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根据NASA一项研究结果,南大洋吸收碳的量比排放量更多。观测结果显示,南纬45度以南的区域,每年都有很大的碳净通量,夏季碳的吸收量很高,冬季相比其他地区碳排放量更少。
南大洋每年吸收的碳比释放的量多5.3亿吨,计算结果表明,海洋中的二氧化碳,40%是南大洋从大气中吸收的。既然南大洋在不断吸收碳,为何大气中碳含量还在不断上升呢?为何南大洋为什么会突然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呢?
原因不难得知,南大洋每年都吸收了很多二氧化碳,然而其他地区的碳排放量显著更多,还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纵使南大洋每年吸收了5.3亿吨二氧化碳,相对于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没法起到逆转的效果。
但是,南大洋突然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表明,南大洋海温正在变冷。因为二氧化碳在海洋的溶解度伴随温度下降而升高。南大洋海水温度下降,预示南半球将逐渐变冷。
在2020-2021年的这个冬季,我们就经历了一次拉尼娜现象,多人对于上一个寒冷的冬天仍然记忆犹新。这样看来,2021年的确是有可能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早在2021年7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下属的气候预测中心就曾经表示,今年9-11月将进入拉尼娜观察期(La Niña Watch)。
据腾讯2011年11月报道,我国卫星观察到太阳活动在今年有所衰减,幅度虽然不是很大,但也足以对地球气候造成影响。政府机构称,今年冬季北方地区气候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有可能出现极端低温天气。国家气候中心则在10月22日预测“10月将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现象或连续两年上演:赤道东太平洋连续变冷
预测和监测指出 ,2020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达到极小值,德雷克海峡通道扩大导致秘鲁寒流减弱,厄尔尼诺指数处于较高值;此后南极海冰面积不断增大,将在9月达到最大值,使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下降。强潮汐加快了这一进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418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59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2152.html
2020年9月下旬南极海冰面积不断增大,将达到最大值。拉尼娜进入高潮。
2020年10月南极半岛海冰减少,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上升。此因素导致的拉尼娜高潮已经过去。
图1 南极海冰增加趋势和白令海峡热异常对比:2020年9月24日和2020年11月16日(白色为海冰,红色为热异常)南极半岛海冰比较:2020年10-11月南极半岛海冰减少,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上升,成为拉尼娜减弱的重要因素,导致厄尔尼诺指数从10月末一直上升到11月14日。预计,此次雾和霾天气过程要到17日至18日。下次变冷过程延迟到17-23日。
10月1-4日气温下降与潮汐组合相符,拉尼娜与潮汐组合逆行,与南极海冰减少有关。2021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进入极小期,拉尼娜可能向厄尔尼诺转化。
10月5-6日 气温下降、拉尼娜发展与潮汐组合相符。
10月17日 气温下降、拉尼娜发展与潮汐组合相符。
10月末厄尔尼诺指数快速进入今年最低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6036.html
图2 2020年10月末11月初厄尔尼诺指数快速进入今年最低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8809.html
据2021年11月26日监测,2021年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证实我们的预测:南极半岛海冰9月23日(秋分)左右最大,加强秘鲁寒流,逆转了9月13-15日潮汐组合的变暖效应。在9月20-21日潮汐组合中,23日秋分时下降速度将达到峰值,致使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为最低谷值。这一预测继续得到证实。2022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小值将结束厄尔尼诺指数的下降趋势。目前这一趋势非常明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4004.html
图3 2021年11月26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775,比2021年11月25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779,增速0.004,增速变慢,进入上升区间。南极半岛海冰9月23日(秋分)左右最大,加强秘鲁寒流,逆转了9月13-15日潮汐组合的变暖效应。在9月20-21日潮汐组合中,23日秋分时下降速度将达到峰值,致使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为最低谷值。这一预测继续得到证实。2022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小值将结束厄尔尼诺指数的下降趋势。目前这一趋势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