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资料1994~2006发表的论文:
篇名 刊名 年 期
1 杨学祥.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4, 14(4):29-37.
2 杨学祥, 陈殿友. 重力均衡与质量均衡.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5, 25(1):87-92.
3 杨学祥, 术洪亮. 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柯里奥利力. 西北地震学报. 1995, 17(4):13-16.
4 杨学祥, 陈殿友, 寇艳春. 地应力地磁场与地震. 东北地震研究. 1995, 11(2):23-30.
5 杨学祥. 地球质心偏移与动力学解释. 东北地震研究. 1995, 11(3): 17-25.
6 杨学祥, 杨文瑛. 局部热膨胀产生的重力异常及其构造意义.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5.15(1):1-6.
7 杨学祥, 王莉. 地球自转、极移与地壳形变.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5, 15(2):74-82.
8 杨学祥, 陈殿友, 孙春林. 均衡运动中的科里奥利力.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5,15(3):38-43.
9 杨学祥, 王莉. 地球质心偏移与各圈层形变.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5, 15(4):23-30
10 杨学祥, 陈殿友. 地幔对流中的科里奥利力.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6,(2):231-236.
1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固体内核快速自转的理论证明和实测证实. 西北地震学报. 1996,18(4):82.
12 杨学祥. 地质旋回与天文周期. 东北地震研究. 1996,12(2):25-30.
13 杨学祥, 陈殿友. 热幔柱构造与地核热能.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16(1):27-36.
14 杨学祥, 安玉萍. 离极力、向极力与大陆车阀假说.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16(2):78-84.
15 杨学祥, 陈震, 陈殿友. 岩石圈伸缩的机制和规模.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16(3): 89-94.
16 杨学祥, 张中信, 陈殿友, 陈震, 宋秀环, 解宏. 地核能量的积累与释放.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16(4):85-92.
17 杨学祥, 陈殿友. 地核的动力作用. 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6,11(1):68-74.
18 杨学祥, 张玺云. 热幔柱的启动动力. 世界地质. 1996,15(2):68-74.
19 杨学祥, 陈震, 刘淑琴, 宋秀环, 陈殿友.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 1997, 4(1):187-193.
20 杨学祥, 王成金, 郑文瑞, 刘淑琴. 地球节律的成因. 地学前缘. 1997, 4(3):101-107.
21 杨学祥, 白岩, 郑文瑞, 刘淑琴. 行星摄动与10万年周期的冰期与间冰期交替. 地学前缘. 1997, 4(3-4):128.
22 陈殿友. 郑文瑞. 刘淑琴. 杨学祥. 地球形变的节律与规律. 地学前缘. 1997,4(3-4):154.
23 杨学祥, 刘淑琴, 郑文瑞, 陈殿友. 太阳系银河年脉动与行星热状态变化. 地学前缘. 1997, 4(3-4):190.
24 杨学祥. 地球内部压力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东北地震研究. 1997,13(3):1-9.
25 杨学祥, 刘淑琴, 张中信, 宋秀环, 陈殿友, 刘书芬. 日地关系与地球磁场及有关地质变动的讨论.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7, 17(1):95-102.
26 杨学祥, 宋秀环, 刘淑琴. 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7,17(2):53-58.
27 杨学祥, 刘淑琴, 郑文瑞, 张中信. 离极力系合成值的计算.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7,17(3):55-61.
28 杨学祥. 地质数据的数理模型综合分析方法. 地学前缘. 1998, 5(1):133-141.
29 杨学祥, 牛树银, 陈殿友. 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 地学前缘. 1998, 5(3):77-85.
30 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王成金.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及其动力学意义.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8, 18(1):57-63.
1998-2006
1998: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杨学祥.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及其动力学意义. 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18(1):57~63
杨学祥. 地质数据的数理模型综合分析方法. 地学前缘, 1998, 5(1):133~141
杨学祥, 牛树银, 陈殿友. 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 地学前缘, 1998, 5(3):77~85
1999:
杨学祥. 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 科学, 1999, 51(1):46~48
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1):44~47
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科学(中文版), 1999, (5):58~59
杨学祥, 陈殿友.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33~42
杨学祥.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1170~1171
杨学祥. 臭氧洞与厄尔尼诺.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10):1301~1303
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系行星公转速度变化与低温灾害.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29(4):344~348
杨学祥. 潮汐形变的计算与厄尔尼诺发生规律.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11):1448~1449
杨学祥. 星体能量释放脉动机制与厄尔尼诺事件预报.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12):1519~1521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 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 J. Geosci. Res. NE Asia, 1999, 2 (2): 121~133.
杨学祥. 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 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 19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 同上, 326
陈殿友, 杨学祥, 宋秀环. 地球轨道效应与重大自然灾害周期. 同上, 256.*
杨学祥. 与地球膨胀有关的数值估计.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9, 19(4):80~85
杨学祥. 李四光学术思想与全球构造特征. 见: 大陆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9, 234~237
2000: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 陈殿友. 地下流体和微量元素流体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同上, 245
陈殿友, 杨学祥. 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 同上, 244
杨学祥. 大气圈差异旋转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2):199~201
杨学祥. 厄尔尼诺——构造运动的周期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2):201~203
杨学祥. 行星摄动与黑洞佯谬.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3):365~367
杨学祥.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3):370~371
杨学祥. 双星对称黑洞模型及其质能喷射机制.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4):506~508
杨学祥.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5~617
杨学祥. 生物灾害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7~619
杨学祥. 位能、形变能与热能的转化和全球变化的能量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7):878~880
杨学祥.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
杨学祥. 中国旱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对策. 同上, 6(10):1252~1254
杨学祥. 地球反对称构造在天文冰期理论中的应用. 同上, 6(11):1389~1391
杨学祥. 西部沙漠化与东部地下水的关系. 同上, 6(11):1393~1396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Yang Xiaoying, and Yang Shuchen, et al, Geopulsation, Volcanism and Astronomical Periods.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1): 1~12.
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2): 121~128.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杨学祥. 地球自转与地球形变的轨道效应.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 30(增刊;吉林省地球物理年会专辑):112~117
杨学祥. 对冰期和小冰期气候变化因素的探讨. 自然杂志. 2000, 22(6):358~362
杨学祥.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科学新闻周刊. 2000,(46):18
2001:
杨学祥. 警惕严重旱灾重演. 科学新闻周刊. 2001, (5):13
杨学祥. “地球呼吸”的气候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7(2):223~224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7(4):509~510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与灾害经济管理.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6):730~731
杨学祥. 地球形变产生的岩石圈、水圈和气圈等差异旋转.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7):902~904
杨学祥. 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和能量放大.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8):1017~1019
杨学祥. 地球反对称构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自然杂志. 2001, 23(3):135~139
杨学祥. 双星对称黑洞模型及其时空特征. 自然杂志. 2001, 23(4):246~247
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剧, 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考验. 科学新闻周刊. 2001, (28):18
杨学祥. 中国北方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科学新闻周刊. 2001, (32):14
杨学祥. 气候冷暖与地质变化有关. 科学大众. 2001,专辑:18
杨学祥. 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人民政协报>, 2001年9月4日第6版.
杨学祥. 中国西北干旱趋势及其对东部的影响.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30.Tendency of the Drought in Northwest and Their Effect in North China
杨学祥. 潮汐天文周期与全球气候变化.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79.Tidal Astronomical Cycles and Global Climatic Changes
杨学祥. 预测重大灾害的天文学方法与能量放大器.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327.Astronomical Methods for Prediction of Great Disasters and Amplifiers of Energy
杨学祥. 关注2001年厄尔尼诺事件. 科学新闻周刊. 2001,(42):21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1/11/08/3521.htm 中国科学院 科学传播
杨学祥. 2001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西北地震学报, 2001, 23(4):410-411
杨学祥. 2001年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天文条件. 自然杂志. 2001, 23(6):362~363
2002:
杨学祥. 地球流体的差异旋转与气候变化. 自然杂志. 2002, 24(2): 87-91
杨学祥.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4):367-370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整体研究. 科学新闻. 2002,(4):40
宋秀环,杨学祥,陈殿友. 海洋的冷循环和热循环与气候灾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2, 32(1):103-104.
杨学祥, 陈震, 乔淇源. 2002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西北地震学报,2002,24(2):190-192.
Yang, Xuexiang, Chen Zhen and Chen Dianyou, et al, The Effect of Tide o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2, 5 (1): 23~30.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2003:
杨学祥. 大洋地壳的跷跷板现象.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3(1):28-29.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预测.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3(2);155.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 等.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 33(1):87-91.
杨学祥, 宋冬林, 陈震. 灾害预报与鸡西煤矿瓦斯爆炸事件. 西北地震学报, 2003,25(1): 93.
杨学祥.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3,23(2): 77-80.
Yang Xuexiang, Chen Zhen, Chen Dianyuo, Qiao Qiyuan.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ic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3, 6 (1): 82~88.
杨学祥. 青藏高原隆升的潮汐-均衡模式. 世界地质, 2003, 22(2): 119-123
刘伟,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随机特征.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3, 18(2): 357-362
杨学祥.2003,海平面振荡产生的地壳跷跷板运动. 地学前缘. 10(3): 190.
杨学祥.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 22(4): 380-384.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uo. The Smashing the Moon 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3, 6 (2): 175-182
杨学祥,张启文,陈震.预测中国巨灾的综合效应 .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3.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8.Yang Xxuexiang, Zhang Qiwen, Chen Zhen. Integrating Effect for Chinese Greatest Disaster Forecast. In: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nnu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2003.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3.358.
2004
杨学祥.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杨学祥. 地球深部动力学说的意义与进展. 见:张中杰,高锐,吕庆田,等。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藤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50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14-318。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LIU Cai. Relation between the Oscillation of Sea Level and Earthquakes. Global Geology. 2004, 23(4): 407-410. – (in Chinese)
Yang Donghong , Wang Ye , Yang Xuexiang. The Spherical Pattern of Tide-isostas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4, 7 (2): 188~195.
Yang Donghong , Wang Ye , Yang Xuexiang. The Spherical Pattern of Tide-isostas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4, 7 (2): 188~195.
2005
杨冬红,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杨学祥。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科技潮。2005,(9):23-26
林玎,杨学祥,杨冬红。200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理论预测和实践检验。海洋预报。2005,22(3):5-10
杨学祥。资源政治与强国扩张。中国社会导刊。2005,(9)(上):53-54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2005,(12):37-43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学祥. 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 百科知识. 2005, (24): 13-14.
Yang Donghong , Yang Xuexiang,Chen Dianyou. Motive forc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moving to east.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5, 8 (1/2): 123~125.
Yang Donghong , Yang Xuexiang. Earthquakes, strong tide and global low temperatur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5, 8(1/2): 126~132.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200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 “拉尼娜”的脚步. 百科知识. 2006, (6): 25
杨学祥。台风频繁有原因。中国社会报。2006年8月14日,第四版。
杨学祥。有多少人关注灾害预警。中国社会报。2006年8月14日,第二版。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http://cn.qikan.com/gbqikan/view_article.asp?id=kjch20060907&yuedu=1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 作者:杨学祥.《科技潮》2006年9期 http://www.bestinfo.net.cn/wcm/bjkw/ztrd/ztrd_wz.jsp?art_id=39833&mag_id=153&year=2006&issue=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