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两条新闻提出世纪难题
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的研究报告说,今年3月,北极地区上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北极平流层的臭氧水平达到了3月份的历史最低点,对卫星观测的分析表明,臭氧水平在3月12日达到最低点,为205个多布森单位,相比之下,北极地区3月份的最低臭氧值通常约为240个多布森单位。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地球科学首席科学家保罗·纽曼指出“对于臭氧层的整体健康,这是令人担忧的,因为三月和四月期间北极的臭氧水平通常很高。
就连美国驻华大使馆近日都发布警告称,今年北极的臭氧消耗达到创纪录水平: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生命免受紫外线辐射有害影响的屏障。今年春季,北极大部分地区臭氧层消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这是谁干的”“2020地球全面危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气中持续存在消耗臭氧物质,以及因为平流层(高度在约10公里和约50公里之间的大气层)的冬季非常寒冷。
今年三月,北极圈内气温异常严寒,今年北半球北极涛动处于强正值,北极圈内的北极涡旋势力非常强悍,这导致北极圈平流层大范围出现气温低于-78摄氏度的异常低温,同时,北极圈内也存在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在极低的温度条件下,北极臭氧消耗更容易发生,因此在北极涡旋内,大量臭氧被消耗,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臭氧层空洞。
好在,四月份平流层温度的升高导致极地涡旋收缩并分裂成两个更小的独立涡旋,并允许与来自低层大气的富臭氧空气混合,最终阻止了臭氧消耗反应,同时补充了被过度消耗的臭氧,监测数据显示,北极臭氧空洞在四月已经关闭。
由于每年的气象条件和温度不同,臭氧消耗的严重程度也有波动。这意味着北极偶尔仍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臭氧消耗。但如果没有《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际协议,人类在过去几十年中尽量减少了臭氧消耗物质的排放,如今的北极臭氧消耗可能更加严重。但这一类物质能在大气中停留几十年,因此目前它们还在破坏臭氧,有时会酿成这样的大规模臭氧消耗事件。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表示,2020年的臭氧损失表明,我们要保持警惕并持续观测臭氧层的情况。
https://new.qq.com/omn/20200515/20200515A09Y2900.html
2020-04-02 13:22:38 来源: 中国生物技术网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2日06时3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932605例,累计死亡46809例,累计治愈193177例。
欧洲部分国家疫情依旧严峻,美国已有30个州被批准宣告进入“重大灾难状态”。
除了中国以外,这场大流行似乎没有显示出减弱的迹象。现在它已是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最大威胁。
以下7张图表显示了新冠病毒是如何在疫情最严重的几个国家传播的。
美国
图片来源:CNBC
美国于1月21日报告了首例确诊病例,但直到在当局扩大了对该病毒的检测范围后,病例从3月份才开始暴增,并一跃成了全球第一。
截止到今天凌晨,美国已确诊病例数已突破21万。但有官员认为,报告的数字可能低估了实际感染人数。
因对疫情反应迟钝而受到批评的特朗普政府警告说,与该疾病有关的死亡人数可能达到10万至24万。
意大利
目前,意大利报告的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死亡人数是全世界最高的,已超过1.2万人。
第一例意大利确诊病例1月31日首次在罗马发现,随后不久,在伦巴第北部地区出现了一群病例。
西班牙
截至2月底,西班牙报告的新冠肺炎病例只有45例。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个月里,累计病例激增超过9万例,而死亡人数从零跃升至超过8000人,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意大利。
德国
同美国一样,德国3月份的确诊病例激增,从月初的100多例增至目前的7万多例。
法国
1月下旬, 法国成为欧洲第一个报告新冠肺炎病例的国家。自2月底以来,该国确诊的病例数激增至50000多例,目前已有3000多例死亡。
伊朗
2月19日,伊朗库姆省首现新冠肺炎病例。目前,伊朗记录了超过44000例确诊病例和2800例死亡,使该国成为中东受灾最严重的国家。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979R2890512TON6.html
2020年3月23日北极臭氧洞出现是福是祸?
根据地球轨道周期,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由于没有达到臭氧洞低浓度的标准,即使是臭氧洞没有出现,但是北极臭氧稀薄区在3月和南极臭氧稀薄区在9月也会周期存在,从而形成每年3月和9月两极地区的臭氧稀薄区变化周期。这是新冠病毒季节性爆发的第一大原因。
第一、每年3-4月和9-11月的臭氧洞漏能效应,相当于大自然对地球的两次大规模消杀病毒过程,对冠状病毒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每年6-8月北半球夏季太阳黑子最强,每年1-2月和12月北半球冬季太阳黑子最弱,这是新冠疫情季节性波动第二大原因。南半球与此相反,每年6-8月南半球冬季季太阳黑子最弱,每年1-2月和12月南半球夏季太阳黑子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521.html
巧合的是,2019年全球爆发了新冠病毒疫情,2020年3月发生北极臭氧洞和9月发生南极臭氧洞。大量太阳高能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地表,灭杀了新冠病毒,保护了人类,其作用和贡献却被忽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084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0966.html
臭氧洞的存在和扩大与地球公转轨道有关
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9月22-24日)到冬至(12月21-23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春分(3月20-22日)到夏至(6月21-22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其中,2010年冰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由于地球近日点在1月3日或4日,远日点在7月2日或3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特别是,由于没有达到臭氧洞低浓度的标准,臭氧洞没有出现,但是北极臭氧稀薄区在3月和南极臭氧稀薄区在9月也会周期存在,从而形成每年3月和9月两极地区的臭氧稀薄区变化周期。这是冠状病毒季节性爆发的原因。
每年3月20日(春分)开始的北极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和9月23日(秋分)开始的臭氧洞的臭氧洞漏能效应,相当于大自然对地球的两次大规模消杀病毒过程,对冠状病毒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不可忽视。
事实上,地球南北极都出现过臭氧洞,证实了我们的理论。彗星的轨道是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受太阳风压力作用,在近日点彗尾最长,在远日点彗尾最短。同样,地球轨道也是一个椭圆,在近日点气尾最长,在远日点气尾最短。这是南极臭氧洞比北极臭氧洞面积大,存在时间长的原因(见图1)。
图 1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流动形成两极地区极昼时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和极夜时气尾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和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和57万km;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和2000年)分别缩短了76和44万km。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这是2020年地球南北极都出罕见臭氧洞的天文原因。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方向形成气尾,向光方向形成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这是大气异常流动的结果。南极大陆沿海强烈的海洋西风漂流增强南极大气涡旋,增加南极臭氧洞的扩大。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北半球大陆集中,人口稠密,如果《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努力只是将臭氧洞从南极迁移到北极,这项成功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
“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
我们在1999年撰文提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
正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大约占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的9%.在80~4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γ射线和X射线被N2和O2/O3所吸收,在15~55km高度的臭氧层,99%的紫外线被O3所吸收.即在地球磁层、大气层和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到达生物圈的太阳辐射能将增大9%,造成地表温度的大幅度波动.与此同时,到达地表的γ射线、X射线和过量紫外线将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W199910001191.htm
https://www.doc88.com/p-4317663607230.html
https://www.docin.com/p-344676587.html
2022年3月19日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的条件:2020年9月南极出现臭氧洞(面积排序12位),2020年3月北极出现最大臭氧洞。与此同时,大量太阳风带来的高能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地球两极,杀灭新冠病毒,抑制了性冠疫情的发展,形成疫情的季节性波动,对应3-4月和9-11月疫情低谷期。
2020年两极臭氧洞阻碍了新冠病毒疫情的发展
2020年3-5月北极出现臭氧洞,2020年9-12月南极出现臭氧洞。全球疫情爆发低谷在2020年3-5月和9-12月,臭氧洞扩大导致更多太阳高能粒子进入两极,有利于对病毒的消杀。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125750.html
https://new.qq.com/rain/a/20220222A03B1Q00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0Q9MGE60534A4SC.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图1 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全球新冠疫情:2020年5-7月谷值对应3-4月北极臭氧洞,2020年9-11月谷值对应9-11月南极臭氧洞,2021年3-4月谷值对应3-4月北极臭氧稀薄区,2021年10-11月谷值对应9-11月南极臭氧洞。
图2 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香港新冠疫情:2020年2020年4-6月谷值对应3-4月北极臭氧洞,2020年9月对应9-11月南极臭氧洞。
图3 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美国新冠疫情:2020年4-6月谷值对应3-5月北极臭氧洞,2020年9-11月谷值对应9-11月南极臭氧洞,2021年3-4月谷值对应3-4月北极臭氧稀薄期。
太阳风暴和两极臭氧洞有利于杀灭新冠病毒
表1 世界历次流行亚型、臭氧洞和太阳风暴记录统计表
年 限 | 名 称 | 首发地区 | 拉马德雷 | 太阳风暴 | 臭氧洞 |
1510 | 英国流感 | 英国 | |||
1580# | 美洲土著流感 | 美洲 | 1582年 | ||
1675 1733 | 流感 流感 | ||||
1742 -1743 | 东欧流感 | 东欧 | |||
1837 | 欧洲流感 | 柏林,西班牙 | 1859年 | ||
1889# -1894 | 俄罗斯流感 | 俄罗斯 | 冷位相 | ||
1890# | EI | 英格兰 | 冷位相 | ||
1900# | EI | 英 国 | 冷位相 | ||
1918# | 西班牙流感 | 美国 | 冷位相 | 1921年 | |
1957# | 亚洲流感 | 中国贵州 | 冷位相 | 1958年 | |
1967年 | |||||
1968# | 香港流感 | 中国香港 | 冷位相 | 1972年 | |
1975年 | |||||
1977 | 俄罗斯流感 | 俄罗斯 | 冷暖边界 | 1989年 |
1982* 1987* 1992* |
1997 | Al | 中国香港 | 暖位相 | 1997* | |
1998 | |||||
1999 | Al | 中国 | 暖位相 | 1999 | |
2000 | |||||
2001 | |||||
2002* | 非典型肺炎 | 中国 | 冷位相 | 2003年 | 2002* 2003 |
2004 | Al | 越南 | 冷位相 | 2005 | |
2006 2007* | |||||
2008 | |||||
2009# | 甲型流感 | 墨西哥 | 冷位相 | 2010-2011年 | 2011 2011* |
2012# | 中东呼吸综合征 | 沙特阿拉伯 | 冷位相 | 2012-2014年 | 2012* 2015 |
2016# | 中东呼吸综合征 | 韩国 | 冷位相 | 2017年 | 2018 |
2019# | 新型冠状病毒 | 冷位相 | 2021年 | 2020* 2020 |
注:#为全球大流行,*为北极臭氧洞.
图3 北极臭氧洞集锦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85-89
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 1999, (5):58~59
杨学祥.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1170~117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J. Geosci. Res. NEAsia, 1999, 2 (2): 121~133
杨学祥. 臭氧洞与厄尔尼诺.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10):1301~1303
杨学祥. 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 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 19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 同上, 326
陈殿友, 杨学祥, 宋秀环. 地球轨道效应与重大自然灾害周期. 同上, 256.*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 大气圈差异旋转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2):199~201
杨学祥.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3):370~371
杨学祥.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5~61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