组合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杨文祥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1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